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4: 行 4:
  
 
==簡介==
 
==簡介==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為日治時期擔任[[淡水街長]]的[[多田榮吉]]私人宅邸,現今為直轄市定古蹟。
+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為日治時期擔任[[淡水街長]]的[[多田榮吉]]私人宅邸,建於[[1937年]](日昭和12年),據稱[[多田榮吉]]還申請了自用自來水,成為全[[淡水]]、全臺第一戶接自來水的民宅。宅邸位於淡水馬偕街19號[[埔頂]][[烽火段]]地區、砲台埔前緣,介於[[紅毛城]]與[[福佑宮]]之間、從[[滬尾偕醫館]]和[[淡水禮拜堂]]前往[[小白宮]]的路上,也可以從[[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分館]]前的天橋過去即可看到。於[[2005年]]4月公告為縣定古蹟,是淡水第一座被指定為古蹟的日式住宅<ref>錢麗安,[[水岸山城‧憶滬尾]](台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10),48。</ref>。
  
  創建於[[1937年]](日昭和12年),據稱[[多田榮吉]]還申請了自用自來水,成為全[[淡水]]、全臺第一戶接自來水的民宅。[[多田榮吉故居]]位於淡水馬偕街19號[[埔頂]][[烽火段]]地區,介於[[紅毛城]]與[[福佑宮]]之間、從[[滬尾偕醫館]]和[[淡水禮拜堂]]前往[[小白宮]]的路上,也可以從[[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分館]]前的天橋過去即可看到。
+
  [[多田榮吉故居]]現址最早是私人的土地,後來因為買賣產權發生糾紛,清廷乃將此地劃歸學海書院做為學田,後為日本學租財團的產業,民國初年由[[多田榮吉]]購得。戰後多田榮吉將本建築賣出給淡水獸醫劉興明<ref>錢麗安,[[水岸山城‧憶滬尾]](台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10),48。</ref>,然而由於該宅在戰後被經濟部以日產名義接收,使得多田榮吉故居存在著產權爭議問題,經多次協調後才得以保存。
  
  [[1860年]]淡水開港之後,洋人來到淡水,對於居住上必然有所需求,埔頂地區因為座落於英國領事館與海關附近,面對淡水河口環境優美成為洋人眼中適合居住的地方,大批的洋人住宅區便設置於此處,其中有當時[[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海關稅務司署官邸]]、私人住宅座落其間,又因來清代淡水的班兵在這一帶也建了若干處班兵會館,成為當時淡水地區新興精華地帶,華洋雜處,欣欣向榮。
+
  [[多田榮吉故居]]占地約100坪,建物約30多坪,這棟在日據時期以紅檜木搭建的和式建築物,使得房屋本身在使用耐久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優勢。多田榮吉故居建築形式為標準的日式木造官舍形式,在中正路多處日式官舍被拆除後,多田榮吉故居成為淡水保存日式建築最完整者,已具稀少性。本建築屋頂為四披水形式,屋瓦仍然保留傳統黑色的文化瓦。屋頂結構部分,屋架採用傳統木造屋架;外牆以雨淋板構建而成,對於淡水多雨的氣候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此外,本建築地基部分挑高挑空,對於防潮也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效果。牆身結構方面,雖然大部分外牆均為門窗,主要牆身結構採用所謂的真壁作法即竹編夾灰泥的作法,此法為本地日式建築經常採用。
  
  [[多田榮吉故居]]現址最早是私人的土地,後來因為買賣產權發生糾紛,清廷乃將此地劃歸學海書院做為學田,後為日本學租財團的產業,民國初年由[[多田榮吉]]購得。戰後多田榮吉將本建築賣出,然而由於該宅在戰後被經濟部以日產名義接收,使得多田榮吉故居存在著產權爭議問題,經多次協調後才得以保存。
+
  [[2014年]]10月22日開始進行市定古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可看到故居上的鐵皮屋頂被拆除,根據工程的資訊牌上寫預計於[[2015年]]10月21日完工。
  
