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慰慈"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3: 行 13:
  
 
==紀錄片系列==
 
==紀錄片系列==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人物誌}}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
 
{{:淡水食貨志-淡水工商業的發展與經營}}
 
{{:淡水食貨志-淡水工商業的發展與經營}}
 
{{: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
 
{{: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

於 2019年12月9日 (一) 21:17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簡介

  王慰慈為淡江大學大傳系專任教授,曾任大傳系系主任。學術專長為影視製作、紀錄片歷史與美學、大陸紀錄片研究、臺灣紀錄片研究、女性影像研究。曾擔任國內眾多電影相關獎項及獎助計畫評審,包括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影視媒體類、金馬獎、台北電影獎、金穗獎、金帶獎、CNEX提案、國片輔導金、新聞局優良短片輔導金等。

  於2012/8/1~2013/7/31期間負責執行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

經歷

  • 臺灣女性影像學會副理事長
  • 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諮詢委員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聽媒體藝術類評審委員
  •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

紀錄片系列

圖檔描述: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封面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主任負責執行。該計畫總計拍攝了9位受訪者:林建盛紀榮達張建隆程許忠黃政德黃瑞茂劉秀美蔡以倫蔡葉偉(以姓名筆畫排序),以記錄他們在淡水的生活與事蹟。

序言

   本計畫擬整合文學院各系專長及歷年研究成果,蒐錄與「大淡水地區」所有相關的人事物,整合平面及影像資料,期待未來以網路平台入口方式呈現淡水文化之風貌。可以提供大眾化、文化或學術性相關之各項資料檢索和資源再利用,俾使淡江大學文學院於未來數年內,能成為大淡水地區權威性的全方位資訊中心。

  本計畫透過計畫主持人周彥文教授的引薦,針對九位淡水重要菁英份子進行影像紀錄和文字採訪,內容關注於每人在淡水地區成長的歷程、目前經營或從事的事業與淡水政治、商業、文化、教育、歷史等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淡水近年來公共政策的看法。這九部紀錄短片,以及人物報導,是我本人繁忙的主任行政工作之餘擔任監製、助教曾小玲擔任執行總監、大四9位學長姐現場指導,並由大傳系第28屆54名大三學生共同分組成軍,歷時8個月時間拍攝剪輯而成。

  這次整合計畫結合了大傳系大三上學期的「影視節目企畫」「影視節目製作」兩門課程,透過專業知能服務學習的過程,學生一邊學習紀錄片的製作,一邊有具體執行的拍攝對象,從做中學,得到不少寶貴經驗。本課程規劃了「準備」、「執行」、「反思」及「成果展現」等期程;學生付出時間與精神,以及自己的專長,投入了他們原本陌生的這塊土地。藉著這些多采多姿的受訪者,他們開始關懷社區裡曾發生的許多人、許多事。

  在週週填服務日誌及課程進行反思的討論中,我看到學生們的成長、他們的認真。求好心切下,不斷的修改,早已遠遠超過4個學分基本的要求。在此特別感謝林建盛紀榮達張建隆程許忠黃政德黃瑞茂劉秀美蔡以倫蔡葉偉(以姓名筆畫排序)9位受訪者熱情的參與、文學院邱炯友院長、周彥文計畫主持人、大力推動「專業知能服務學習」的學務長柯志恩、以及大傳系影棚助教曾小玲認真又無私的協助。少了你們一位,這個專案不可能誕生的。

大淡水人物誌 總監
大傳系系主任
王慰慈

人物誌

張建隆《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

  • 編撰:闕郁明、劉昱余、張仲宇、葉玟均、蘇意凌、蔡易軒

link={{{5}}}
淡水人,小時候居住於淡水鎮清水街一帶,
並且投入一生於研究淡水文史,及保護淡水環境及古蹟。

林建盛《淡水禮餅獻》

  • 編撰:賴映汝、張瑞文、林琪娜、李芮綺、許嘉伶、陳宣霖

link={{{5}}}
第二代餅店經營人之一,
是「新建成」創始人的第三個兒子,為人親切大方,
在家人與員工眼中是一位辛苦、負責任的老闆。

黃政德《樂在琴衷》

  • 編撰:沈逸欣、江珮瑜、劉珊伶、張菩容、黃詩容

黃政德.jpg 樂下爺爺
- 在淡水河畔揮彈青春歲月的俠客
黃政德,淡水人,
現今邁入七十歲的他被推崇為
「台灣琴棟」之稱號

程許忠《忠於本色》

  • 編撰:柯敬倫、呂懿娟、謝曉珊、王思穎、王亮博

link={{{5}}}
人稱阿忠哥,從高中第一次接觸攝影以來便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並開設了自己的「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
將自己多年來拍攝淡水的攝影作品製成明信片,
並衍生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紀榮達《守滬者》

  • 編撰:甘育瑜、簡意臻、李又如、林俊耀、詹雅靖、郭筱君

link={{{5}}}
在時間裡尋寶的鬥士

劉秀美《國民美術之魂》

  • 編撰:蔡經謙 紀又瑄 陳 郁 曾微傛 張師嘉 陳昀培

link={{{5}}}
國民美術的發起者與推廣者,熱情奔放的她致力於推動人們學習美術。
就算不會美術技巧的人們,也可以單純地用自己方式揮灑藝術。
她帶領許多婦女做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也傳達給人們開闊的思想觀。

黃瑞茂《都市遊俠》

  • 編撰:余則寬 羅一心 黃致遠 吳慕萱 陳佳君 黃潤怡

link={{{5}}}
專長為都市設計、都市計畫、建築設計、社區參與、社區培力,
現職主要為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

