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烽火段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烽火段]],淡水[[中正路]]後段自[[三民街]]口一直延伸到[[砲台埔]]下的一段,舊稱[[烽火段]]。命名的由來,據說是因當時的大木材行「[[施合發]]」的貨輪進到淡水河時,要燃放烽火,通知上游的工人準備卸貨,因而得名。
+
  [[烽火段]],淡水[[中正路]]後段自[[三民街]]口一直延伸到砲台埔下的一段,舊稱[[烽火段]]。命名的由來,據說是因當時的大木材行「[[施合發]]」的貨輪進到淡水河時,要燃放烽火,通知上游的工人準備卸貨,因而得名。
 
<!--也有說是[[1628年]]占領[[淡水]]後,為了防止在地的原住民襲擊,在[[聖多明哥城]]旁邊設置一座烽火台,派人日夜看守。另一說是清朝意識到台灣海防重要後,成立滬尾水師守備營,地點在目前的海關碼頭,在營外設烽火臺示警。-->
 
<!--也有說是[[1628年]]占領[[淡水]]後,為了防止在地的原住民襲擊,在[[聖多明哥城]]旁邊設置一座烽火台,派人日夜看守。另一說是清朝意識到台灣海防重要後,成立滬尾水師守備營,地點在目前的海關碼頭,在營外設烽火臺示警。-->
  
  本區為北臺河口海防及關務需要,清代在此設立水師守備及關務衙門。因守備軍士多來自大陸不同地方而設置之班兵制度,往往三年就要移防。班兵移防前船期等待,多以今日同鄉會一樣的建築,稱為會館,以提供不同地方移防至[[淡水]]之清朝士兵可以群聚所需,像金門館就是金門來[[淡水]]當兵的人的集會處。清代本處同鄉的班兵會館共有五處之多,後因開港漸變成了外國人的洋行,這是十九世紀中葉淡水開港後大力發展的地區。濱河地區本是洋商買辦租借建造的商行、倉庫,惜好景不常,在日治時期淡水港港埠功能漸失。失去港口地位後,日本人在本區設置了淡水郡役所、郵局、電信局 …… 等,成為行政辦公的場地。
+
  本區為北台河口海防及關務需要,清代在此設立水師守備及關務衙門。因守備軍士多為大陸不同地方而設置之班兵制度,往往三年就要移防。班兵移防前船期等待,多以今日同鄉會一樣的建築,稱為會館,以提供不同地方移防至[[淡水]]之清朝士兵可以群聚所需,像金門館就是金門來[[淡水]]當兵的人的集會處。清代本處同鄉的班兵會館共有五處之多,後因開港漸變成了外國人的洋行,這是十九世紀中葉淡水開港後大力發展的地區。濱河地區本是洋商買辦租借建造的商行、倉庫,惜好景不常,在日治時期淡水港港埠功能漸失。失去港口地位後,日本人在本區設置了淡水郡役所、郵局、電信局 …… 等,成為行政辦公的場地。
  
 
  [[烽火段]]尾端的[[淡水舊漁港]],本是[[淡水第一漁港]],因漁業沒落而蕭條一段時間。但整個[[烽火段]]河岸自然恬靜的氛圍,吸引許多咖啡簡餐的業者進駐,近年來漁會撥款整修舊有的漁具倉庫,舊漁港一帶是淡水河岸欣賞夕陽、聽潮、看山最好的地段,已成為地標性的著名遊憩景點。
 
  [[烽火段]]尾端的[[淡水舊漁港]],本是[[淡水第一漁港]],因漁業沒落而蕭條一段時間。但整個[[烽火段]]河岸自然恬靜的氛圍,吸引許多咖啡簡餐的業者進駐,近年來漁會撥款整修舊有的漁具倉庫,舊漁港一帶是淡水河岸欣賞夕陽、聽潮、看山最好的地段,已成為地標性的著名遊憩景點。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