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活動紀錄)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1 次修訂)
行 1: 行 1:
 
{{導覽條1|學術研究}}
 
{{導覽條1|學術研究}}
 
{{大淡水計畫導覽條}}
 
{{大淡水計畫導覽條}}
[[檔案:石滬計畫成果發表會.jpg|350px|thumb|{{檔案:石滬計畫成果發表會.jpg}}]]
+
[[檔案:滬里滬外展覽海報.jpg|350px|thumb|{{檔案:滬里滬外展覽海報.jpg}}]]
 +
{{Youtube|YFHXyhUGhzE|400|right|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石滬紀錄片}}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古早時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之[[石滬]],大家一定會想到澎湖七美的雙心石滬!其實遠離河口的淡水到金山沿岸有許多石滬遺跡,尤其是大屯溪口至淺水灣密集分佈著13口石滬,但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維護而漸荒廢。
+
  [[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係由[[淡江大學]]文五合e研究團隊,針對淡金海岸一帶具有歷史價值之[[石滬]]文化,藉由空拍、陸拍、船拍、GPS定位、紀錄片拍攝及耆老訪談等,所建構的一個支援淡金海岸石滬文化研究之數位資料庫,促進石滬文化資產的累積、傳承與利用。
  
  [[淡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團隊為了將淡金海岸這一代具有歷史價值之石滬文化,將藉由船拍、空拍、GPS定位、紀錄片拍攝及耆老訪談等,建構一個支援淡金海岸石滬文化研究之數位平台與資料庫,促進石滬文化資產的累積、傳承與利用。
+
  提到早期人類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之[[石滬]],大家一定會想到澎湖七美的雙心石滬!其實從淡水河口的淡水到金山沿岸有許多石滬遺跡,尤其是大屯溪口至淺水灣密集分佈著許多石滬群,但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維護而漸荒廢。
  
  [[2016年]]6月21日,於[[淡江大學]]文學館L522會議室,舉辦「守滬與船承」石滬計畫成果發表會,由資圖系林信成老師、資傳系賴惠如老師、歷史系李其霖老師進行成果發表,包含空拍量測石滬、石滬紀錄片及石滬文獻史料與田調等紀錄。資傳系完成三芝雙連石滬「守滬情‧傳承心」、淡水興仁石滬「後花園」兩部紀錄片,以及攝影集一冊。
+
  [[2016年]]6月21日,於[[淡江大學]]文學館L522會議室,舉辦「守滬與船承」石滬計畫成果發表會,由資圖系林信成老師、資傳系賴惠如老師、歷史系李其霖老師進行成果發表,包含空拍量測石滬、石滬紀錄片及石滬文獻史料與田調等紀錄,並發表已完成的「[[守滬情 傳承心-淡水興仁石滬]]」、「[[後花園-三芝雙連石滬]]」兩部紀錄片,以及攝影集一冊。
  
 
==活動紀錄==
 
==活動紀錄==
行 25: 行 26:
 
*2017.01.09 -- 石滬踏查(石門、淡水興仁)
 
*2017.01.09 -- 石滬踏查(石門、淡水興仁)
 
*2017.03.05 -- 訪談義山里蔡家村蔡瀛先生,羊稠子垃圾場海邊踏查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PJTGmDF17mzx94PBwUnsYSmPPj0&usp=sharing 踏查地圖])
 
*2017.03.05 -- 訪談義山里蔡家村蔡瀛先生,羊稠子垃圾場海邊踏查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PJTGmDF17mzx94PBwUnsYSmPPj0&usp=sharing 踏查地圖])
*2017.03.26 採訪莊武男先生(淡水義山里石滬海岸)
+
*2017.03.26 -- 採訪莊武男先生(淡水義山里石滬海岸)
*2017.04.20 採訪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郭兆偉秘書長
+
*2017.04.20 -- 採訪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郭兆偉秘書長
*2017.04.22 採訪淡水興仁里四位耆老
+
*2017.04.22 -- 採訪淡水興仁里四位耆老
*2017.04.23 採訪淡水興仁里盧家耆老
+
*2017.04.23 -- 採訪淡水興仁里盧家耆老
 
