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渡船頭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4: 行 4:
  
 
==簡介==
 
==簡介==
  '''[[淡水渡船頭]]'''位處[[淡水河]]河口右岸,屬於北臺灣開發史重要聚落之地,老渡船頭有三百多年歷史,而從渡船頭起的河岸,是[[淡水]]最早的一段河岸道路。葡萄牙人入侵北臺灣時,曾讚嘆[[淡水]]是福爾摩莎緣起地。清康熙三十六年([[1677年]]),[[郁永河]]《裨海記遊》書中指出此地設有渡口,原住民用樹幹鑿成小舟,往來兩岸與內河。而從大陸來臺灣的船隻也在這裡停泊,[[八里]]也因與淡水渡船頭的往返興盛,形成[[八里渡船頭]]<ref>錢麗安,[[水岸山城‧憶滬尾]](台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10),72。</ref>。日據時期淡水與八里兩岸,共開了五條航線:挖仔尾到油車口、挖仔尾到滬尾街、八里渡船頭到滬尾街、竹圍到蛇仔形(龍形)、獅仔頭到關渡。戰後,八里鄉公所新闢設兩條航線:八里渡船頭到淡水水產碼頭(現今的渡船頭)、龍形到竹圍許厝,至[[1973年|民國62年]]改為民營。[[1983年|民國72年]]10月[[關渡大橋]]通車後,渡輪逐漸沒落,鄰近之竹圍和龍形的航線停駛,僅剩[[淡水]]至[[八里]]的渡船仍繼續營運。
+
  '''[[淡水渡船頭]]'''位處[[淡水河]]河口右岸,屬於北臺灣開發史重要聚落之地,老渡船頭有三百多年歷史,而從渡船頭起的河岸,是[[淡水]]最早的一段河岸道路。葡萄牙人入侵北臺灣時,曾讚嘆[[淡水]]是福爾摩沙緣起地。清康熙三十六年([[1677年]]),郁永河《裨海記遊》書中指出此地設有渡口,原住民用樹幹鑿成小舟,往來兩岸與內河。而從大陸來台灣的船隻也在這裡停泊,[[八里]]也因與淡水渡船頭的往返興盛,形成[[八里渡船頭]]<ref>錢麗安,[[水岸山城‧憶滬尾]](台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10),72。</ref>。日據時期淡水與八里兩岸,共開了五條航線:挖仔尾到油車口、挖仔尾到滬尾街、八里渡船頭到滬尾街、竹圍到蛇仔形(龍形)、獅仔頭到關渡。戰後,八里鄉公所新闢設兩條航線:八里渡船頭到淡水水產碼頭(現今的渡船頭)、龍形到竹圍許厝,至[[1973年|民國62年]]改為民營。[[1983年|民國72年]]10月[[關渡大橋]]通車後,渡輪逐漸沒落,鄰近之竹圍和龍形的航線停駛,僅剩[[淡水]]至[[八里]]的渡船仍繼續營運。
  
 
  因應內河[[藍色公路]]開航,淡水客船碼頭於[[2004年|民國93年]]7月完工,浮動式碼頭設計便利觀光小船停靠,對淡水水運事業極具觀光效益。[[藍色公路]]本身就是樂活和親水生活的指標,也是從日據時代延續至今的經典航線。傍晚時分來到淡水渡船頭旁散步休息,夕陽灑落河面,波光粼粼,零星分布的船隻在河面上緩緩移動,遠方的[[觀音山]]猶如一幅巨型的山水畫,占據了整個視野,氣勢恢弘。在這裡搭上渡輪,前往[[八里]]或是[[漁人碼頭]]都相當快速方便,在渡船上觀賞[[淡水河]]岸與遠方的[[關渡大橋]],別有一番風貌。  
 
  因應內河[[藍色公路]]開航,淡水客船碼頭於[[2004年|民國93年]]7月完工,浮動式碼頭設計便利觀光小船停靠,對淡水水運事業極具觀光效益。[[藍色公路]]本身就是樂活和親水生活的指標,也是從日據時代延續至今的經典航線。傍晚時分來到淡水渡船頭旁散步休息,夕陽灑落河面,波光粼粼,零星分布的船隻在河面上緩緩移動,遠方的[[觀音山]]猶如一幅巨型的山水畫,占據了整個視野,氣勢恢弘。在這裡搭上渡輪,前往[[八里]]或是[[漁人碼頭]]都相當快速方便,在渡船上觀賞[[淡水河]]岸與遠方的[[關渡大橋]],別有一番風貌。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