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滬尾街(期刊)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5: 行 15:
 
::*(六)長篇連載。
 
::*(六)長篇連載。
  
  耆老[[周明德]]是《滬尾街》的最重要撰稿者,幾乎每一期都有發表一篇以上的淡水逸文遺事,極具歷史價值。其中第六期淡水社區工作室[[黃瑞茂]]發表的〈淡水街的形式與發展〉及第八期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張建隆]]發表的〈從寺廟老街分佈看滬尾聚落之形成〉是兩篇有關淡水街市發展的文章,極具參考價值。而由[[紀榮達]]與文史工作室同仁從歷史文獻、口述歷史訪查,尋找二二八受難的地方人士:包括雷燦南、陳能通校長、盧園老師、謝萬益、曾戊已、吳有德、林清良、王堯坤和吳蓋家族等,展現文史工作室的人文關懷,深受各界之肯定。
+
  耆老[[周明德]]是《滬尾街》最重要撰稿者,幾乎每一期都有發表一篇以上的淡水逸文遺事,極具歷史價值。其中第六期淡水社區工作室[[黃瑞茂]]發表的〈淡水街的形式與發展〉及第八期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張建隆]]發表的〈從寺廟老街分佈看滬尾聚落之形成〉是兩篇有關淡水街市發展的文章,極具參考價值。而由[[紀榮達]]與文史工作室同仁從歷史文獻、口述歷史訪查,尋找二二八受難的地方人士:包括雷燦南、陳能通校長、盧園老師、謝萬益、曾戊已、吳有德、林清良、王堯坤和吳蓋家族等,展現文史工作室的人文關懷,深受各界之肯定。
  
 
  不過參與[[《滬尾街》]]編輯、寫作的參與者,大都是業餘的文史工作者,刊物的內容與出刊日期,常因文史工作者投注的時間或田野訪查的難易時常更迭,從初期約三個月一期、中期半年或一年一期,到八、九期竟隔了近兩年。因此,[[1996年]]5月,第九期[[《滬尾街》]]刊物中,工作者發表〈我們的關懷永不止息-「臭皮匠」們的呢喃〉後,[[《滬尾街》]]便劃下休止符。
 
  不過參與[[《滬尾街》]]編輯、寫作的參與者,大都是業餘的文史工作者,刊物的內容與出刊日期,常因文史工作者投注的時間或田野訪查的難易時常更迭,從初期約三個月一期、中期半年或一年一期,到八、九期竟隔了近兩年。因此,[[1996年]]5月,第九期[[《滬尾街》]]刊物中,工作者發表〈我們的關懷永不止息-「臭皮匠」們的呢喃〉後,[[《滬尾街》]]便劃下休止符。
行 65: 行 65:
 
*顧 問:[[周明德]]
 
*顧 問:[[周明德]]
 
*電 話:(02)621-7647
 
*電 話:(02)621-7647
*連絡處: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81號([[三協成]])
+
*連絡處:淡水鎮中正路81號([[三協成]])
 
*售 價:每冊80元(四冊300元)
 
*售 價:每冊80元(四冊300元)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