*2017.05.04 -- 北海岸石滬系列演講(一)淡水石滬講話─從六塊厝說起/林文鎮老師演講
 
*2017.05.04 -- 北海岸石滬系列演講(一)淡水石滬講話─從六塊厝說起/林文鎮老師演講
*2017.05.11 採訪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執行長
+
*2017.05.11 -- 採訪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執行長
 
*2017.05.11 -- 北海岸石滬系列演講(二)石滬與褒歌:跨時觀看淡水的周邊與海邊/陳國棟老師演講
 
*2017.05.11 -- 北海岸石滬系列演講(二)石滬與褒歌:跨時觀看淡水的周邊與海邊/陳國棟老師演講
 
*2017.05.12 -- 淡水海岸步道踏查
 
*2017.05.12 -- 淡水海岸步道踏查
*2017.05.28 石滬踏查(新竹新豐、桃園新屋)
+
*2017.05.28 -- 石滬踏查(新竹新豐、桃園新屋)
 
*2017.06.01 -- 北海岸石滬系列演講(三)游尋北海岸人文歷史/戴寶村老師
 
*2017.06.01 -- 北海岸石滬系列演講(三)游尋北海岸人文歷史/戴寶村老師
 
*2017.11.04 -- 於[[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由戴寶村老師與談
 
*2017.11.04 -- 於[[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由戴寶村老師與談
 +
*2018.03.03 -- 石滬探勘(一):石門~三芝海岸綜走
 +
*2018.03.11 -- 石滬探勘(二):三芝~屯山海岸綜走
 +
*2018.03.17 -- 石滬探勘(三):沙崙~聖約翰科技大學海岸綜走
 +
*2018.05.21 -- 石滬計畫成果展「滬里滬外: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於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展出
 +
*2019.05.20 -- 於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淡金海岸石滬群VR特展」
 +
*2019.12.26 -- 「淡金海岸石滬群VR特展」以行動故事館方式,首度巡迴百齡高中進行VR策展
 +
*2019.12.01 -- 以「淡金海岸石滬群」為主題,於艋舺龍山文創基地舉辦「淡水河ㄟ故事」第二場直播活動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檔案:20150702三系石滬踏查.JPG|20150702三系石滬踏查
 
檔案:20150702三系石滬踏查.JPG|20150702三系石滬踏查
行 43: 行 52:
  
 
==計畫成果==
 
==計畫成果==
 +
===正射影像===
 +
*http://www.flyingmapper.co/?q=tw/portfolio/orthophoto
 
===空拍影像===
 
===空拍影像===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行 53: 行 64:
 
</gallery>
 
</gallery>
  
===石滬攝影集/紀錄片===
+
===石滬攝影集===
*攝影集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檔案:石滬紀錄片-攝影集.jpg|成果攝影集 (資傳系設計)
+
檔案:石滬紀錄片-攝影集.jpg|紀錄片成果攝影集 (資傳系設計)
 
檔案:2016-2017成果集.jpg|2016-2017成果攝影集 (資傳系設計)
 
檔案:2016-2017成果集.jpg|2016-2017成果攝影集 (資傳系設計)
 
</gallery>
 
</gallery>
*紀錄片
 
{|
 
|-
 
|{{Youtube|7wCxIVFjPAk|400|left|後花園-三芝雙連石滬}}||{{Youtube|fpfokSDLGUg|400|left|守滬情  傳承心-淡水興仁石滬}}
 
|}
 
  
===成果發表會===
+
===紀錄片===
 +
{{Youtube|7wCxIVFjPAk|700|center|[[後花園-三芝雙連石滬]]}}
 +
{{Youtube|fpfokSDLGUg|700|center|[[守滬情 傳承心-淡水興仁石滬]]}}
 +
{{Youtube|m3joAwEFGgc|700|center|[[滬里滬外-淡水興仁石滬的第二春]]}}
 +
 
