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神學院高等女學部"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導覽條1|學校}} ==簡介==   「'''臺北神學院高等女學部'''」創立於1940年(昭和15),存在時間極短,是教會當局為了因應淡水兩校和...)
 
行 4: 行 4:
 
  「'''臺北神學院高等女學部'''」創立於[[1940年]](昭和15),存在時間極短,是教會當局為了因應淡水兩校和臺南女學校被日人接收,所設立的過渡性學校。
 
  「'''臺北神學院高等女學部'''」創立於[[1940年]](昭和15),存在時間極短,是教會當局為了因應淡水兩校和臺南女學校被日人接收,所設立的過渡性學校。
  
  1936年(昭和11),[[淡水中學]]與[[淡水女學院]]被日人接管後,教會當局欲復辦這項教育工作,以提高婦女信徒的水平,並栽培女宣道人才,1940年(昭和15)利用淡水之原宣教士宿舍和[[牛津學堂]],增設「臺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由日人大川正任校長。翌年(1937),為統一臺灣南部同樣處境之婦女學校和神學校,則於五月時將其遷往臺北雙連的宣教師宿舍,並以曾在淡水中學和長榮中學校任教的陳能通為女學部部長。
+
  [[1936年]](昭和11),[[淡水中學]]與[[淡水女學院]]被日人接管後,教會當局欲復辦這項教育工作,以提高婦女信徒的水平,並栽培女宣道人才,1940年(昭和15)利用淡水之原宣教士宿舍和[[牛津學堂]],增設「臺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由日人大川正任校長。翌年([[1937年]]),為統一臺灣南部同樣處境之婦女學校和神學校,則於五月時將其遷往臺北雙連的宣教師宿舍,並以曾在淡水中學和長榮中學校任教的陳能通為女學部部長。
  
  臺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一直辦學到1944年(昭和19)6月,遵照臺北州教育課的指示,從神學校分離,改稱三年制的「[[臺北宮前女學校]]」(雙連日本時代叫「宮前町」),那時的校長、理事皆由日本人充任。宮前女學校在戰後改名為「[[中山女子中學校]]」(宮前町光復後改名中山北路),直到1947年(民國36)合併於淡江中學女子部。這所時間極短的女子中學,規模與成效自然無法和日人接管下的淡水中學校和淡水高等女學校相比。但它卻有著教會承傳[[馬偕博士]]興學歷史的正面意義。
+
  臺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一直辦學到[[1944年]](昭和19)6月,遵照臺北州教育課的指示,從神學校分離,改稱三年制的「[[臺北宮前女學校]]」(雙連日本時代叫「宮前町」),那時的校長、理事皆由日本人充任。宮前女學校在戰後改名為「[[中山女子中學校]]」(宮前町光復後改名中山北路),直到[[1947年]](民國36)合併於淡江中學女子部。這所時間極短的女子中學,規模與成效自然無法和日人接管下的淡水中學校和淡水高等女學校相比。但它卻有著教會承傳[[馬偕博士]]興學歷史的正面意義。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於 2014年12月15日 (一) 08:57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校

簡介

  「臺北神學院高等女學部」創立於1940年(昭和15),存在時間極短,是教會當局為了因應淡水兩校和臺南女學校被日人接收,所設立的過渡性學校。

  1936年(昭和11),淡水中學淡水女學院被日人接管後,教會當局欲復辦這項教育工作,以提高婦女信徒的水平,並栽培女宣道人才,1940年(昭和15)利用淡水之原宣教士宿舍和牛津學堂,增設「臺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由日人大川正任校長。翌年(1937年),為統一臺灣南部同樣處境之婦女學校和神學校,則於五月時將其遷往臺北雙連的宣教師宿舍,並以曾在淡水中學和長榮中學校任教的陳能通為女學部部長。

  臺北神學校高等女學部一直辦學到1944年(昭和19)6月,遵照臺北州教育課的指示,從神學校分離,改稱三年制的「臺北宮前女學校」(雙連日本時代叫「宮前町」),那時的校長、理事皆由日本人充任。宮前女學校在戰後改名為「中山女子中學校」(宮前町光復後改名中山北路),直到1947年(民國36)合併於淡江中學女子部。這所時間極短的女子中學,規模與成效自然無法和日人接管下的淡水中學校和淡水高等女學校相比。但它卻有著教會承傳馬偕博士興學歷史的正面意義。

參考資料

1. 淡水鎮公所《淡水鎮志》,(未刊本,2006)。
2. 姚聰榮主編《淡江中學校史》,(臺北:臺北縣私立淡江中學,1997)。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