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府淡水縣"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 行 1:
  [[臺北府淡水縣]]是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存在於[[1875年]]至[[1895年]]間。[[1875年]](清光緒元年)增設臺北府,管轄大甲溪以北直達後山。將原[[臺灣府淡水廳]]分割,改設[[臺北府淡水縣]]、[[臺北府新竹縣]]和[[臺北府基隆廳]]。[[臺北府淡水縣]]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所轄範圍約為今台北市及新北市、桃園縣部分區域;[[臺北府新竹縣]]則為頭重溪以南至大甲溪為界竹塹地方,大約相當於今天臺灣桃園縣西部、新竹縣市、苗栗縣、臺中市大甲溪以北地區;而[[臺北府基隆廳]]所轄範圍則約為現今基隆市及基隆北海岸區域。自此,起於[[1723年]](雍正元年)設置的[[臺灣府淡水廳]]正式走入歷史。
+
{{導覽條1|地區}}
  
  [[臺北府淡水縣]]管轄八里坌堡、大加納堡、擺接堡、興直堡、拳山堡、石碇堡、海山堡、桃澗堡、芝蘭一堡、芝蘭二堡、芝蘭三堡等11堡,此行政區劃名稱持續至[[1895年]](清光緒21年)台灣被割讓於日本,台灣總督府將[[台北府淡水縣]]改稱[[台北縣淡水支廳]]為止。
+
  [[臺北府淡水縣]]是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存在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至[[1895年]](清光緒21年)間。
 +
 
 +
  [[1875年]]清廷增設臺北府,管轄大甲溪以北直達後山。將原[[臺灣府淡水廳]]改設一府三縣:[[臺北府淡水縣]]、[[臺北府新竹縣]]和[[臺北府基隆廳]]。[[臺北府淡水縣]]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所轄範圍約為今臺北市及新北市、桃園市部分區域;[[臺北府新竹縣]]則為頭重溪以南至大甲溪為界竹塹地方,大約相當於目前的臺灣桃園市西部、新竹縣市、苗栗縣、臺中市大甲溪以北地區;而[[臺北府基隆廳]]所轄範圍則約為現今基隆市及基隆北海岸區域。自此,起於[[1723年]](雍正元年)設置的[[臺灣府淡水廳]]正式走入歷史。
 +
 
 +
  [[臺北府淡水縣]]當時縣治設於艋舺,管轄十一堡,分別是:[[八里坌堡]]、[[大加納堡]]、[[擺接堡]]、[[興直堡]]、[[拳山堡]]、[[石碇堡]]、[[海山堡]]、[[桃澗堡]]、[[芝蘭一堡]]、[[芝蘭二堡]]、[[芝蘭三堡]]等。今日[[新北市淡水區]]屬其[[芝蘭三堡]]內,而芝蘭三堡(今[[淡水]]、[[三芝]]、石門三區)共26莊中,在今[[新北市淡水區]]內的有小平頂莊、小八里坌莊、竹蓁林莊、三空泉莊、莊仔內莊、大莊、油車口莊、沙崙莊、水梘頭莊、北投莊、中田寮莊、蕃薯寮莊、林仔街莊、圭柔山莊、雲廣坑莊、灰磘仔莊、大屯莊等。
 +
 
 +
  此行政區劃持續至[[1895年]]臺灣被割讓予日本,臺灣總督府將[[臺北府淡水縣]]改稱[[臺北縣淡水支廳]]為止。
 +
 
 +
[[Category:地區]]
 +
 
 +
[[zh:淡水縣]]
 +
[[ja:淡水県]]

於 2019年2月15日 (五) 17:06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地區

  臺北府淡水縣是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存在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至1895年(清光緒21年)間。

  1875年清廷增設臺北府,管轄大甲溪以北直達後山。將原臺灣府淡水廳改設一府三縣:臺北府淡水縣臺北府新竹縣臺北府基隆廳臺北府淡水縣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所轄範圍約為今臺北市及新北市、桃園市部分區域;臺北府新竹縣則為頭重溪以南至大甲溪為界竹塹地方,大約相當於目前的臺灣桃園市西部、新竹縣市、苗栗縣、臺中市大甲溪以北地區;而臺北府基隆廳所轄範圍則約為現今基隆市及基隆北海岸區域。自此,起於1723年(雍正元年)設置的臺灣府淡水廳正式走入歷史。

  臺北府淡水縣當時縣治設於艋舺,管轄十一堡,分別是:八里坌堡大加納堡擺接堡興直堡拳山堡石碇堡海山堡桃澗堡芝蘭一堡芝蘭二堡芝蘭三堡等。今日新北市淡水區屬其芝蘭三堡內,而芝蘭三堡(今淡水三芝、石門三區)共26莊中,在今新北市淡水區內的有小平頂莊、小八里坌莊、竹蓁林莊、三空泉莊、莊仔內莊、大莊、油車口莊、沙崙莊、水梘頭莊、北投莊、中田寮莊、蕃薯寮莊、林仔街莊、圭柔山莊、雲廣坑莊、灰磘仔莊、大屯莊等。

  此行政區劃持續至1895年臺灣被割讓予日本,臺灣總督府將臺北府淡水縣改稱臺北縣淡水支廳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