 +
===2016年成果發表會===
 +
[[檔案:石滬計畫成果發表會.jpg|350px|thumb|2016守滬與船承石滬計畫成果發表會]]
 
<gallery widths="200px" heights="300px">
 
<gallery widths="200px" heights="300px">
 
檔案:海報(簡).jpg|成果發表會海報(一)
 
檔案:海報(簡).jpg|成果發表會海報(一)
行 71: 行 82:
 
</gallery>
 
</gallery>
  
===系列演講===
+
===2017年系列演講===
 
<gallery widths="200px" heights="300px">
 
<gallery widths="200px" heights="300px">
 
檔案:20170504淡水石滬講話─從六塊厝說起演講海報.jpg
 
檔案:20170504淡水石滬講話─從六塊厝說起演講海報.jpg
 
檔案:20170511石滬與褒歌演講海報.jpg
 
檔案:20170511石滬與褒歌演講海報.jpg
 
檔案:20170601游尋北海岸人文歷史演講海報.jpg
 
檔案:20170601游尋北海岸人文歷史演講海報.jpg
 +
</gallery>
 +
 +
===2018年成果展覽===
 +
  「滬里滬外: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自2018年5月21日起,於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展出。
 +
 +
  石滬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啟漁獵文化後,人類在海岸利用石頭堆疊成牆,依據潮汐變化,退潮時將漁獲困於石滬內的捕魚方法。全世界95%的石滬在台灣,其中澎湖佔2/3最多,台灣本島的石滬分佈於台中到石門之間的西部海岸,密度最高是集中於淡水河以北到石門以南的北海岸區域。以股東制的方式共同維護石滬並輪流捕魚,這在早期生存艱困的時代,多為親友合股,大家齊心協力討生活,也可繼承與買賣。日治時代有系統的登記石滬的產權資料,使得我們得以運用現代科技GPS定位、空拍,沿著海岸田野調查、訪問耆老,比對現今殘留的石滬遺跡。
 +
 +
  為期三年的北海岸石滬探勘計劃,在資圖系、歷史系、資傳系的跨域協力下,各自術有專攻,我們的成果包含地理定位與量測資訊、空拍影像、紀錄片、耆老口述歷史、生態系統等,後續將資訊公開呈現於「文創大淡水全紀錄」平台上。另外,於石滬文化教育推廣的部分,也有MV、立體書、桌遊、FB專頁、網站等相關媒體運用,期能讓一般大眾周知。台灣是海島國家,身為海島的子民,能夠了解特殊的石滬漁撈文化史,其重要性在石滬是世界最古老的生態工法,先民利用大自然資源賴以生存,知足、與環境共榮的概念,是我們現今面臨資源被破壞、即將耗盡的課題,從了解歷史中借鏡與反思,正是此研究計劃藉由拋磚引玉想引發大眾思考的延伸議題。
 +
<gallery widths="200px" heights="300px">
 +
檔案:滬里滬外展覽海報.jpg|滬里滬外: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成果展宣傳海報
 +
</gallery>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
檔案:滬里滬外邀請卡2.jpg|展覽簡介及展場配置圖
 +
檔案:滬里滬外成果展導覽1.JPG|賴惠如老師介紹展出之大繪本
 +
檔案:滬里滬外成果展導覽2.JPG|賴惠如老師導覽石滬文史區
 +
</gallery>
 +
 +
===2019年成果展覽===
 +
<gallery widths="200px">
 +
檔案:石滬展覽01介紹.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展覽介紹
 +
檔案:石滬展覽02過去.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過去
 +
檔案:石滬展覽03現在.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現在
 +
檔案:石滬展覽04現在.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現在
 +
檔案:石滬展覽05現在.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現在
 +
檔案:石滬展覽06現在.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現在
 +
檔案:石滬展覽07現在.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現在
 +
檔案:石滬展覽08現在.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現在
 +
檔案:石滬展覽09現在.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現在
 +
檔案:石滬展覽10周邊生態.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周邊生態
 +
檔案:石滬展覽11活動紀錄.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活動紀錄
 +
檔案:石滬展覽12未來.jpg|淡北海岸石滬文化之未來
 
