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風土志/父予"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變更「淡水風土志/父予」的保護等級([編輯=僅允許管理員](無限期)[移動=僅允許管理員](無限期)))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80: 行 80:
  
 
  馬大哥從馬爸爸身上傳承到的不只是農業的技術,還有馬爸爸做人的精神,「除了要用心的照顧土地,也要給予顧客最好又健康的蔬菜,就像大自然給予他們一樣」馬大哥也把爸爸的精神以年輕人創新的方法,走出自己的有機路。
 
  馬大哥從馬爸爸身上傳承到的不只是農業的技術,還有馬爸爸做人的精神,「除了要用心的照顧土地,也要給予顧客最好又健康的蔬菜,就像大自然給予他們一樣」馬大哥也把爸爸的精神以年輕人創新的方法,走出自己的有機路。
 
+
|<gallery>
<gallery>
 
 
File:三芝有機農場 (1-1).jpg
 
File:三芝有機農場 (1-1).jpg
 
File:三芝有機農場 (2-1).jpg
 
File:三芝有機農場 (2-1).jpg
行 120: 行 119:
 
File:三芝有機農場 (37-1).jpg
 
File:三芝有機農場 (37-1).jpg
 
</gallery>
 
</gallery>
 
 
}}
 
}}
  
 
[[Category:淡水風土志]][[Category:紀錄片]]
 
[[Category:淡水風土志]][[Category:紀錄片]]

於 2017年3月22日 (三) 14:07 的最新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風土志

紀錄片父予

  • 影片描述:《淡水風土志》8 2015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

  • 撰文/曾禎

  三芝有機農場遠離都市的塵囂紛擾,隱身寧靜的山中。一踏入農場,就會聽到農場內自遊自在的雞、鴨啼叫聲,看到牠們快樂的遊蕩在農場,空氣中就能感受到,田野間的怡然自得與恬淡,這裡是由馬大哥一家人用心打造出來的農場。

  馬大哥一家人成員有馬爸爸、馬媽媽還有姊姊與妹妹,全家人共同來經營農場。大家都各自分工,種植的話就是以馬爸爸為主,馬大哥則負責操作農機具,同時也負責對外行銷還有遊客導覽,馬媽媽與姐妹就負責摘菜、包裝。雖然是溫室種植,但部分工作還是需要機械幫忙,由於農機都不便宜,錢花下去很心疼,但為了農場的運作還是買了下來,這也是小農在運作經營時辛苦的一面。馬大哥會採買機器,是希望能減輕駝背父親的負擔,能看出馬大哥對爸爸的一片孝心,但還是會被勤儉的馬爸爸碎唸愛買農機。

  馬大哥有份穩定的公職,令人好奇,為何他會選擇承擔家族的責任?而且還是辛苦的農業。馬大哥說,其實是因為心疼父母年紀大了,還有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耳濡目染培養出對農業的熱愛。

  馬大哥開始投入與幫忙農場運作時,剛好遇到了三芝農業的轉型與台灣加入WTO開放稻米進口。讓身處第一線的他感受到產業衝擊,開始反思。他認為,如果老是守舊於以前的方式,是不會有進步,老一輩的做完,下一代也沒心力繼承家業,農村青年的流失是因為看不到前途、產業前景。只能看著一畝畝良田荒廢,淪落於土地炒作的金錢遊戲中。

  馬大哥一家人原本從事傳統農作,種植三芝名產筊白筍跟稻米。全家人會選擇轉作蔬菜與投入種植溫室有機,是一場暴風雨帶來的轉機。

  在2000年象神颱風肆虐,農場整個被土石流摧毀殆盡,加上原本這裡灌溉農作的泉水,還有週邊社區開發與學校興建使用大量地下水,導致灌溉的泉水就開始變少,不適合種植水稻跟筊白筍等作物。雨天原來是休息的時候,但在多雨的三芝就不是這麼回事。

  三芝一年有兩百多的下雨天,雨是三芝的一環,務農人只要遇到下雨就是停工日,但在三芝就算是下雨天也要照常上工。但是下雨天工作既做不了多少事,也讓人感到艱苦。而且遇到下雨的話,土壤一旦浸濕了,就不能用機器下田、翻土或播種,全部就只能靠人用鋤頭勞動,著實非常辛苦。

 從前馬大哥總看到父母在雨中農忙的身影,為了減輕父母的辛勞,決定蓋個溫室讓父母可以在裡面種菜,冬天時能隔絕冷風,下雨時也不用承受風吹雨淋,溫室環境也更能夠確保蔬菜的品質。改成溫室後作業也就不需要遷就著雨季,蔬菜採收完也可以用機械翻土。

