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段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3年12月2日 (一) 22:39 由 台灣阿成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景點簡介

  淡水中正路後段自三民街口一直延伸到砲台埔下的一段,舊稱烽火段。命名的由來,據說是因當時的大木材行「施合發」的貨輪進到淡水河時,要燃放烽火,通知上游的工人準備卸貨,因而得來。

  本區為北台河口海防及關務需要,清代在此設立水師守備及關務衙門。因守備軍士多為大陸不同地方而設置之班兵制度,往往三年就要移防。班兵移防前船期等待,多以今日同鄉會一樣的建築,稱為會館,以提供不同地方移防至淡水之清朝士兵可以群聚所需,像金門館就是金門來淡水當兵的人的集會處。清代本處同鄉的班兵會館共有五處之多,後因開港漸變成了外國人的洋行,這是十九世紀中葉淡水開港後大力發展的地區。濱河地區本是洋商買辦租借建造的商行、倉庫,惜好景不常,在日治時期淡水港港埠功能漸失。失去港口地位後,日本人在本區設置了淡水郡役所、郵局、電信局 …… 等,成為行政辦公的場地。

  烽火段尾端的淡水舊漁港,本是淡水第一漁港,因漁業沒落而蕭條一段時間。但整個烽火段河岸自然恬靜的氛圍,吸引許多咖啡簡餐的業者進駐,近年來漁會撥款整修舊有的漁具倉庫,舊漁港一帶是淡水河岸欣賞夕陽、聽潮、看山最好的地段,已成為地標性的著名遊憩景點。

地圖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