</gallery>
 
</gallery>
  
 
==相關頁面==
 
==相關頁面==
 
*[[淡金海岸石滬群]]
 
*[[淡金海岸石滬群]]
 +
*[[滬里滬外-淡水興仁石滬的第二春]]
  
 
==相關論文==
 
==相關論文==
 
*林信成、陳美聖。應用大眾史學共建淡水記憶之數位人文協作系統,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3卷1期 (2016),103-133。
 
*林信成、陳美聖。應用大眾史學共建淡水記憶之數位人文協作系統,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3卷1期 (2016),103-133。
 +
*賴惠如、林信成、李其霖、陳美聖。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1月3-4日,淡江大學驚聲國際會議廳)。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marinereporter/ 滬里滬外]
 
*[https://www.facebook.com/marinereporter/ 滬里滬外]
*[http://www.ic.tku.edu.tw/2015-2016MarineReporter/home.html 2015-2016北海岸石滬計畫](一頁式網頁)
+
*[http://www.ic.tku.edu.tw/2015-2016MarineReporter/index.html 2015-2016北海岸石滬計畫](一頁式網頁)
 +
*[http://events.tku.edu.tw/FocusDetail.cshtml?sn=1094 2015-04-10 文學院建置「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典藏石滬遺跡]【淡江時報】
 +
*[https://stonetidalweir.wixsite.com/stoneweir ​滬里滬外 臺灣北海岸石滬文化](成果展網站)
 +
*[http://events.tku.edu.tw/FocusDetail.cshtml?sn=1403 2018-05-23 滬里滬外 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展]【淡江時報】
  
 
==附錄:相關報導==
 
==附錄:相關報導==
 +
[[檔案:20180522空拍北海岸石滬遺跡 淡大數位典藏(聯合報).png|350px|thumb|2018年05月22日聯合報報導。]]
 +
 +
===聯合報:空拍北海岸石滬遺跡 淡大數位典藏===
 +
*日期:2018-05-22 00:01
 +
*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1320/3154734
 +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
 +
  石滬是世界最古老的生態工法,但北海岸的石滬已棄置不再使用,且具捕魚經驗的耆老日漸凋零,相關歷史文件更是散佚。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團隊,進行為期三年的北海岸石滬探勘計畫,運用現代科技GPS定位、空拍,沿著海岸田野調查、訪問耆老等,並透過數位典藏進行相關推廣教育。
 +
 +
  淡江大學文學院在資圖系、歷史系、資傳系的跨領域協力,成果包含地理定位與量測資訊、空拍影像、紀錄片、耆老口述歷史、生態系統等,後續將資訊公開呈現於「文創大淡水全紀錄」平台上。另外,於石滬文化教育推廣的部分,也有MV、立體書、桌遊、FB專頁等相關媒體運用,期能讓一般大眾周知。
 +
 +
  團隊表示,經由空拍及實際踏查,發現北海岸目前有淡水沙崙里、興仁里、屯山里、三芝新庄里雙連、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等5處明顯可見石滬遺跡。石滬是透過「股東制」,捕魚和修護輪流共享,具有家族或經營者間團結共患難的情感連結。
 +
 +
  三年來參與多次田野調查的淡江大學資傳系副教授賴惠如表示,聽到耆老回憶,以前整個沙灘都是魚、挑擔挑到哭,跟現在沒什麼魚的情景相較,形成很強烈的對比,而再也捕不到魚的石滬,凸顯了海洋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的問題。
 +
 +
  面對北海岸的石滬隨時光逐漸消失,團隊想留下的是耆老的口述歷史,並進行鄉土教育,開發輔具深根學童,讓大家認識這塊北海岸的石滬文化;團隊並於昨起至6月22日在該校海事博物館以「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為題展出成果。
 +
 