  一開始是設定種植溫室蔬菜,僅是從減輕父母辛勞的簡單想法促成,沒有一開始就想往有機發展,有機蔬菜是在民國94年開始接觸。

  馬大哥坦言,會想轉做有機蔬菜,最單純的理由就是菜銷量不佳,面臨轉型。用傳統耕作方法跟市場沒有差異性,小農更是無法與市場競爭。

  會轉作有機,是馬大哥轉念一想發現雖然三芝總是在下雨但離台北市都會區比較近,加上馬大哥曾參加有機栽培課程,那時候就遇到許多致力於有機農業發展的前輩們。也遇到了林義峰老師,是馬大哥的大前輩與恩師。

  林老師打造共榮社區農村再造,在有機小農裡指標性的重要人物。他與馬大哥有相似的背景,都是三芝在地人。林老師從教職退休後回到故鄉三芝,發現農村生態凋零、污染嚴重,決定要來幫助三芝農村恢復以往的美景,重新打造農村再生。林老師一直致力於幫助三芝在地小農,像是三芝農場裡原本泥濘的道路也是老師幫忙奔走打造出來,馬爸爸一提到老師,更是滿懷對他的感謝。

  台灣的有機農業在民國75年就開始發展,那時在台灣也開始有了養生的概念與消費習慣,能夠接受有機食品的價格。

  但馬大哥說,如果你在94年以前問「有機是什麼東西?」相信大部份的人都仍存在著刻板印象,對有機的印象不外乎就是很貴、很難吃、很硬很老。大部份人認為所謂的有機就是給作物天然的生長環境,不用去照顧、不施肥,但這樣種出來有時連牛都不吃,因為太硬了纖維太粗了,有機也是經過多次改革,才能成為現在又好吃又漂亮的蔬菜。這也是馬大哥堅持種植溫室蔬菜的原因,溫室種植出的蔬菜纖維更加細嫩,口感也更吸引消費者。從事溫室蔬菜的種植也曾被有機嘲笑,因為溫室種植的成本更高但獲利上卻不高,雖然有時會感到無力,但還是決定要把最好的蔬菜帶給消費者。

  轉型有機農業的過程,不僅需要技術與資金,更需要家人的支持與協助。馬大哥在說服爸爸的路上並不簡單,畢竟馬爸爸從時傳統農業三十載,有些觀念還是根深蒂固,有機因為收成比較低,蟲害比較嚴重,不像傳統農業來說不管是收成且外觀會都感覺比較吸引人。

  馬大哥為了讓爸爸理解,帶他去看很多經營成功的有機農場,帶爸爸去觀摩,讓他了解實際上是可以做到的。馬大哥也感嘆,像在三芝這一塊,還是很多農民不能接受有機農法。他也不敢涉入太多,但他認為現在台灣有機銷售市場或是政府補助來講的話,是有很好的水準,可是許多農民還是不敢轉型有機,畢竟承擔的風險太大,「有機是一條很漫長的路而且沒有捷徑,需要下足心力與吃足苦頭與大自然開啟對話,與聆聽大自然的聲音,現在農場裡的欣欣向榮,也是來自不斷的失敗與嘗試所得來大自然的回饋。」馬大哥如此闡述著。

  從民國94年開始轉型有機農業,有許多不了解的地方,所以馬大哥參加了96年的漂鳥計劃。漂鳥計劃是政府鼓勵35歲以下的青年投入農業,不一定要有農業背景,只要有興趣就能參加。

  漂鳥計劃希望喚起年輕人的力量來傳承老農的土地,當時也面臨台灣農業的轉型,讓老農退休然後土地釋放出來,讓年輕人接棒。計劃實行了大概差不多有三年,總共約五千多人參與,但馬大哥感嘆真正有留下來的差不多僅一百到五百人之間,差不多十分之一,他所在的班級大概就只剩下他一人,也證明有機小農這條路真的不好走。但參與飄鳥計劃課程,也讓馬大哥更了解專業的農業知識、也學習到了管理方法。

  以往傳統農業中,作物就是直接給批發市場或是產銷班,利潤與勞力有時根本是血本無歸,作物上也比較不多元,像三芝多半是稻米、筊白筍。馬大哥則把農場轉型葉菜出口。

  而其實,有機的消費群都是來自都會型城市裡,剛好三芝常常會有在假日來此觀光休閒的遊客,三芝農場剛好提供是一個休憩的場所,也搭上有機的風潮,販售自家產品。而且三芝也開始蓋起民宿、咖啡廳,發展觀光產業,讓原本凋零的農村生意盎然起來,馬大哥認為,年輕人有想法也有體力與市場觀念能對外行銷,用不一樣的新觀念讓農業產品能更有效行銷出去,走出田外來接觸消費者。

  一切歸零開始起步並不簡單,從定位到有機認證都很混亂,資金也是讓馬大哥傷腦筋的部分,但還是咬緊牙關撐下來了。他回憶起這段過往,讓他下定決心的契機,尤其讓他印象深刻。那時候,他有去過農會,農會告訴他,「如果你真正想要做,就不要想補助,因為補助是很不穩定的。」

  社會的現實面那讓馬大哥決定,不去期望農會可以給予多大的補助或幫忙,,更下定決心既然要做就一定要成功,能力所及的部分一定要全力以赴!