  [[多田榮吉故居]]占地約100坪,建物約30多坪,這棟在日據時期以紅檜木搭建的和式建築物,使得房屋本身在使用耐久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優勢。多田榮吉故居建築形式為標準的日式木造官舍形式,在中正路多處日式官舍被拆除後,多田榮吉故居成為淡水保存日式建築最完整者,已具稀少性。
+
==相片集==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本建築屋頂為四披水形式,屋瓦仍然保留傳統黑色的文化瓦。屋頂結構部分,屋架採用傳統木造屋架;外牆以雨淋板構建而成,對於淡水多雨的氣候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此外,本建築地基部分挑高挑空,對於防潮也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效果。牆身結構方面,雖然大部分外牆均為門窗,主要牆身結構採用所謂的真壁作法即竹編夾灰泥的作法,此法為本地日式建築經常採用。站在庭院上,觀音山、淡水河口美景盡收眼底,確是一處優雅的住家。
+
檔案:多田榮吉故居外門.jpg|位於馬偕街19號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門外鐵門深鎖
 +
檔案:多田榮吉故居-鬼瓦.jpg|多田榮吉故居屋頂之鬼瓦
 +
</gallery>
  
  [[2014年]]10月22日開始進行市定古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可看到故居上的鐵皮屋頂被拆除,根據工程的資訊牌上寫預計於[[2015年]]10月21日完工。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檔案: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施工資訊.jpg|市定古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修復及再利用工程資訊。
 
檔案: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施工資訊.jpg|市定古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修復及再利用工程資訊。
 
檔案:施工中的多田榮吉故居.jpg|施工中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檔案:施工中的多田榮吉故居.jpg|施工中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檔案:施工中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大門.jpg|施工中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原大門處已拆除,圍上鐵皮。
 
檔案:施工中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大門.jpg|施工中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原大門處已拆除,圍上鐵皮。
</gallery>
 
 
==相片集==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檔案:多田榮吉故居外門.jpg|位於馬偕街19號的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門外鐵門深鎖
 
檔案:多田榮吉故居-鬼瓦.jpg|多田榮吉故居屋頂之鬼瓦
 
 
</gallery>
 
</gallery>
  
行 34: 行 29: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周宗賢]],〈淡水日籍企業家多田榮吉〉,淡江史學 二十二期(2010)。
 
#[[周宗賢]],〈淡水日籍企業家多田榮吉〉,淡江史學 二十二期(2010)。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
<references />
==參考資源==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頁面==

於 2015年9月10日 (四) 18:36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 古蹟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的房屋外貌。
  • 影片描述:20131011 公視中晝新聞 日治時期淡水街長之家 典雅風華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為日治時期擔任淡水街長多田榮吉私人宅邸,建於1937年(日昭和12年),據稱多田榮吉還申請了自用自來水,成為全淡水、全臺第一戶接自來水的民宅。宅邸位於淡水馬偕街19號埔頂烽火段地區、砲台埔前緣,介於紅毛城福佑宮之間、從滬尾偕醫館淡水禮拜堂前往小白宮的路上,也可以從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分館前的天橋過去即可看到。於2005年4月公告為縣定古蹟,是淡水第一座被指定為古蹟的日式住宅[1]

  多田榮吉故居現址最早是私人的土地,後來因為買賣產權發生糾紛,清廷乃將此地劃歸學海書院做為學田,後為日本學租財團的產業,民國初年由多田榮吉購得。戰後多田榮吉將本建築賣出給淡水獸醫劉興明[2],然而由於該宅在戰後被經濟部以日產名義接收,使得多田榮吉故居存在著產權爭議問題,經多次協調後才得以保存。

  多田榮吉故居占地約100坪,建物約30多坪,這棟在日據時期以紅檜木搭建的和式建築物,使得房屋本身在使用耐久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優勢。多田榮吉故居建築形式為標準的日式木造官舍形式,在中正路多處日式官舍被拆除後,多田榮吉故居成為淡水保存日式建築最完整者,已具稀少性。本建築屋頂為四披水形式,屋瓦仍然保留傳統黑色的文化瓦。屋頂結構部分,屋架採用傳統木造屋架;外牆以雨淋板構建而成,對於淡水多雨的氣候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此外,本建築地基部分挑高挑空,對於防潮也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效果。牆身結構方面,雖然大部分外牆均為門窗,主要牆身結構採用所謂的真壁作法即竹編夾灰泥的作法,此法為本地日式建築經常採用。

  2014年10月22日開始進行市定古蹟「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可看到故居上的鐵皮屋頂被拆除,根據工程的資訊牌上寫預計於2015年10月21日完工。

相片集

交通地圖

  • 地址: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19號
讀取地圖中...


資料來源

  1. 淡水學用語辭典
  2. 周宗賢,〈淡水日籍企業家多田榮吉〉,淡江史學 二十二期(2010)。
  3.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4.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1. 錢麗安,水岸山城‧憶滬尾(台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10),48。
  2. 錢麗安,水岸山城‧憶滬尾(台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10),48。

相關頁面

  • 附近街道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