===紅樹林有線電視:大淡水石滬紀錄發表文化與生態探討===
 
===紅樹林有線電視:大淡水石滬紀錄發表文化與生態探討===
 
{{Youtube|lrEzJhaDuDU|350|right|1050621 大淡水石滬紀錄發表文化與生態探討}}
 
{{Youtube|lrEzJhaDuDU|350|right|1050621 大淡水石滬紀錄發表文化與生態探討}}

於 2020年3月6日 (五) 16:39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

淡水學用語辭典人物志食貨志協作系統屯山人說故事風土志輿圖裨史志滬尾2017炫光志渠水溯源新住民志聆聽下游滬里滬外里民志良師志環保志熟齡志

圖檔簡述:2018年舉辦「滬里滬外: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成果展宣傳海報。
所有人:淡水維基館
海報設計:淡江大學資傳系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 影片描述: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石滬紀錄片
  • 影片來源:YouTube


計畫簡介

  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係由淡江大學文五合e研究團隊,針對淡金海岸一帶具有歷史價值之石滬文化,藉由空拍、陸拍、船拍、GPS定位、紀錄片拍攝及耆老訪談等,所建構的一個支援淡金海岸石滬文化研究之數位資料庫,促進石滬文化資產的累積、傳承與利用。

  提到早期人類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之石滬,大家一定會想到澎湖七美的雙心石滬!其實從淡水河口的淡水到金山沿岸有許多石滬遺跡,尤其是大屯溪口至淺水灣密集分佈著許多石滬群,但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維護而漸荒廢。

  2016年6月21日,於淡江大學文學館L522會議室,舉辦「守滬與船承」石滬計畫成果發表會,由資圖系林信成老師、資傳系賴惠如老師、歷史系李其霖老師進行成果發表,包含空拍量測石滬、石滬紀錄片及石滬文獻史料與田調等紀錄,並發表已完成的「守滬情 傳承心-淡水興仁石滬」、「後花園-三芝雙連石滬」兩部紀錄片,以及攝影集一冊。