蔡以倫《香草街屋》

  • 編撰:余泊萱 吳書瑜 高嘉崎 楊子澔 賴盈璇 趙方豪

蔡以倫.jpg 在自由時報工作時接觸了醫藥新聞,
後來轉赴中國自此與香草結下不解之緣。

他在淡水這裡開這個香草街屋
不是要發展成什麼觀光景點。
而是希望能不限死板的復健,

他,想利用香草概念生活致力保留重建街淡水

蔡葉偉《幼見區長》

  • 編撰:楊于萱 林丞殷 張晶美 陳韻竹 古舒云 李家光

link={{{5}}}
一個土生土長的淡水人,
大家所認識的他,是一位淡水區長
但在另一方面,
大家所不知道的他卻是一位童心未泯的幼教工作者。


圖檔簡述:淡水食貨志手冊封面。
所有人:淡江大學大傳系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淡水食貨志-淡水工商業的發展與經營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二期的子計畫一,於2013年8月1日起至2014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與中文系田野調查研究室周彥文老師共同執行。其中,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淡水具有歷史之9家工商團體:慶銨按摩店永吉麻油行淡水保安堂淡水長老教會工研益壽多文化館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金枝演社琉傳天下藝術館台灣不二衛生套知識館;而田野調查研究室團隊則持續關注淡海二期議題,完成一部紀錄片:觀音山的距離

  2014年6月21日於淡江大學鐘靈中正堂Q409進行計畫成果發表會。

2014-06-21 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成果發表

序言

  本年度大淡水全紀錄計畫主題為「淡水食貨志-淡水工商業的發展與經營」,主要以淡水具有歷史之9家工商團體為採訪對象,記錄其經營現況。選定之工商團體為慶銨按摩店永吉麻油行淡水保安堂淡水長老教會工研益壽多文化館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金枝演社琉傳天下藝術館台灣不二衛生套知識館。這些團體對淡水的文化、商業、藝術、歷史、觀光和信仰,皆具有深遠的影響力。本屆在文學院102年度重點計畫的支助下,完成的九部12至15分鐘的紀錄片,九篇5000字的人物專訪報導,以及相關照片的保存。希望藉由整合文字以及影像資料,期待未來以網路平台入口方式呈現淡水文化之風貌。在此感謝這九個團體機構被拍攝者的大力協助,若沒有你們的熱心,願意給學生機會,這一切是不可能完成的。

  本年度執行最大的困難點是,現今業界忙碌的生活中,學生在面對許多淡水各工商團體大老,取得他們的協助、信任、重視,是很不容易的事。開始接洽時,我們是常常吃到閉門羹,光是尋求約見面、企畫書過目審查、溝通、排出時程、簽約,到開拍等等,一路走來十分辛苦。把學生弄出校門參與服務學習,外加作大型計畫,最辛苦的是老師。這樣的課程規劃,老師和學生可謂是增加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額外負擔。這需要有極高的教學熱誠、服務社區的使命感、對這塊土地的情感,以及對紀錄片的熱愛。我相信,透過這樣的經驗,學生可以快速的成長,並且從這些優秀的長輩,學習到人生寶貴的功課;除此之外,他們的作品由初學的水平,提升到必須達到基本專業的要求。

  本整合計畫結合了大傳系大三上學期的「影視節目企劃」、「影視節目製作」兩門課程,透過專業知能服務學習的過程,學生藉由專業來服務大眾,從做中學,得到不少寶貴經驗。本系為了保持一定的品質,投入了很多的人力支援。本案由本人擔任監製,大傳系曾小玲擔任行政指導,以及第28屆大四的兩位行政助理林丞殷、黃詩容,另外還有9位協力指導,吳慕萱、羅一心、柯敬倫、余則寬、賴映汝、闕郁明、陳韻竹、沈逸欣、張仲宇共同參與;感謝這些大四學生,一邊忙著自己的畢業製作,一邊還要分身照顧第29屆大三共計52位學弟妹紀錄片的拍攝。所有人歷時八個月時間從田野調查、採訪、拍攝、後製剪輯而成。

  在此也特別感謝中文系周彥文教授的支持和指導;感謝學務處的專業知能服務學習的支持;以及教務處,提供實習經費,解決學生外出拍攝的交通費。最後特別感謝由文學院林信成院長主持的淡水入口網站,定名為「淡水維基館」,已於2013年9月上線運作,大家可以自由上網看到我們更多精彩的淡水故事。

大淡水食貨志 總監
大傳系 副教授 王慰慈

食貨志

慶銨按摩店

  • 編撰:蔡依庭、謝宛君、許閔翔、林欣儀、李昱君、羅 靓

link={{{5}}}
為視障者及弱勢者創造待遇優渥的工作機會

也是他們溫暖的家
是他們能夠散發自信、展現技能的工作場所
更是用來開創自己新人生的起點

回上端

永吉麻油行

  • 編撰:黃雙雙、劉綺欣、翁淳宜、陳怜汝、張 祈、張馨云

link={{{5}}}
飄香古早麻油味

堅持用最傳統、最有溫度的純手工製法
給每一位永吉麻油的客戶製作一瓶瓶最濃純、安心食用的產品

回上端

保安堂參藥行

  • 編撰:陳泓翰、趙巧婷、張敦喻、潘倩彣、杜維華

保安堂參藥行-1.jpg 淡水百年中藥行

第二代老闆陳信雄秉持著誠信原則
將「誠信」推廣至整個大淡水
與當地居民共創淡水人情味的新頁篇

回上端

淡水長老教會

  • 編撰:陳韋辰、李政晏、王千豪、陳 磬

淡水長老教會-1.jpg 這不僅是地方上的信仰中心

也是居民們互相聯繫關懷的好所在
淡水,有祢真好

回上端

工研益壽多文化館

  • 編撰:王奕雯、張希凝、尤儷容、彭夢瑤、倪天韻

link={{{5}}}
以信用為資本 努力為基礎 道德為根據

勤勞職域 無時或怠的理念
打拼出傲人的製醋事業

回上端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 編撰:楊庭薇、杜尹柔、蕭良仁、楊書愛、王芩敏、張博智

link={{{5}}}
賦予戲偶靈魂、注入音樂

用盡心思將一齣戲完整呈現給觀眾
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時光隧道
不僅保留了先人的智慧和精神
也承載了他們所有的夢

