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樓"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導覽條2|景點|人文景觀}}
 
{{導覽條2|景點|人文景觀}}
 +
[[檔案:牧師樓20131019.jpg|300px|縮圖|{{檔案:牧師樓20131019.jpg}}]]
  
 
==景點簡介==
 
==景點簡介==

於 2013年10月20日 (日) 22:55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 人文景觀
圖檔描述:牧師樓正門口
拍攝日期:2013-10-19
拍攝地點:牧師樓
所有人:Caramel
攝影者:Caramel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景點簡介

  牧師樓位於姑娘樓西側,為吳威廉在1909年為自己建的宿舍。後來明有德、孫雅各兩位牧師(淡中代校長)也住過,因俗稱它孫牧師樓。後來也被淡江中學租作學寮,叫「青龍寮」(姑娘樓叫「朱雀樓」)。戰後,一度作為純德女中音樂教室,1965年,撥給今日真理大學使用,目前現況作為教員餐廳(真善美餐廳)。

  吳威廉牧師又在「姑娘樓」西側,建了一棟相似的紅磚洋樓作為其寓所。自此,加上東側兩棟馬偕所蓋的西班牙式洋樓、和兩棟同樣形式的海關「總務稅司公署」官邸,以及英國領事官邸,砲台埔頂就成了洋樓特區了。

  1936年淡江中學被日本政府強制接管後,德姑娘、杜姑娘和蘭姑娘一直住1940年年底,見時局無望才返加拿大。而姑娘樓西側的牧師樓,在吳牧師過世後由明有德牧師(Rev Hugh .A . Mac Millan)進駐,明牧師是淡江中學男校最後一任校長,學校被日人接管明牧師搬到雙連後,成為孫雅各牧師(Rev James Dickson)的牧師樓,孫牧師是台北神學校校長,較年輕前衛,他有一部福特汽車,因此牧師樓西側的地下室就成為他的車庫,而教會人士習慣稱牧師樓為「孫牧師樓」。後來孫牧師和神學校再度遷到雙連,牧師樓就租給美國商人王武路(Wanble),一直到戰爭前英美撤僑。

交通資訊

讀取地圖中...

搭捷運淡水線至淡水站,出站後搭乘指南客運紅26至紅毛城(真理大學)站下車即可抵。

相關頁面


參考資料

  • 姚聰榮主編《淡江中學校史》,(臺北:臺北縣私立淡江中學,1997)。
  • 柯設偕《淡水教會史》,(未刊本,1933)。
  • 柯設偕《淡水の歷史》,(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6年8月)。
  • 高燦榮《淡水馬偕系列建築的地方風格》,(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
  •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 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滬尾江河—淡水教會設教120週年紀念冊》,(臺北: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民國81年10月)。
  • 淡水區公所。
  • 滬尾文史工作室。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