活動紀錄

  • 2015.07.02 -- 石滬踏查(石門、三芝、淡水)
  • 2015.07.14 -- 石滬踏查(沙崙石滬)
  • 2015.07.16 -- 重返淡水興仁石滬,訪聖約翰大學盧明智老師
  • 2015.07.29 -- 空拍石滬正射影像,拍攝前踏勘
  • 2015.08.13 -- 空拍石滬正射影像(淡水興仁石滬、三芝雙連石滬)
  • 2015.08.25 -- 空拍石滬正射(淡水沙崙石滬群、淡水屯山石滬群、石門麟山鼻石滬)
  • 2015.09.11 -- 採訪苗栗後龍外埔社區的石滬維護與捕魚工具和實況
  • 2015.09.24 -- 淡北海岸石滬的前世今生/周正義老師演講
  • 2016.03.02 -- 空拍石滬錄影(石門麟山鼻、三芝雙連石滬)
  • 2016.03.03 -- 空拍石滬錄影(淡水屯山石滬群、淡水興仁石滬)
  • 2016.03.04 -- 空拍石滬錄影(淡水沙崙石滬)
  • 2016.06.21 -- 舉辦「守滬與船承」石滬計畫成果發表會
  • 2017.01.09 -- 石滬踏查(石門、淡水興仁)
  • 2017.03.05 -- 訪談義山里蔡家村蔡瀛先生,羊稠子垃圾場海邊踏查 (踏查地圖)
  • 2017.03.26 -- 採訪莊武男先生(淡水義山里石滬海岸)
  • 2017.04.20 -- 採訪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郭兆偉秘書長
  • 2017.04.22 -- 採訪淡水興仁里四位耆老
  • 2017.04.23 -- 採訪淡水興仁里盧家耆老
  • 2017.05.04 -- 北海岸石滬系列演講(一)淡水石滬講話─從六塊厝說起/林文鎮老師演講
  • 2017.05.11 -- 採訪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執行長
  • 2017.05.11 -- 北海岸石滬系列演講(二)石滬與褒歌:跨時觀看淡水的周邊與海邊/陳國棟老師演講
  • 2017.05.12 -- 淡水海岸步道踏查
  • 2017.05.28 -- 石滬踏查(新竹新豐、桃園新屋)
  • 2017.06.01 -- 北海岸石滬系列演講(三)游尋北海岸人文歷史/戴寶村老師
  • 2017.11.04 -- 於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由戴寶村老師與談
  • 2018.03.03 -- 石滬探勘(一):石門~三芝海岸綜走
  • 2018.03.11 -- 石滬探勘(二):三芝~屯山海岸綜走
  • 2018.03.17 -- 石滬探勘(三):沙崙~聖約翰科技大學海岸綜走
  • 2018.05.21 -- 石滬計畫成果展「滬里滬外: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於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展出
  • 2019.05.20 -- 於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淡金海岸石滬群VR特展」
  • 2019.12.26 -- 「淡金海岸石滬群VR特展」以行動故事館方式,首度巡迴百齡高中進行VR策展
  • 2019.12.01 -- 以「淡金海岸石滬群」為主題,於艋舺龍山文創基地舉辦「淡水河ㄟ故事」第二場直播活動

計畫成果

正射影像

空拍影像

石滬攝影集

紀錄片


2016年成果發表會

2016守滬與船承石滬計畫成果發表會

2017年系列演講

2018年成果展覽

  「滬里滬外: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自2018年5月21日起,於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展出。

  石滬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啟漁獵文化後,人類在海岸利用石頭堆疊成牆,依據潮汐變化,退潮時將漁獲困於石滬內的捕魚方法。全世界95%的石滬在台灣,其中澎湖佔2/3最多,台灣本島的石滬分佈於台中到石門之間的西部海岸,密度最高是集中於淡水河以北到石門以南的北海岸區域。以股東制的方式共同維護石滬並輪流捕魚,這在早期生存艱困的時代,多為親友合股,大家齊心協力討生活,也可繼承與買賣。日治時代有系統的登記石滬的產權資料,使得我們得以運用現代科技GPS定位、空拍,沿著海岸田野調查、訪問耆老,比對現今殘留的石滬遺跡。

  為期三年的北海岸石滬探勘計劃,在資圖系、歷史系、資傳系的跨域協力下,各自術有專攻,我們的成果包含地理定位與量測資訊、空拍影像、紀錄片、耆老口述歷史、生態系統等,後續將資訊公開呈現於「文創大淡水全紀錄」平台上。另外,於石滬文化教育推廣的部分,也有MV、立體書、桌遊、FB專頁、網站等相關媒體運用,期能讓一般大眾周知。台灣是海島國家,身為海島的子民,能夠了解特殊的石滬漁撈文化史,其重要性在石滬是世界最古老的生態工法,先民利用大自然資源賴以生存,知足、與環境共榮的概念,是我們現今面臨資源被破壞、即將耗盡的課題,從了解歷史中借鏡與反思,正是此研究計劃藉由拋磚引玉想引發大眾思考的延伸議題。

2019年成果展覽

相關頁面

相關論文

  • 林信成、陳美聖。應用大眾史學共建淡水記憶之數位人文協作系統,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3卷1期 (2016),103-133。
  • 賴惠如、林信成、李其霖、陳美聖。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1月3-4日,淡江大學驚聲國際會議廳)。