回上端

金枝演社

  • 編撰:顏郁珊、吳明軒、陳 歆、陳家愷、顏源鴻、廖楚若

link={{{5}}}
堅信「從土地長出來的文化最感人」

結合在地生活與戲劇
用最道地的方言呈現幽默詼諧的表演
散發獨特的草根魅力
讓觀眾「歡喜來看戲,幸福帶回去」

回上端

琉傳天下藝術館

  • 編撰:劉羽諾、蔡佩臻、陳慧婷、潘芸嫻、陳漢寧、林素妤

link={{{5}}}
坐落於淡水工業區裡的寶藏巖

琉璃是光的容器
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下
所看到的會是不一樣的光景
而在不同的心境下觀看,會帶給你不同的感覺和思考

回上端

台灣不二衛生套知識館

  • 編撰:王家欣、楊宜君、夏天然、陳卉昕、郭庭安、江昱靚

link={{{5}}}
打破傳統中國人對性的保守思維

在新舊觀念的交替之下
結合教育理念 重新用自家保險套的品牌
解開大家對性的好奇和迷思

回上端


  淡水風土志,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三期子計畫一,於2014年8月1日起至2015年7月31日期間執行。由中文系田野調查研究室周彥文老師與大傳系王慰慈老師共同執行。其中大傳系團隊拍攝「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共8部紀錄片記錄淡水在地小農的故事: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農夫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以及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

  大傳系的成果發表會於2015年6月6日舉行,由248農學市集協辦,在淡水捷運站後方每周六的淡水農夫市集處,播放八支紀錄片,並邀請小農與拍攝紀錄片的學生進行分享。

  其中有兩部紀錄片入圍2015勞動金像獎(紀錄片競賽),分別是:11 校園組 養蜂人 簡德源養蜂的故事、31 校園組 一方良田

序言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年8月1日迄今進入第三年頭。本計畫結合了大三的「影視專案企劃」、「影視專案製作」兩門課程,透過專業知能服務學習以及文學院重點研究計劃案,完成大淡水全紀錄的使命。它起源於為了保存大淡水地區既有之文化、歷史、產業、文創相關之重要資產。

  本年度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主題為「風土志」記錄淡水非傳統農業的經營。多年來有許多堅持理念的小農,在大淡水這塊土地上,努力耕耘,漸漸產生了影響力。淡水捷運站後站公園旁,有一群以訴求自然、友善、天然無毒、及低碳的農夫們齊集於此,藉市集的方式來推廣他們追求友善農作的理念。本學期執行拍攝8位小農的生活、工作和理念,以及他們的價值觀;記錄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所發出來的光與熱、愛與美。

  這學期合作對象為新北市248農學市集,拍攝對象為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 江瑩青和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藉由淡水小農的故事,提倡有機與環保的重要性;並傳遞「有機並不貴」與「吃得健康」的概念。因此,我們決定走出校園,讓學生透過「傳播」專業進行服務學習,體驗在地化、鄉土化的精神。

  課程同時採用PBL教學理念,帶領學生團隊共同經歷了「準備」、「執行」、「反思」及「成果展現」等期程;並投入一整年時間、精力,情感以及用自己專長,拿著攝影機來認識這塊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為了保持一定的品質,本系邀請第29屆大四兩位學長姐擔任行政助理;另外邀請8位大四同學,加入大三30屆50位學弟妹共同組成8組紀錄片團隊。所有人力歷時9個月時間從田野調查、採訪、拍攝、後製剪輯而成。​藉著這些多采多姿的受訪者,學生開始關懷社區裡曾發生的許多人事物,並完成8部紀錄片、8篇專訪、以及所有珍藏照片和視覺設計。過程中學生還必須週週填服務日誌及課程進行反思討論;為了求好心切下,不斷的修改,早已遠遠超過4個學分基本的要求。學生的工作態度、作品品質以及經驗累積,遠遠超過一般三年級傳播影視生的學習。

  過去兩屆成果展我們十分講求效果,放映場地都選擇在有良好放映設備和冷氣的禮堂中舉行,外加美食佳餚和飲料,觀眾可以享受一個美麗的下午。今年但為了顧惜農友們週六下午做生意;我們決定一反往常做法,就近農友方便,我們也來市集搭棚展演。想想在已過拍攝期間,我們也是頂著太陽和風雨、騎著車在山裡往返、雙腳踏在烏黑的田埂裡、手拿著鋤頭、流了許多汗,當然也品嚐了很多美好的有機產品,學會有機的常識。到了這最後成果展示的時刻,我們當然不能靜默、躲在校園裡,也不能將「影像」視為殿堂藝術;因為影像技巧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影像乃要發揮傳播的力量,為農友來代言。這就是即將展示的「小農的故事紀錄片發表會」,我們面對了經費和硬體極大的挑戰,採取戶外白天放映、搭建帳篷、拉上帆布背板、簡單的舞台、兩台大電視。我們師生很榮幸讓展現成果也成為學習服務的一環,本學年是整體大淡水團隊成長加速的一年。在此感謝農友們、淡江大學文學院、學生事務處服務學習課程辦公室、新北市248農學市集,以及最後協助我們成果展戶外搭棚和硬體贊助的淡水一信,謝謝你們的協助,讓我們共同完成了一次傳播的使命。

  本計劃透過文學院整合各系歷年研究成果,於2013年9月成立了「淡水維基館」。歡迎大家可以自由上網,觀賞歷屆精彩的大淡水全紀錄。請參考淡水維基館網址:http://tamsui.dils.tku.edu.tw/