  那時的馬大哥白天幫忙搭建溫室,晚上再去夜校上課,再去接捷運局的大夜班,一點一滴累積資金,還好現在一切苦盡甘來。三芝農場一棟棟的溫室都是馬大哥一家人的心血結晶,是孝順的馬大哥給年紀漸長的爸媽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也是當年克服挑戰的成果。

  馬大哥在農業轉型上也使用了網路,92年開始用部落格的方式,記錄農場的資訊、教育、生產、產品讓大眾瀏覽,或是放上一些自己對有機的想法,轉貼文章照片來經營。

  現在也開始用臉書粉絲團經營。他認為透過網路的傳遞,消費者更容易了解自己的理念與想法。透過網路的傳播,也啟發了媒體與相關機構,找馬大哥探討、採訪這一塊的機緣,像是台灣農業未來的一些走向、他的觀點。

  因為部落格的傳遞關係,開啓對外面的接觸,而且還有節目也會跟三芝農場洽談合作,像是草地狀元與綜藝大集合都讓三芝農場更加廣為人知,馬大哥認為這開啓了不同的視野,不像過去只能固守種田的本分,多了更多不同的嘗試。馬大哥甚至連出國旅遊都還想做農業的進修,今年去日本京都遊玩時也安排了去農場參觀,除了想去學習別的國家是怎麼做,也希望讓自己的農場可以更加進步。

  有機農作物目前在台灣的市場上已經能被接受,也有了支持的消費者族群,讓更多農民或是年輕人想投入,但馬大哥說,其實從事有機十年下來,現在也不算是賺錢,在台灣也不容易賺錢。以自身小農角色的話,跟以往的販賣管道都是用批發的方式,現在是由消費者直接來這邊跟農場購買,利潤跟金額會比較好。有機對馬大哥來說是說良心事業。因為對土地對環境的保護,不再使用農藥、化學農藥、肥料。除了保護水源跟土地,讓這片土地永續發展讓下一代可以利用。他也感嘆政府在農業環境保護上的不用心,他舉例如像是一些桃園、彰化等工業區旁邊的農地,其實種出來的東西,農民自己也不敢吃。可是這個部分政府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講出來會造成社會大眾恐慌,農民本身也會抗議,可是這樣隱藏著許多危機。他認為百姓也很無奈,為什麼要去默默承受這些污染,要吃這些被污染的稻米跟蔬菜。所以他希望能更加推廣有機農業,也自我期許用高道德標準替消費者把關。

  如今投入有機農業將近十年的馬大哥,他的夢想是讓有機農業更加被推廣。雖然每個家庭飲食結構都不太一樣,但在台灣的有機蔬菜價格相對來講不是很貴,而且有機蔬菜價格是很平穩,不會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動會有很大的起伏。

  以葉菜而言是裡面算是最便宜、平價的,的有機蔬菜。不過其他的水果或瓜果,可能單價稍高。以種植葉菜來講,馬大哥覺得比較有機會、有能力種植,其實大家應該要往這一塊來走,因為它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蔬食,它是每天都要吃、每天都要煮的。假設今天都不用農藥去栽培這些作物,那大家都不用擔心食安問題,相信對身體也有很大的益處。

  有機也是環保再利用的方式,像是一些食品加工場,無汙染的製程廢棄物,便能回歸到我們土壤做有機肥,要不然以前這些都是垃圾,可是現在回歸來農田,它是屬於健康肥料,對環境友善、不會帶給大自然負擔。有機是一個良善的循環,馬大哥相信未來有機農法一定會讓更多人接受,自己也會更加努力研究有機農業。

  對於想嘗試有機農業的人,馬大哥說這條路很辛苦但很值得,其中堅持理念是最重要的。他說,如果站在賺錢的角度,真的不適合做有機。單從利潤來講,不大有競爭力,且工作如此辛苦獲利又有限,蟲一來什麼都沒有了,而且颱風一來不僅是作物,連設施都會化為烏有。

