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相關新聞)
行 24: 行 24: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E5%8F%A4%E6%88%B0%E5%A0%B4%E9%96%8B%E6%8C%96-%E6%B7%A1%E6%B0%B4%E4%BA%BA%E6%89%B9-%E5%85%88%E6%96%AC%E5%BE%8C%E5%A5%8F-203810198.html 2011-11-15 古戰場開挖 淡水人批 先斬後奏]【Yahoo!新聞】
+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539374 2011-11-15 古戰場開挖 淡水人批 先斬後奏]【自由時報】
 +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308/1071512/ 淡海輕軌經城岸遺跡 路線調整改高架]【蘋果日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53625 2017-05-01 淡海輕軌遇古戰場城岸遺蹟 施工力求「防振」]【自由時報】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於 2017年11月4日 (六) 22:01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歷史建築

簡介

  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於2013年1月30日公告為歷史建築。依據文化部資料,此遺跡被指定登錄之理由如下:

  1. 1884-1885年清法戰爭之前,劉銘傳奉命守臺灣,命孫開華提督率軍民於淡水沙崙所建防禦工事,當時雙方在此激戰,皆有重大傷亡,為臺灣著名之古戰場,乃抗法保臺留下之歷史見證物。
  2. 城岸為沙土構造,高約4公尺,內外斜坡上窄下寬,易守難攻,為典型之防禦工事,原左內外二重,今僅存外岸四段較為完整。
  3. 臺灣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雷同者,具稀罕性。

  此一防禦工事係中法戰爭滬尾之戰時,從「水雷營」連結「滬尾礮臺」,並向北延伸經北臺山(今高爾夫球場)諸營壘到大庄埔,以當地的土沙堆積而成的防衛長堤。由於其機能與長城同,其形與堤岸同,因而稱「城岸」。又內、外兩條城岸。這兩條城岸,特別是「水雷營」與「滬尾礮臺」之間的這一段城岸,大約在今礮臺、忠烈祠前與兵營間的榕蔭道路。

  1918年(大正7),台灣總督府選上滬尾礮臺旁的北臺山草埔建造淡水高爾夫球場。礮臺周邊的營壘、城岸、土垣等因而逐漸被破壞。1940年(昭和15),二次大戰時,日軍將滬尾礮臺的巨礮當廢鐵拆除,滬尾礮臺遂成「有壘無礮」的礮臺。滬尾礮臺在進入日治時代以後,礮臺本體仍然保持著清代的形制,而其周邊的營壘、城岸及最外一道土垣則被剷平改變。

資料來源

相關頁面

相關新聞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