大淡水風土志 總監
大傳系 副教授 王慰慈

風土志-小農的故事

梁師良事

  • 大屯溪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

link={{{5}}}

「如果一個退休老師做得到,
那種了一輩子田的農夫為什麼不可以?」

回上端

有機愉夫

  • 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

link={{{5}}}
「如果種植的方法,不從傳統的慣行農法改良為有機栽種法,
那麼無論休耕幾次都不會有意義,因為土壤的肥力不只是停止栽種就能上升。」

回上端

城市綠洲

  • 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

link={{{5}}}

「我是種植有機蔬菜的,我是個農夫!」

回上端

蔬途

  • 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

link={{{5}}}

回上端

微笑心田

  • 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

link={{{5}}}

「種菜跟養育小孩很像,都需要悉心的呵護照顧,
在面對這些植物時,僅僅是看著他們都能獲得一些樂趣。」

回上端

一方良田

  • 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

link={{{5}}}
「必須要堅信自己會成功,像我就相信我自己一定會成功。
而且我知道我在做好事,做好事又為什麼要遲疑呢。」

回上端

養蜂人

  • 牧蜂農莊-簡德源

link={{{5}}}

回上端

父予

  • 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

link={{{5}}}
「除了要用心的照顧土地,也要給予顧客最好又健康的蔬菜,
就像大自然給予他們一樣」

回上端


簡介

  由淡江大傳系王慰慈老師主持、中文系周彥文老師共同主持。

  「淡水裨(ㄆㄧˊ)史志」,所謂裨史,意指非正史所載錄,而由民間所諏訪的歷史,有可信度,與野史之載錄傳說是不同的。兩者結合,可以呈現淡水史的民間觀點,並與正史性質的淡水地方志互補。

  此次子計劃一裨史志,又分成兩個部份:

  • 第一部分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探尋歷年對淡水地區產生重大影響的人事時地
  • 第二部分則著眼於當代人物,探尋並記錄大淡水地區文創人的故事

  大傳系《淡水裨史志-淡水生命軌跡 坊間人物故事》於2016年5月21日舉辦成果發表會,地點在三芝區埔坪里里民活動中心。中文系田野調查研究室之成果則於2016年5月30日進行發表。

序言

  大淡水地區紀錄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年8月1日迄今已進入第四年頭。本計畫結合了大三的「影視專案企劃」、「影視專案製作」兩門課程,透過專業知能服務學習以及文學院重點研究計劃案,完成大淡水全紀錄的使命。它起源於為了保存大淡水地區既有之文化、歷史、產業、文創相關之重要的人、事、物,進行一年深度採訪報導、拍攝紀錄及媒體傳播相關服務。101學年「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102學年「淡水食貨志」、103學年「淡水風土志」等主題,記錄了影響淡水地區發展的重要菁英份子、淡水地區工商業的發展經營以及淡水有機農業的經營。

  104學年主題為「淡水裨史志」,所謂裨史,意指非正史所載錄,而由民間所報訪的歷史,有可信度,與野史之載錄傳說是不同的。我們探尋並記錄具有文創精神,在平凡生活中以自己一手之力,建立生活情趣的人物。拍攝對象如下:素人阿嬤畫作鍾素梅、農婦畫家周江武子、三芝區婦女互助服務協會江翠芳前理事長、全方位創作的藝術家張金蓮、在老街開設心波力幸福書房的詩人許赫、新北之星特色學校橫山國小校長陳志哲、平日開計程車之餘,致力於民間鐵路文學的羅文德老師、年輕創業的插畫新秀蔡佩倫。

  本課程同時採用PBL教學理念,帶領學生團隊共同經歷了「準備」、「執行」、「反思」及「成果展現」等期程;並投入一整年時間、精力,情廠以及用自己專長,拿著攝影機來認識這塊既熟悉又陌生的士地。為了保持一定的品質,本系邀請第29屆大四兩位學長姐擔任行政助理;另外邀請8位大四同學,加入大三30屆50位學弟妹共同組成8組紀錄片團隊。所有人力歷時9個月時間從田野調查、探訪、拍攝、後製剪輯而成。藉著這些多果多姿的受訪者,學生開始關懷社區裡曾發生的許多人事物,並完成8部紀錄片、8篇專訪、以及所有珍藏照片和視覺設計。過程中學生還必須週週填服務日誌及課程進行反思討論;為了求好心切下,不斷的修改,早已遠遠超過4個學分基本的要求。學生的工作態度、作晶晶質以及經驗累積,遠遠超過一般三年級傳播影視生的學習。

  學生走入社區,成為主動學習者、成為獨立學習者;並從經驗中達成學習、學習應用所學於真實的世界、學習如何整合知識與經驗。已過本課程三年來服務對象皆來自大淡水社區,希望學生能從社區的人事物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學習觀察可能發生之社會議題、學習進行探訪拍攝、以及訓練學生培養人際溝通能力。在拍攝過程中學生努力與被拍攝者成為好朋友,跨越年齡、知識和生活背景的學習,成為學生們寶貝的經驗。期待此次利用周末下午在三芝區埔坪旦旦民活動中心舉辦成果發表會,透過播放學生8部紀錄短片,與三芝親朋好友和觀眾面對面的互動,讓北淡地區創意人的嶄新視野、生活、家庭以及他們生命的故事,能被看見和記錄下來。相信大家和我一樣,一定很驚訝這塊土地上民間的創意能量是如此寶貴,並值得被保存下來。

  在此特別感謝拍攝合作對象,以及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江大學學生事務處服務學習課程辦公室、三芝區區公所、三芝區埔坪里里民活動中心,謝謝大家支持,讓我們大傳系的孩子可以勇敢走出校園,憑靠著他們一點點初學的技能,進行專業知能服務學習,拓展他們生命的領域。本計劃透過文學院整合各系歷年研究成果,於2013年9月成立了「淡水維基館」。歡迎大家可以自由上網,觀賞歷屆精彩的大淡水全紀錄。請參考淡水維基館網址: 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

淡水生命軌跡 坊間人物故事

快樂橫山

  • 橫山國小-陳志哲校長

link={{{5}}}
陽光路的盡頭,孩子的快樂天堂

回上端

千水子凡

  • 三芝婦女服務協會-江翠芳女士

link={{{5}}}
踏過千山萬水之後,找到自我價值

回上端

樂齡阿嬤

  • 素人畫家-周江武子阿嬤

link={{{5}}}
平凡中的不平凡

回上端

鍾生繪影

  • 三芝素人畫家-鍾素梅阿嬤

link={{{5}}}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回上端

傳書幸福

  • 心波力幸福書房-許赫

link={{{5}}}
浪漫天性與殘酷現況的碰撞

回上端

子子

  • 全方位藝術家-張金蓮

link={{{5}}}
人生如創作糾結,毀滅又重生

回上端

鐵道旅人

  • 鐵道旅人-羅文德

link={{{5}}}
我的鐵道夢未完待續......

