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輕便鐵道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3年10月13日 (日) 23:27 由 早安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頁面: {{導覽條1|地區}} ==簡介==   日治初期,除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負責推動官設鐵道外,民間企業亦積極鋪設「輕便線鐵道」,以經營陸...)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地區

簡介

  日治初期,除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負責推動官設鐵道外,民間企業亦積極鋪設「輕便線鐵道」,以經營陸路交通運輸。

  輕便車多屬窄軌,又稱「手押輕便臺車鐵道」,俗稱「五分仔車」。

  淡水輕便鐵道首創於1917年,鋪設淡水至小基隆舊庄及淡水至水碓間的「臺車線」。

  這條輕便鐵道由實業家黃東茂所創建,他是本地著名殷商,財力雄厚,這條輕便線即是由他所屬的「淡水興業輕鐵公司」所籌建。

  淡水至三芝的輕便鐵路,全長一共15.2公里,分設10個站,即淡水、分歧點、北投仔、林仔街、下奎柔街、興化店、灰窯仔、大片頭、錫板、小基隆庄等站。

  本線通車後,成為淡水到三芝間的人貨輸送管道,沿線腹地盛產稻穀,各地收成稻米多用本線運送至清水師廟附近的「米市仔」集散與銷售。

  1920年代後期,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興起後,漸失競爭力,輕便道快速沒落下來,後不得不結束營業,中止在淡水地區的運輸功能。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