相關連結

附錄:相關報導

2018年05月22日聯合報報導。

聯合報:空拍北海岸石滬遺跡 淡大數位典藏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石滬是世界最古老的生態工法,但北海岸的石滬已棄置不再使用,且具捕魚經驗的耆老日漸凋零,相關歷史文件更是散佚。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團隊,進行為期三年的北海岸石滬探勘計畫,運用現代科技GPS定位、空拍,沿著海岸田野調查、訪問耆老等,並透過數位典藏進行相關推廣教育。

  淡江大學文學院在資圖系、歷史系、資傳系的跨領域協力,成果包含地理定位與量測資訊、空拍影像、紀錄片、耆老口述歷史、生態系統等,後續將資訊公開呈現於「文創大淡水全紀錄」平台上。另外,於石滬文化教育推廣的部分,也有MV、立體書、桌遊、FB專頁等相關媒體運用,期能讓一般大眾周知。

  團隊表示,經由空拍及實際踏查,發現北海岸目前有淡水沙崙里、興仁里、屯山里、三芝新庄里雙連、石門德茂里麟山鼻等5處明顯可見石滬遺跡。石滬是透過「股東制」,捕魚和修護輪流共享,具有家族或經營者間團結共患難的情感連結。

  三年來參與多次田野調查的淡江大學資傳系副教授賴惠如表示,聽到耆老回憶,以前整個沙灘都是魚、挑擔挑到哭,跟現在沒什麼魚的情景相較,形成很強烈的對比,而再也捕不到魚的石滬,凸顯了海洋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的問題。

  面對北海岸的石滬隨時光逐漸消失,團隊想留下的是耆老的口述歷史,並進行鄉土教育,開發輔具深根學童,讓大家認識這塊北海岸的石滬文化;團隊並於昨起至6月22日在該校海事博物館以「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為題展出成果。

紅樹林有線電視:大淡水石滬紀錄發表文化與生態探討

  • 影片描述:1050621 大淡水石滬紀錄發表文化與生態探討
  • 影片來源:YouTube

記者許端驛/淡水採訪報導

  今天淡江大學舉辦了,淡金地區的石滬歷史發表會,這是淡大文學院五系師生一起推動的研究計劃,「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的主題之一,師生團隊走遍淡水地區,探究北海岸仍有石滬的五大地點,並拍攝成紀錄片,讓大家了解淡水的漁業文化與歷史。也讓觀光客來到淡水,能發現淡水更多的文化與特色。

2015年04月10日聯合報報導。

聯合報:北海岸石滬故事 6月線上能看

  • 日期:2015-04-10 09:28:12
  • 網址:[1]

聯合報 記者林昭彰/淡水報導

  淡江大學文學院建構的「淡水維基館」網站,以數位匯流方式保存當地文化,繼人物志、食貨志、風土志等專題之後,今年以北海岸13座石滬為研究目標,預計6月將完成「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專區。 耆老說,以前用石滬捕魚苗拿到南部販售,成交的時候魚販計算數量都會唱1首旋律很簡單的「算魚歌」,沒有固定歌詞,主要就是計數的時候怕忘了數到哪裡,於是哼唱著1尾(加)2尾是3,或50尾(加)5尾是55;每算100尾就在地上畫1橫。

  文學院長林信成說,北海岸有許多石滬遺跡,光是大屯溪口至淺水灣便密集分布13座,但因年代久遠、缺乏維護逐漸荒廢,加上耆老凋零後繼無人,若不把握機會留下口述歷史、數位影像與研究資料,石滬將隨時光沉入大海,損失重要文化資產。

  中文、歷史、資圖、大傳、資傳系師生執行「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研究計畫已3年,「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的建構,藉助漁船和飛行器留下珍貴影像及GPS定位資訊,以數位影片呈現石滬遺跡,並比對古今地契、地圖、地方志等文獻,佐以田野考察、口述歷史,產出數位作品並開放網友合作撰寫。