回上端

報告色長南瓜來了

  • 插畫新秀-蔡佩倫

link={{{5}}}
彰化女孩SASAYA 隻身一人勇闖臺北

回上端


簡介

  大傳系《淡水炫光志》將於2017年5月20日,於淡水區區公所行政中心大禮堂 8~9樓(家樂福旁)舉辦成果發表會。

序言

王慰慈
淡江大學大傳系副教授
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整合計劃主持人兼監製
科技部淡北城鄉e線牽:人文記憶與社區影像計劃主持人

  本計劃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年8月1日迄今已進入第四年頭。本計畫結合了大傳系大三的「影視專案企劃」、「影視專案製作」兩門課程,透過專業知能服務學習以及文學院重點研究計劃案,結合課程和計劃案,以影像紀錄進行專業知能服務學習。它起源於為了保存大淡水地區既有之文化、歷史、產業、文創相關之重要的人、事、物,進行為期一年的採訪、報導、拍攝與紀錄。過去我們師生一起完成101年度《大淡水人物志》、102年度《大淡水食貨志》、103年度《大淡水風土志》、104年度《大淡水裨史志》等主題,記錄了許多精彩的故事。

  Raymond Williams 曾說過:「任何真實的傳播理論,都是一個社區理論。大眾傳播的技術,只要我們判定它們缺少社區、或者以一個不完全的社區為條件,而不是以一個社區為條件,就無關乎一個純正的傳播理論。」 我們這幾年來做的事就是透過「社區傳播」和「敘事傳播」講述在淡水人的生命故事,旨在抒發情感、激發想像、促進彼此傾聽以建立社區感,進而體驗人生、瞭解生命意義、創造美好生活。其媒介就是運用社區影像紀錄片的概念把社區居民的主體日常生活「故事」, 藉由影像講故事的過程,讓「社區影像」的概念在產製面向上更為平民化、在地化與普及化。

  本屆主題炫光志的由來,說簡單就是記錄2008年淡水三芝成立的一個獎項叫「炫光獎」,此獎項乃為發現台灣13~21歲的才氣青年。這計劃迄今已經進入第八屆,其間挖掘了不少青少年各種無限創造力,無論在 舞蹈、繪畫、雕塑、文字創作、設計、漫畫、動畫、音樂創作、影像、戲劇、歌唱…只要年輕孩子們能想到的創作形式都可以展現,讓不同領域的年輕才華,在此碰撞與觀摩。若要說得深一點,有關炫光獎背後成立的故事,那就說不完了。其中有媽媽為了紀念充滿藝術才華但年輕去世的孩子、也有很多藝術家爸爸媽媽為了完成好友的夢想,無條件義務貢獻自己所長。有人擔任創辦人、評審、志工、捐款人、年輕得獎者等等,大家的熱情與關懷造就了這個炫光園地。這群社區的人,就這樣默默在背後耕耘了八年,從來不被媒體發現。

  就在這時候,好想將炫光發揚光大的我,跳進來了。我說:『可不可以讓我們大淡水團隊有機會把你們的故事說出來?』期待他們的故事,包含每一個藝術家的故事,都可以收錄其中。當2016年大淡水全紀錄成功發表會時,也巧逢炫光獎成立10 年紀念,盼望結合所有淡江資源和科技部資源的力量,能再次為這塊土地上美好的人事物,盡一己之力,保存並傳揚出去。本屆記錄的對象為張金蓮(雕塑家、兒童美術教育家)、許雨仁(現代水墨藝術家)、林鉅(繪畫藝術家)、梁平正(雕刻藝術家)、羅得華(琉璃藝術家)、賀連華與薛喻鮮(舞蹈家)、黃嬰惠(生活藝術創作、服飾彩繪畫家)、王磑(青年魔術師)

  本課程同時採用翻轉教學和PBL教學理念,帶領學生團隊共同經歷了「準備」、「執行」、「反思」 及「成果展現」等期程;讓學生可以走出校園,拿著攝影機、筆、照相機、錄音機,來認識這塊既熟悉又陌生的士地。為了保持一定的品質,本計劃亦邀請第31屆大四兩位學長姐擔任行政助理;另外邀請8位大四同學,加入大三32屆50位學弟妹和交換生共同組成8組紀錄片團隊。所有人力歷時9個月時間從田野調查、探訪、拍攝、後製剪輯,完成8部紀錄片、8篇專訪、以及精選劇照15張和工作照15張。下學期服務學習部分還包含主視覺設計評選,以及策展、宣傳與媒體公關發稿等訓練;過程中團隊同學還必須週週填服務日誌及在課程進行反思討論。為了求好心切下,不斷的修改,早已遠遠超過4個學分基本的要求。學生的工作態度、經驗累積、視野開拓,遠遠超過一般三年級傳播相關科系。

  學生走入社區,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實地演練和摸索中達成學習的目的、從社區人事物中學習知識與技能、從團隊合作的精神到彼此互助,也培養人際溝通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在拍攝過程中,這群年輕的學生跨越年齡、跨越害羞與被拍攝者成為朋友,認識他們所不熟悉的生命經驗,這些都成為學生們寶貝的學習過程。期待此次在淡水區公所行政中心大禮堂舉辦紀錄片成果發表會,透過播放學生完成的8部紀錄短片,與淡水、三芝親朋好友和觀眾面對面的互動,讓炫光生命的故事,能再一次被關注。相信大家和我一樣,一定很驚訝淡水這塊土地上民間的創意能量是如此寶貴,並值得被保存和傳播。

