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水道"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相關連結)
行 31: 行 31: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943 淡水雙圳頭水源地- 台灣大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aiwan]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943 淡水雙圳頭水源地- 台灣大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aiwan]
 
:*[http://www.918.org.tw/main3/view.asp?id=13 淡水雙峻頭自來水廠]
 
:*[http://www.918.org.tw/main3/view.asp?id=13 淡水雙峻頭自來水廠]
 +
:*[http://water.pcc.gov.tw/files/16-1005-987.php 滬尾(淡水)自來水廠]
 +
:*[http://matthsieh168.pixnet.net/blog/post/170298459-【淡水】雙峻頭水源地,坪頂國小,樹林口, 【淡水】雙峻頭水源地,坪頂國小,樹林口,南勢埔,山子頂老樹巡禮,公司田溪橋遺跡]
  
 
[[Category:古蹟]]
 
[[Category:古蹟]]

於 2014年5月21日 (三) 22:33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 古蹟

景點簡介

  淡水滬尾水道位在淡水水源街庄子內段的山麓(今新北市淡水區水源街2段346巷5號),是一處低海拔的天然地下水源,為臺灣現代化自來水工程的開端,其水取自大屯山麓的雙峻頭庄之第三、四號湧泉(因此稱為「雙峻頭水源地」),此處泉水均出自火山岩深隙處,循環湧出,若非嚴重地殼變動,湧水量不會減少。水道是輸送自來水的管道,因此,日文以「水道」稱呼自來水,演變至今,台語稱「自來水」為「水道水」,稱「水龍頭」為「水道頭」。

  早期臺灣的一般民眾多以井水、河水或地下泉水形成的池水飲用,當中以飲用井水為最高級,富裕人家都鑿有自己的井,一般聚落則有公共的公井供村人使用。1895年臺灣割讓予日本,當時淡水街庄內僅有以「條石」砌成之淺井三口,井深約在2至15公尺之間,一號井位於「淡水支廳警察宿舍內」;二號井位於「英人兌匯站內」;三號井位於「稅關宿舍內」。在水道設施尚未引進之前,大多來自這些地下井水,這些水質雖好,但水源卻感不足,並且容易遭受污染,且當時淡水仍是最重要的港口與軍事要地,臺灣總督府為解決飲水問題,乃於1896年,成立「水道事務所」,特別聘請在日本的英國衛生工程學家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來臺。巴爾頓認為欲杜絕臺灣疾病的最好方法就設上、下水道(即自來水與排水道),臺灣現代化的自來水道於焉開始。巴爾頓也因而被後人譽為台灣自來水之父台灣水道之父

  巴爾頓與其門生濱野彌四郎於是依照韓森(E. Hanson)所勘察之大屯山山區湧泉為基礎加以擴大,將給水區分為高低兩區,當時,自來水水源有四:一、二號泉水位置位於水梘頭;三、四號兩泉位於雙峻頭,交叉比對後決定以距離市區2.6公里的「雙峻頭」山間湧泉為主要水源,取水口導入配水槽後借重力自然流下,計畫供水約13,000人。

  淡水滬尾水道工程(即滬尾自來水廠)於1896年(日本明治29年)8月開工,所有經費由日本國庫支付,這個工程共有五次變更設計,總經費102,298元日幣。於1899年完工,4月1日開始供水,是臺灣現代化自來水的開始,歷史意義重大深遠。2004年9月16日,經公告為縣定古蹟。

交通地圖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水源街2段346巷
讀取地圖中...


資料來源

  1.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2.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參考資源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