  未來以數位匯流整合、加值,建構1個支援北海岸石滬文化研究數位平台與資料庫,預計6月在「淡水維基館」中開發石滬專區,系統化研究、保存、推廣具備人文、歷史、觀光等多元價值的石滬。

  林信成希望石滬研究受到重視,讓先民智慧、漁業文化得以永續經營。前期研究成果已陸續發表在「屯山人說故事」單元:http://goo.gl/56b10S

2015年04月10日報導「淡大研究團隊紀錄13口石滬文化」。

自由時報:〈台北都會〉淡大研究團隊 記錄十三口石滬文化

  • 日期:2015-04-10
  • 網址:[2]

〔記者李雅雯/新北報導〕

  淡江大學文學院跨系組成研究團隊,針對大屯溪口到淺水灣間密集分布的十三口石滬進行調查,利用船拍、空拍、GPS定位、紀錄片拍攝及耆老訪談等方式,記錄淡金海岸石滬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同時建構出一個數位平台資料庫,讓關於石滬文化的資料可以不斷地被累積、傳承和利用。

  石滬利用潮汐起伏原理捕捉漁獲,澎湖的雙心石滬特別具有代表性。大屯溪口至淺水灣間也密集分佈著石滬,卻由於年代久遠和缺乏維護而逐漸荒廢。

  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林信成說,研究團隊長期從事在地研究,成立「淡水維基館」,讓更多人了解淡水文化,今年再開發「淡金海岸石滬探勘暨影像資料庫」專區,將漁業史上最早的生態工法「石滬」,系統性地進行研究,進而推廣與應用,「若不把握機會留下口述歷史及影像,淡金海岸的石滬恐隨著時光沉入大海無法完整考據,實為歷史文化重要資產的損失。

2015年04月10日報導「飛閱淡水空拍捕捉石滬遺跡」。

中國時報:飛閱淡水 空拍捕捉石滬遺跡

  • 日期:2015年04月10日 04:10
  • 網址:[3]

陳宜加/新北報導

  澎湖七美「雙心石滬」名聞遐邇,淡水石滬卻鮮為人知。淡江大學文學院研究團隊為及時保存北海岸極具價值的石滬文化,歷時半年,以影像、文獻考究與口述歷史,初步建構資料庫,盼喚起重視珍貴文化資產,落實保存與維護。

  淡大文學院長林信成表示,澎湖七美「雙心石滬」名聞遐邇,其實台灣本島也有石滬,從淡水到金山、北海岸沿岸仍有不少遺跡,尤其大屯溪口至淺水灣,密集分布13座石滬,卻因年代久遠、缺乏維護而逐漸荒廢。

  他說,石滬是人與大海依存的傳統捕魚方式,隨現代捕魚技術進步而式微,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團隊3年前執行「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研究計畫,石滬原為其中一項子題,卻發現連在地人也不知道淡水有石滬。

  為保存並喚起對石滬文化的重視,團隊獨立成題,去年10月起,針對六塊厝漁港共13座石滬,船拍、空拍留下影像紀錄,並比對文獻與地圖,拍攝成紀錄片,動態呈現石滬遺跡;同時解讀古文書,再由耆老口述歷史與經濟價值。

  林信成指出,成果建構數位資料庫,促進石滬文化的傳承與利用,今年將持續進行下個階段調查,普查完整石滬產權與史料,並沿北海岸線延伸至石門、金山,提供公部門登錄文化資產,落實維護管理。

  「那是我們不知道的淡水,真正的樣貌。」研究助理陳美聖說,淡水石滬打破石滬只在澎湖的印象;團隊學生張毓芸則說,淡金海岸13座石滬橫跨數10年,每座背後都有故事,見到美麗全貌,十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