  當有機小農要有一顆很強大的心臟,因為跟傳統農作是完全不同的。種有機的話,會遇到蟲害等逆境,其實是無法避免的,就像現在葉菜背面大片的蚜蟲,還是要一片片的刷掉。馬大哥認為,就是去跟大自然取得平衡,大自然也在考驗你可不可以去承受這些損耗。如果在傳統農業用農藥耕作就是百分百收成,有機的話可能百分之百歸零或只有百分之二十,像地瓜如此簡單的作物來說也只能收十分之一,絕對沒有百分之百收成。這就是從事有機的現實面,一定會承受到的損耗,如果沒辦法承受,真的只能放棄。

  他笑說,自己其實也有點笨,別人常會問說他說為什麼要如此辛苦?而馬大哥回應「可是這個東西還是真正要有人去做啊!」如此簡單的話語卻又充滿了力量,馬大哥也是做了十多年有機,才讓消費者可以接受自家的有機蔬菜與認同理念,他認為,努力的成果很值得,家人們也感受自己是在回饋社會。

  一家人共同經營農場難免有摩擦,孝順的馬大哥笑言,他不太會去想這方面的事,因為每個人不一樣的想法跟脾氣,跟老一輩共事難免會有其代溝。他舉例說,自己會想說有菜就是要賣,不要讓消費者白跑一趟,但老一輩的想法是說菜要大顆、且價錢好時才要賣。耕種的方式或是栽培管理的方式都還會有衝突,可是因為馬大哥有正職工作,不能常常幫忙家裡耕種,所以他提出意見的時候,家人有時會有反對的聲音,因為主要負責耕種的還是家人,所以有時候他會感到不平衡,變成傾向不太想講太多事情,將一些想法放在心裡,如果可以做,就身體力行。雖然發生這種情形,但也是沒辦法避免的,全家人一起共事,大家的意見都很重要,每個人都有他的想法,每個人的工作不一樣,但出發點都是為了農場好,妥協與理解都是必要的。

  馬大哥感嘆,台灣人對自己人都很兇,都會去發脾氣,在家裡談公事不是說就事論事就好。雖然會有衝突,但不高興就念一念發洩一下,明天起來又是重新來過,不會去記恨。有時彼此全家都是鬥個氣,鬥一鬥又回歸回來。馬大哥說這就是跟外面工作的差別,若是外人你可以一輩子不理他,因為可以不必再有交集,但在家庭,「就是要一起同心協力面對困難,少了一個人都不可以。」

  正職與家中事業兩頭兼顧的馬大哥,有時候也會想要放鬆,想要下班後有自己的時間,但真的是太忙了,目前的休閒就是盡量休息,他說,雖然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很多,但現在會慢慢調整步調,沒辦法像以前那樣一直向前衝。

  現在的馬大哥懂得停下來整理自己再出發,未來馬大哥也想更加推廣有機,明年計劃會在三芝農場打造店面,讓客人可以直接購買,也提供生態教育,讓大家更認識有機蔬菜。

  馬大哥從馬爸爸身上傳承到的不只是農業的技術,還有馬爸爸做人的精神,「除了要用心的照顧土地,也要給予顧客最好又健康的蔬菜,就像大自然給予他們一樣」馬大哥也把爸爸的精神以年輕人創新的方法,走出自己的有機路。


專訪相片


淡水風土志簡介

  淡水風土志-淡水小農的故事,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記錄第三期子計畫一淡水風土志的大傳系成果,於2014年8月1日起至2015年7月31日期間執行。拍攝對象為淡水地區小農: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梁素秋、淡水小農市集召集人程進益、牛埔有機農場盧建和、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鄭鵬舉、呵咪呀福利社江瑩青、江瑩華姐妹、良好有機農場張國良、牧蜂農莊簡德源以及三芝有機農場馬文權。藉由淡水小農的故事,提倡有機與環保的重要性,傳遞「有機並不貴」與「吃得健康」的概念。


淡水風土志列表

  1. 梁師良事(大屯山生態有機農場)
  2. 有機愉夫(淡水小農市集)
  3. 城市綠洲(牛埔有機農場)
  4. 蔬途(頂田寮有機休閒農場)
  5. 微笑心田(呵咪呀福利社)
  6. 一方良田(良好有機農場)
  7. 養蜂人(牧蜂農莊)
  8. 父予(三芝有機農場)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淡水文創整合計畫案
  • 策  劃: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行政指導:曾小玲
  • 行政專員:王芩敏、許閔翔
  • 執行單位: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 文字編審:盧逸峰
  • 美術編輯:陳颽心
  • 封面設計:何和威
  • 發 行 人:林信成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