"萬華"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化與藝術)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1: 行 1:
[[萬華舊街]] | [[萬華人物錄]] | [[萬華名勝古蹟]] | [[萬華文化藝術]] | [[萬華節令禮俗]] | [[萬華文化藝術]]
+
[[萬華舊街]] | [[萬華人物錄]] | [[萬華名勝古蹟]] | [[萬華文化藝術]] | [[萬華節令禮俗]]
  
 
  「[[萬華區]]」是個行政區名,若「萬華」一詞被指定在地名之意,則是專指[[艋舺]]這一地區,[[艋舺]]是萬華舊稱。
 
  「[[萬華區]]」是個行政區名,若「萬華」一詞被指定在地名之意,則是專指[[艋舺]]這一地區,[[艋舺]]是萬華舊稱。
行 7: 行 7:
  
 
==今日的萬華區==
 
==今日的萬華區==
  [[萬華區]]位在臺北市的西南邊,經幾次行政區重劃後,目前的[[萬華區]]南至[[新店溪]]與新北市[[中和區]]交界並與[[永和區]]遙望,西環繞有[[淡水河]]與新北市[[板橋區]]、[[三重區]]為界,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東側則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萬華區]]的前身是[[龍山]]、[[雙園]]、[[古亭]]、[[城中]]等舊行政區,這些隸屬於今日萬華行政區之空間範圍,在日治時期改為「町」,約有20多個町,現以[[西門町]]最為人熟知。1990 年時則合併光復後劃分為[[龍山區]]、[[雙園區]]的大部分(中華路以西除外)、[[城中區]]的西隅(中華路以西,忠孝西路以南)及[[古亭區]]西部(中華路以西)四部分,成為今日所見之[[萬華區]],包括臺北市最初始開發之[[艋舺]](和平西路以北、長沙街以南)、[[下崁]](和平西路以南,西藏路以北)、[[加蚋仔]](西藏路以南,萬青街、長泰街以西)、[[南機場]](西藏路以南,中華路二段以東),以及[[西門町]](長沙街以北、忠孝西路以南)。今日大概區分成[[北萬華]]「[[西門町]]」、[[中萬華]]「[[艋舺]]、[[下崁]]」、[[南萬華]]「[[加蚋仔]]、[[南機場]]」等3大地理區塊。
+
  [[萬華區]]位在臺北市的西南邊,經幾次行政區重劃後,目前的[[萬華區]]南至[[新店溪]]與新北市[[中和區]]交界並與[[永和區]]遙望,西環繞有[[淡水河]]與新北市[[板橋區]]、[[三重區]]為界,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東側則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萬華區]]的前身是[[龍山]]、[[雙園]]、[[古亭]]、[[臺北城|城中]]等舊行政區,這些隸屬於今日萬華行政區之空間範圍,在日治時期改為「町」,約有20多個町,現以[[西門町]]最為人熟知。1990 年時則合併光復後劃分為[[龍山區]]、[[雙園區]]的大部分(中華路以西除外)、[[臺北城|城中區]]的西隅(中華路以西,忠孝西路以南)及[[古亭區]]西部(中華路以西)四部分,成為今日所見之[[萬華區]],包括臺北市最初始開發之[[艋舺]](和平西路以北、長沙街以南)、[[下崁]](和平西路以南,西藏路以北)、[[加蚋仔]](西藏路以南,萬青街、長泰街以西)、[[南機場]](西藏路以南,中華路二段以東),以及[[西門町]](長沙街以北、忠孝西路以南)。今日大概區分成[[北萬華]]「[[西門町]]」、[[中萬華]]「[[艋舺]]、[[下崁]]」、[[南萬華]]「[[加蚋仔]]、[[南機場]]」等3大地理區塊。
  
  
行 20: 行 20:
  
  
==重要街路沿革與舊名==
+
==艋舺重要街路之沿革與舊名探源==
 
*[[貴陽街]]
 
*[[貴陽街]]
 
*[[廣州街]]
 
*[[廣州街]]
行 27: 行 27:
 
*[[康定路]]
 
*[[康定路]]
 
*[[華西街]]
 
*[[華西街]]
*[[成都路]]
 
 
*[[西園路]]  
 
*[[西園路]]  
 
*[[和平西路]]
 
*[[和平西路]]
 
*[[環河南路]]  
 
*[[環河南路]]  
 
*[[東園街]]
 
*[[東園街]]
*[[西藏路]]  
+
*[[西藏路]]
 