  在此特別感謝拍攝合作對象、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江大學學生事務處服務學習課程辦公室、淡水區公所,謝謝大家支持,讓淡江大傳的孩子可以勇敢走出校園,拓展他們生命的領域。本計劃除了每年對外發表成果展之外,所有歷屆影音、文字專訪集、相片等成果皆整合於「淡水維基館—大淡水全紀錄」網站中。

淡水炫光志

放浪人生

  • 林鉅/藝術家(繪畫)

  林鉅的人生像做菜,不管是大火快炒,或是慢熬細燉,都耐人尋味。他的繪畫天賦與生俱來,而他的記憶卻是牽著淡水,無法忘懷。


炫光志01放浪人生-1.jpg
我的好處是我還是很努力畫畫,
因為那是我唯一值得驕傲的事情。

回上端

作伙

  • 許雨仁/藝術家(繪畫、水墨)

  描繪著水墨畫家的真實自我,畫作中的一筆畫一勾勒都帶出許雨仁身後的情感與故事。身為畫家的許雨仁、身為情人的許雨仁以及身為父親的許雨仁,將來不及說的話、不願意說的話付諸於宣紙之上。人群中歡笑,孤獨卻自由。


炫光志02作伙-1.jpg
老師靜靜的坐在沙發椅上,上頭掛的照片是他妻子與兒子的剪影,
那是他最愛的一張相片。

回上端

拾·年

  • 張金蓮(跨領域藝術家、兒童美術教育)

  走過荊棘,在近十年的日子裡,如同孤挺蓮花,立身於熱愛的生命事物。亦柔亦剛,且動且靜。十年此刻與張金蓮一同回首,拾起過去埋首的藝術作品,拾起提拔無數的炫光幼苗。


炫光志03拾年-1.jpg
人的一生有幾個十年?十年的歲月裡,可能會經歷什麼?
失去什麼亦或者得到什麼?

回上端

順性

  • 梁平正/藝術家(雕塑)

  性代表著一種生命的本質,當遭遇生命的考驗,經歷一遍又一遍重新再來的人生,回歸到自己後,還剩下什麼?梁平正老師以他藝術的熱忱引領觀眾進入他的世界,了解他畢生的執著與對藝術的渴望。


炫光志04順性-1.jpg
做木雕時,我總是不清楚,
究竟是我在雕木頭,又或是木頭在雕我。

回上端

一鏡到底

  • 王磑(魔術創作表演)

  不願被體制框架的王磑曾經迷惘,然而他在廢墟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從魔術中尋得自我。如今,他年輕充滿生機,透過魔術講述一件件故事,並渴望從中展現最真實的自己。


炫光志05一鏡到底-1.jpg
一張變兩張、兩張變四張,
王磑手中的撲克牌不斷複製,抓住觀眾的眼球。

回上端

真實琉動

  • 羅得華/ 藝術家(琉璃)

  影片呈現琉璃藝術家羅得華的人生與創作,就如同琉璃般透明的真實的流動著。豐富的情感與真性情除了反映在創作上,也反映在生活中的每一刻。


炫光志06真實琉動-1.jpg

我一接觸到玻璃這個材質
我就愛上了。

回上端

擁抱後獨舞

  • 薛喻鮮/賀連華(舞蹈家)

  一對留著舞蹈血液的母女。來自西班牙佛朗明哥的熱情奔放,映照在他們平時的生活態度上,他們熱情地舞蹈著,背後卻隱藏著一絲孤獨。他們獨舞著,給予所關心的人溫暖的擁抱,用最愛的舞蹈來擁抱,與傳遞愛。


炫光志07擁抱後獨舞-1.jpg
現實是夢想的絆腳石,就看你怎麼自我突破。

回上端

牧心中的羊

  • 黃嬰惠/藝術家(生活藝術、陶藝、水墨)

  影片描述牧羊女黃嬰惠,一名生活藝術家,如何在遭逢巨變後,透過藝術抒發情感,並擺脫憂鬱症的陰霾,破繭而出的她,於大自然間汲取創作靈感,悠然地牧著心中的羊。


炫光志08牧心中的羊-1.jpg
只有沒有生活的藝術,沒有沒有藝術的生活。

回上端


圖檔簡述:圖檔簡述:淡水新住民志手冊封面。

所有人:淡江大學大傳系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淡水新住民志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六期的子計畫一,於2017年8月1日起至2018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與中文系中文系黃文倩老師、大傳系陳玉鈴老師共同主持。其中,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7部以大淡水地區新住民家庭故事為主題的社區紀錄短片及人物專訪:指望塾|賢漂流芹苴辛辣琴生破柬而出欣情不,一樣

序言

  本計劃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年8月1日迄今已進入第六年頭。本計畫結合了大傳系大三的「影視專案企劃」、「影視專案製作」兩門課程、專業知能服務學習、文學院重點研究計劃案,以及科技部人文數位專案的資源整合,帶領學生以具體行動,拿起攝影機關懷社區的一個在地實踐。它起源於為了保存大淡水地區既有之文化、歷史、產業、文創相關的人、事、物之間的美好故事,由大眾傳播系師生共同投入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探訪、報導、拍攝、紀錄、後期製作、展演策劃、成果出版,一直到最後將所有成果內容建構在網站資料庫上,期待對淡水文化歷史的保存做出具體的貢獻。

  過去我們完成了101年度《人物志》、102年度《食貨志》、103年度《風土志》、104度《裨史志》、105年度《炫光志》等主題,不同主題下,記錄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我們以「參與式紀錄片模式」和「敘事傳播」的概念,讓團隊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以「社區影像」行動為淡北地區的居民發聲,傳達社區的觀點。本計劃核心在於操討藉由拍攝社區紀錄片行動,在校師生與與社區居民行動和合作的過程,共同參與下的敘事傳播經驗;提供後端網路平台建構之有效傳播的方法。

