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庄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9年8月1日 (四) 00:55 由 MCH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地區 > 聚落

簡介

  老梅,位於臺灣北端,是個寧靜的鄰海村落。

  早在清朝乾隆時期(約西元1736年),就有漳州人移民至老梅從事海殖業。乾隆年間,大量從唐山跨海而來的漢人,相繼進入當時被原住民稱為「峇臺」的這塊處女地,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只得被迫遷移。在日治時代,老梅村原隸屬臺灣府淡水廳芝蘭三堡老梅庄。戰後,改隸石門鄉。

特殊景觀

  原老梅村、現老梅里的「石槽」是臺灣獨一無二的的海岸地質景觀。

  石槽,又稱「潮溝」或「海蝕溝」。成因為大屯火山群火山爆發之後,海岸邊的火山岩經過海浪長期的拍打侵蝕後而成。

  每年約四、五月東北季風漸歇時,海藻大量滋生於岩面,形成「綠石槽」。遠觀像是一片綠油油草地,如此美景經常吸引攝影師、新人來拍婚紗。

學校

  老梅國小,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小學。

  根據老梅國小的校內介紹,「老梅原為凱格蘭族瓦威社(Vavui)的遷移聚落,受漢人拓墾的壓力而西移過來,老梅一詞即先住民部落的音譯,土名叫做Babuy與目前的lao mei音近似,在印度尼西亞系的語言中,即是山豬的意思。故老梅國小也自稱為山豬的小學。」

  老梅國小校史可追溯至民國前十二年一月,當時日本政府臺北廳在石門區老梅庄創設『老梅公學校』,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學校內有數棵老榕樹,在校內小公園內還可見到風稜石(大屯火山群的竹子山火山噴發下來的安山岩,在猛烈的東北季風長期吹襲,經年累月的風蝕下形成最具特色的地質景觀。)

交通資訊

  • 大眾運輸:於淡水捷運站前、基隆火車站旁搭乘兩地對開的淡水或基隆客運,於「老梅」站下車
  • 汽/機車:

    1. 高速公路國道3號→2號省道→萬里→金山→石門

    2. 高速公路國道1號→64號快速道路→八里五股(往淡水方向)→關渡大橋→竹圍→紅樹林→2號省道→三芝→石門

    3. 臺北→士林→關渡→竹圍→紅樹林→2號省道→三芝→石門

參考資料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