 
  
 
==重要人物==
 
==重要人物==
行 55: 行 53:
  
 
==名勝與古蹟==
 
==名勝與古蹟==
 
+
*[[剝皮寮]]
===名勝===
 
 
*[[西門町]]
 
*[[西門町]]
 
*[[馬場町紀念公園]]
 
*[[馬場町紀念公園]]
*[[剝皮寮歷史建築群]]
 
 
===古蹟===
 
 
*[[艋舺三大廟宇]]
 
*[[艋舺三大廟宇]]
 
*[[料館媽祖廟]]
 
*[[料館媽祖廟]]

於 2021年3月17日 (三) 14:24 的最新修訂

萬華舊街 | 萬華人物錄 | 萬華名勝古蹟 | 萬華文化藝術 | 萬華節令禮俗

  「萬華區」是個行政區名,若「萬華」一詞被指定在地名之意,則是專指艋舺這一地區,艋舺是萬華舊稱。

== 授權條款 ==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今日的萬華區[編輯]

  萬華區位在臺北市的西南邊,經幾次行政區重劃後,目前的萬華區南至新店溪與新北市中和區交界並與永和區遙望,西環繞有淡水河與新北市板橋區三重區為界,北以忠孝西路與大同區為鄰,東側則以中華路與中正區接壤,萬華區的前身是龍山雙園古亭城中等舊行政區,這些隸屬於今日萬華行政區之空間範圍,在日治時期改為「町」,約有20多個町,現以西門町最為人熟知。1990 年時則合併光復後劃分為龍山區雙園區的大部分(中華路以西除外)、城中區的西隅(中華路以西,忠孝西路以南)及古亭區西部(中華路以西)四部分,成為今日所見之萬華區,包括臺北市最初始開發之艋舺(和平西路以北、長沙街以南)、下崁(和平西路以南,西藏路以北)、加蚋仔(西藏路以南,萬青街、長泰街以西)、南機場(西藏路以南,中華路二段以東),以及西門町(長沙街以北、忠孝西路以南)。今日大概區分成北萬華西門町」、中萬華艋舺下崁」、南萬華加蚋仔南機場」等3大地理區塊。


圖檔描述:台北市萬華區
所有人:Stanleyliao5

授權條款[編輯]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過去的艋舺[編輯]

  萬華舊稱「艋舺」,早期凱達格蘭平埔族沿著今萬華一帶河流散居,當時除了獵魚維生外,會以獨木舟載運所產的蕃藷、苦茗順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物物交易,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名為Mankah的獨木舟,自康熙48年(1709)陳賴章墾號,率領福建鄉民至大佳臘(今之臺北市大同區萬華區一帶)荒地開墾,見到舟木蝟集,便以「艋舺(Moungar / Mankah)」稱之。日據民俗學者池田敏雄(1916-1981)指出:「漢人以『蟒葛』或『蟒甲』,來表示番舟;以『艋舺』來代表番舟聚集之處以別之」。日據大正9年(1920)日人改稱萬華,係取其「萬年均能繁華」之意,同時也有「萬德莊嚴、華嚴世界」的寓意。這時候「萬華」和城內大稻埕鼎立三分,合稱為臺北三市街,萬華在先民披荊斬棘的開發下,使其發展成為與臺南安平、彰化鹿港並列清代臺灣三大城市之一,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稱。

  艋舺的界域,現在一般的概念雖然把加蚋仔(日名東園町、西園町,戰後為雙園區轄下)及崁頂(日名馬場町,現和平西路 1、2 段)都包括在內,可是嚴格地說起來,大約是過去中央市場附近的舊稱「河溝頭」,南到中華路縱貫線鐡路邊,北至淡水河支流畔,算是和大稻埕的界線,而再沿這鐡路南下,經西門小南門邊、萬華火車站,到西園路附近鐡路邊仁濟院養老院加蚋仔為界,西北則以淡水河岸為界和新北市遙遙相對。

地域特色[編輯]

  今日萬華區境內依其時空發展歷程大致可區分成3個生活圈,包括北萬華西門町」、中萬華艋舺下崁」、南萬華加蚋仔南機場」其中艋舺加蚋仔下崁為清代時期就已發展出之3個重要傳統聚落。西門町南機場則為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所發展而成之商業區與國宅區。


艋舺重要街路之沿革與舊名探源[編輯]

重要人物[編輯]

文化與藝術[編輯]

名勝與古蹟[編輯]

節令禮俗[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