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紅毛城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1: 行 11:
 
  該城最早是在西元[[1628年]]由西班牙人所建,當時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入據[[淡水]]並於河口北岸山丘上建一礮臺,稱San Domingo([[聖多明哥城]]或[[聖多明哥堡]])。
 
  該城最早是在西元[[1628年]]由西班牙人所建,當時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入據[[淡水]]並於河口北岸山丘上建一礮臺,稱San Domingo([[聖多明哥城]]或[[聖多明哥堡]])。
  
  [[1642年]],荷蘭人北上擊敗西班牙人,[[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一座更為堅固的[[安東尼奧城]](或稱[[安東尼堡]]),因為當時臺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紅毛,因此也俗稱此城為[[紅毛城]]。安東尼堡的目的在於防禦,用海外運來的石灰、石材以及大帆船的壓艙石來建造,採用當時非常先進的半圓筒型雙穹窿井字交錯的結構工法,底層南北向雙弧,上層東西向,上下交丁錯疊,牆的厚度達1.9公尺,內磚外石非常牢固。
+
  [[1642年]],荷蘭人北上擊敗西班牙人,[[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一座更為堅固的[[聖安東尼奧城]](或稱[[安東尼堡]]),因為當時臺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紅毛,因此也俗稱此城為[[紅毛城]]。安東尼堡的目的在於防禦,用海外運來的石灰、石材以及大帆船的壓艙石來建造,採用當時非常先進的半圓筒型雙穹窿井字交錯的結構工法,底層南北向雙弧,上層東西向,上下交丁錯疊,牆的厚度達1.9公尺,內磚外石非常牢固。
  
 
  而後鄭成功攻克臺灣,原佔據臺南的荷蘭人投降,北部據有[[淡水]]及[[雞籠]]的荷蘭人雖沒有遭到攻擊,卻自知實力不足,無法再繼續盤據而撤走,離開了統治三十八年的臺灣。荷軍撤離[[紅毛城]]時,曾故意破壞一部分構造。明鄭時期紅毛城曾長期荒蕪,直到[[1681年]]清廷謀攻臺灣,[[鄭克塽]]才命左武衛將軍[[何祐]]為北路總督,率兵戍守[[雞籠]]、[[淡水]],並修葺[[紅毛城]]。
 
  而後鄭成功攻克臺灣,原佔據臺南的荷蘭人投降,北部據有[[淡水]]及[[雞籠]]的荷蘭人雖沒有遭到攻擊,卻自知實力不足,無法再繼續盤據而撤走,離開了統治三十八年的臺灣。荷軍撤離[[紅毛城]]時,曾故意破壞一部分構造。明鄭時期紅毛城曾長期荒蕪,直到[[1681年]]清廷謀攻臺灣,[[鄭克塽]]才命左武衛將軍[[何祐]]為北路總督,率兵戍守[[雞籠]]、[[淡水]],並修葺[[紅毛城]]。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