  本計畫將透過不同主題保存淡北地區既有之文化、歷史、產業、文創、精彩人物的生命故事,並累積更多這塊土地的人文記憶資產。透過影音與數位人文服務保存當地居民的記憶與容顏,並有助於提升淡北地區新移民與在地文化的融合。也期待透過每一屆的行動,未來的成果與 實務經驗可提供給大專院校進行跨系所合作,並走出校園、進入社區、服務居民的模式。

  106年度(106/8/1-107/7/31)第六屆以新住民家庭的故事為主題。記錄對象包含大陸以及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藉由紀錄片了解他們的生活、家庭、工作、學習和大環境等等的狀態。認識新移民的離散與遷移,包括舊時記憶、新生日常、主體文化與精神認同的發展與轉向等。本屆拍攝對象為來自越南的吳淑嫺、阮碧兒、甘翠愛;來自中國的高琴、李欣;來自東埔賽的陳秀玲、以及來自菲律賓的黃琦妮。整體團隊為了語盲的溝通,以及需要深入了解她們的生活,因此選擇了來台灣已經一段時間,融入台灣生活為主體受訪對象。但也為了可以保留一些在生活上適應困難,不通國語又婚姻觸礁的案例,我們很幸運遇見了甘翠愛,她願意面對鏡頭分享她自己不幸的故事。因著有她,使我們這次社區拍攝行動,能有比較完整的紀錄。這是我們最感激的地方。

  本屆社區紀錄行動最艱辛的部分,第一就是困難尋找願意接受拍攝的對象,也有的是自己樂意分享故事,但是身為漢人的老公或老人家不願意上鏡頭,或者限制鏡頭不准進入家庭等等。第二困難就是新住民因為家庭經濟需要,有些對象工作時間很長,地點很分散,十分困難排出拍攝時間。第三困難就是婚姻狀態的不穩定,因此中途退出,所有努力前功盡棄。在這九個月,我們更換拍攝對象將近4次,時間一再延誤,面對現實狀況,整體師生團隊在過程中十分受煎熬。現在成果終於出爐了,內心很大的感動,在此特別謝謝我們住在三芝的顧問林素幸老師,藉由她過去曾長達10年時間關懷新住民,累積一些人脈和感情,為我們引薦了三芝不少的新住民。若沒有她的熱心,本系列紀錄片不可能順利完成。

  為了保持紀錄片和採訪的品質,本計劃亦邀請第32屆大四兩位學長姐擔任行政助理;另外邀請7位大四學長姐,加入33屆大三45位學弟妹、陸生、閩台生、交換生共同組成7組紀錄片團隊。特別值得一提是本屆有來自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六位閩台生:何冠鋒、李雨龍、阮瑩瑩、周穎、劉為晨、鄧金華,透過一年的實習課程加入我們團隊,我們在今年修課學生較少的情況下,能有足夠的人力可以完成本系列紀錄行動。

  在歷時9個月時間,我們從田野調查、探訪、拍攝、後製剪輯,完成7部紀錄片、7篇專訪、以及精選劇照和工作照30張。下學期服務學習部分還包含主視覺設計評選、策展、宣傳與媒體公關發稿等訓練;過程中團隊同學還必須每週填寫服務日誌及在課堂中進行反思討論。在求好心切下不斷的修改,學生課堂中的投入早已遠遠超過4個學分基本的要求。

  學生走入社區,從被動到主動學習、從實地演練和摸索中達成學習的目的、從社區人事物中學習知識與技能、從團隊合作的精神到彼此互助,也培養人際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在拍攝過程中,這群年輕的學生跨越年齡和害羞,與被拍攝者成為朋友,認識他們所不熟悉的生命經驗,這些都成為學生們寶貝的學習過程。期待此次六月二日在三芝區公所埔坪市民活動中心舉辦紀錄片成果發表會,能與淡水、三芝關懷新住民的親間好友和觀眾面對面的主動,讓她們生命的故事,能再一次被關注。

  在此特別感謝拍攝合作對象、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江大學服務學習課程辦公室、三芝區公所,以及科技部和教育部的經費協助,讓淡江大傳的孩子可以勇敢地走出校園,拓展他們生命的領域。本計劃除了每年會對外發表成果展之外,所有歷屆的影音、文字專訪集、相片等成果皆整合於「淡水維基館一大淡水全紀錄」網站中。請參考【淡水維基館】:http://tamsui.dils.tku.edu.tw/

王慰慈
淡江大學大傳系副教授
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整合案/計劃主持人/監製
科技部淡北城鄉e線牽:人文記憶與社區影像/計劃主持人
2018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專案-淺水好生活/協同主持人

新住民志

指望

  • 編撰:

新住民志01指望.jpg
指,即手指、指甲
望,即希望、盼望

回上端

塾|賢

  • 編撰:

新住民志02塾賢.png
下來飛機之前,我就覺得台灣很漂亮
從天空看下來,我還蠻喜歡這個地方

回上端

漂流芹苴

  • 編撰:

新住民志03漂流芹苴.jpg
「只要能和育昌在一起過日子就很幸福了。」

回上端

辛辣琴生

  • 編撰:

新住民志04辛辣琴生.jpg
高琴,誓言不對現實認輸,
活出自我的豪爽女強人。

回上端

破柬而出

  • 編撰:

新住民志05破柬而出.jpg
為了愛琴飄洋過海來到台灣。
結繭,然後破繭成蝶,翩翩起舞。

回上端

欣情

  • 編撰:

新住民志06欣情.jpg
這裡就是我現在的家

回上端

不,一樣

  • 編撰:

新住民志07不一樣.jpg
愛就是你怎麼愛別人

回上端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

淡水學用語辭典人物志食貨志協作系統屯山人說故事風土志輿圖裨史志滬尾2017炫光志渠水溯源新住民志聆聽下游滬里滬外里民志良師志環保志熟齡志

目錄

== 摘要 == 圖檔簡述:圖檔簡述:淡水里民志手冊封面。

所有人:淡江大學大傳系

授權條款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onlyinclude> 淡水里民志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七期的子計畫一,於2018年8月1日起至2019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與中文系中文系黃文倩老師共同主持。其中,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6部以大淡水地區里民為主題的社區紀錄短片及人物專訪:《放學後,回家前》、《Searching》、《都市遊俠:險路不險》、《正德里的柑仔店》、《鄰聚里》及《外興仁》。

