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理學堂大書院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6: 行 6:
  
 
==簡介==
 
==簡介==
  [[1872年]](清同治11年)加拿大傳教士[[馬偕]]來淡水傳教,由於精通醫術,常藉傳教之便為病人義診,頗得各地台灣人敬重;[[馬偕]]在臺灣傳教相當重視培養本地人成為宣教人才,傳教過程也是在教育學生。馬偕終其一生,對於臺灣的宗教、醫學、教育等方面貢獻良多。[[1880年]](清光緒6年),[[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臺灣八年傳教的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他訓練學生時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6215加幣讓馬偕在臺灣興建一座現代化學校。[[1881年]](清光緒7年)底,馬偕回臺灣便應用此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這所臺灣首見的新式學校終於在[[1882年]](清光緒8年)7月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是以紀念家鄉牛津郡人們的捐款。9月14日落成典禮和開學式,除了師生之外,有各地教會信徒、英國領事、外國行商、海關客卿、以及台北知府等清朝官吏。代表官方的孫開華提督致辭謂'''「如此台灣蕞爾小島,而有此學堂,誠為全國最善之舉」'''。此外,也有中外人士捐贈經費和設備來共襄盛舉,可謂盛況空前<ref>[http://dns2.tksh.ntpc.edu.tw/history/history4_2.htm 淡江中學 校史 第四章-第二節  牛津學堂為現代教育之發祥地]</ref>。
+
  [[1872年]](清同治11年)加拿大傳教士[[馬偕]]來淡水傳教,由於精通醫術,常藉傳教之便為病人義診,頗得各地台灣人敬重;[[馬偕]]在臺灣傳教相當重視培養本地人成為宣教人才,傳教過程也是在教育學生。馬偕終其一生,對於臺灣的宗教、醫學、教育等方面貢獻良多。[[1880年]](清光緒6年),[[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臺灣八年傳教的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他訓練學生時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6215美金讓馬偕在臺灣興建一座現代化學校。[[1881年]](清光緒7年)底,馬偕回臺灣便應用此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這所臺灣首見的新式學校終於在[[1882年]](清光緒8年)7月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是以紀念家鄉牛津郡人們的捐款。9月14日落成典禮和開學式,除了師生之外,有各地教會信徒、英國領事、外國行商、海關客卿、以及台北知府等清朝官吏。代表官方的孫開華提督致辭謂'''「如此台灣蕞爾小島,而有此學堂,誠為全國最善之舉」'''。此外,也有中外人士捐贈經費和設備來共襄盛舉,可謂盛況空前<ref>[http://dns2.tksh.ntpc.edu.tw/history/history4_2.htm 淡江中學 校史 第四章-第二節  牛津學堂為現代教育之發祥地]</ref>。
  
 
  [[馬偕]]在臺灣所興建的許多建築中,[[理學堂大書院]]是帶有濃厚中西合璧意味的一棟,據稱為當時淡水知名泥水匠[[洪仔泉]]所建(本館註:[[洪仔泉]]生於[[1875年]],[[1882年]]學院竣工時年僅7歲,故此說法有待考證);[[馬偕]]博士親自選地、設計、督工,因為建築匠師為臺籍匠師較難溝通便以削蕃薯示範。書院方位坐北朝南,東西長76呎,南北長116呎,所有磚瓦都由廈門運來,接著材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外觀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卻似中國尖塔的造型,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1882」。格局配置上四合院大厝三開間主屋,兩進兩護龍;西式圓拱形〈雨披〉的門窗和百葉窗。 正門前有傳統民居「凹壽」的前廊;而前檐卻有西式「女兒牆」的做法。山牆上的圓拱窗以紅磚砌成,上加丁面雨庇,嵌有彩色玻璃。屋頂為傳統硬山式板瓦屋面,屋脊上設有小尖塔。
 
  [[馬偕]]在臺灣所興建的許多建築中,[[理學堂大書院]]是帶有濃厚中西合璧意味的一棟,據稱為當時淡水知名泥水匠[[洪仔泉]]所建(本館註:[[洪仔泉]]生於[[1875年]],[[1882年]]學院竣工時年僅7歲,故此說法有待考證);[[馬偕]]博士親自選地、設計、督工,因為建築匠師為臺籍匠師較難溝通便以削蕃薯示範。書院方位坐北朝南,東西長76呎,南北長116呎,所有磚瓦都由廈門運來,接著材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外觀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卻似中國尖塔的造型,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1882」。格局配置上四合院大厝三開間主屋,兩進兩護龍;西式圓拱形〈雨披〉的門窗和百葉窗。 正門前有傳統民居「凹壽」的前廊;而前檐卻有西式「女兒牆」的做法。山牆上的圓拱窗以紅磚砌成,上加丁面雨庇,嵌有彩色玻璃。屋頂為傳統硬山式板瓦屋面,屋脊上設有小尖塔。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