序言

  本計劃起源於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計畫於2012年8月1日迄今已進入第七年頭。本計畫結合了大傳系大三的「影視專案企劃」、「影視專案製作」兩門課程,並整合了專業知能服務學習、文學院重點研究計劃案,以及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等資源,帶領學生以具體行動,拿起攝影機關懷社區。它起源於為了保存大淡水地區既有之文化、歷史、產業、社會相關之人事物美好的故事。執行單位由大眾傳播系大三師生共同投入為期八個月的田野調查、採訪、報導、拍攝、紀錄、後期製作、展演策劃、成果出版,一直到發表會結束後,將所有成果內容建構在淡水維基館中,懇切期待對淡水文化歷史的保存能有具體的貢獻。過去我們完成了《人物志》、《食貨志》、《風土志》、《裨史志》、《炫光志》、《新住民志》等主題,不同關注下,保持了許多動人的生命故事。

  今年為配合學校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淡江大學馬偕醫學院兩校共同組成一個USR團隊,以所在的淡水地區作為實作場域,提出以「永續生活圈」的概念,推動在地「環境永續」、「經濟永續」、「社會永續」相關議題,了解社區/鄰里社區之不同需求,再藉由動員學校的課程與師生資源,進入社區,協助他們的需要。這些行動包括了弱勢孩童的課後輔導、社區鄰里對於長者的照顧活動、老街整修重建計劃、社區志工的投入,我們看見了「老有所動」、「小有所識」、「外有所屬」的美麗能量正在滋生。

  本屆社區紀錄行動十分感謝來自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的閩台生、交換生協助,使我們在今年修課學生較少的情況下,能有足夠的人力可以完成本系列紀錄行動。在歷時9個月時間,我們從田野調查、探訪、拍攝、後製剪輯,完成6部紀錄片、6篇專訪、以及精選劇照和工作照30張。下學期服務學習部分還包含主視覺設計評選、策展、宣傳與媒體公關發稿等訓練;過程中團隊同學還必須週週填服務日誌及在課堂中進行反思討論。學生在課堂中的投入早已遠遠超過4個學分基本的要求。

  學生走入社區,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實地演練和摸索中達成學習的目的、從社區人事物中學習知識與技能、從團隊合作的精神到彼此互助,也培養人際溝通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期待此次淡江大學守謙國際會議中心同舟廣場舉辦紀錄片成果發表會,能與大淡水的親朋好友和觀眾面對面的互動,讓淡水美好人事物的生命故事,能再一次被關注。

  在此特別感謝拍攝合作對象、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江大學服務學習課程辦公室、以及教育部的經費協助,讓淡江大眾傳播系的孩子可以勇敢走出校園,拓展他們生命的領域。本計劃除了每年對外發表成果展之外,所有歷屆影音、文字專訪集、相片等成果皆整合於「淡水維基館—大淡水全紀錄」網站中。

王慰慈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教授
107年度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人文與在地敘事」計劃主持人/監製
2019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淡水好生活/協同主持人

得獎紀錄

本系列之《都市遊俠:險路不險》— 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老師的故事
榮獲2019 MOD 微電影獎

  • 「蹲點台灣紀錄片-優選」5萬獎金
  • 「社區一家紀錄片-首獎」10萬獎金
  • 「社區一家紀錄片合作獎」25萬獎金
== 摘要 == 《都市遊俠:險路不險》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老師的故事
榮獲2019 MOD 微電影獎
「蹲點台灣紀錄片-優選」5萬獎金
「社區一家紀錄片-首獎」10萬獎金
「社區一家紀錄片合作獎」25萬獎金

授權條款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淡水里民志

放學後,回家前

李麗卿/老師(小阿德課輔班)


淡水里民志01放學後,回家前.jpg
李麗卿女士,三年前開始擔任「小阿德課輔班」的義工老師,為一群正德國小經濟弱勢的孩子們奉獻令人感動的關愛與注視。

回上端

Searching

涂敏芬/企管系老師(探索包團隊)


淡水里民志02Searching.jpg
從「實境解謎遊戲──探索包」的創作中,她不斷尋找新的教學可能;在一趟向生活學習的壯麗迷途裡,她愛上了淡水。

回上端


都市遊俠:險路不險

黃瑞茂/建築系老師 (重建街改造團隊)


淡水里民志03都市遊俠:險路不險.jpg
險路,從重建街直通紅樓唯一的道路,因其狹小的路肩得名;今年寒假,都市遊俠帶著一群人守護著這裡不被重視的可貴。

回上端


正德里的柑仔店

黃俊雄/里長(正德里)


淡水里民志04正德里的柑仔店.jpg
從超商老闆躍升為正德里里長的黃俊雄,積極開設兒少課輔和健康日等活動,堅守信念,攜手志工服務大眾。

回上端


鄰聚里

唐麗樺/里長(油車里)


淡水里民志05鄰聚里.jpg
唐儷樺里長和志工們一起服務油車里,透過共餐、種菜及唱歌等活動,讓這裡成為一個大家庭,充滿溫馨和歡笑。

回上端


外興仁

興仁國小師生


淡水里民志06外興仁.jpg
興仁國小是一個坐落在市郊的百年老校,在人與土地的深厚連結中,逐漸變為離塵不離城的特色小學。

回上端

版權頁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人文與在地敘事」計畫案
  • 計畫主持: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34屆三年級
  • 視覺指導:蔡佩倫 陳玉鈴
  • 行政專員:陳書涵 郭思婕
  • 文字編審:周儀鈞
  • 美術編輯:郭玫均 邱永榛
  • 視覺設計:陳穎
  • 發 行 人:林呈蓉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