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戲館"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淡水戲館,1909年興建於台北大稻埕(現太原路舊址),亦稱「淡水會館」,是臺灣第一座專演戲曲的新式劇場,供台灣民眾看戲之用,...)
 
行 6: 行 6: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theater/theater-g1.html
+
*台北淡水戲館(台灣新舞台):http://www.twmemory.org/?p=2469
*http://www.twmemory.org/?p=2469
+
*大稻埕主題館/淡水戲館: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theater/theater-g1.html

於 2016年8月19日 (五) 22:07 的修訂

  淡水戲館,1909年興建於台北大稻埕(現太原路舊址),亦稱「淡水會館」,是臺灣第一座專演戲曲的新式劇場,供台灣民眾看戲之用,二戰時遭美軍轟炸損毀,現已不存。

  1909年(日明治42年)日人金子圭介、荒井泰治、柵瀨軍之佐、高石忠慥、森田廣、土橋仙三郎等人發起創建淡水戲館;1915年(日大正4年),鹿港富紳辜顯榮先生自日人手中買下淡水戲館,並將其整修改建,仿效上海新舞臺之精神,易名為「台灣新舞台」,成為臺灣人獨資經營的劇場,從此風光數十載,堪為全台灣最重要的表演場所。當時「 台灣新舞台」邀請的表演團體多半來自上海的京劇團,最熱門的戲碼 首推《貍貓換太子》,叫好又叫座。1931年左右,辜顯榮義子楊蚶重整新舞台內的京班,改名為「新舞社歌劇團」,全面演出歌仔戲,促使歌仔戲揮別落地掃時期,由鄉 村的草台,進入了城市的戲院。

  不同於其他日式的建築,淡水戲館外觀充滿濃濃的閩南在地風格,據說有271坪,二層樓之建築可容納觀眾918名。淡水戲館之舞台跟西式劇場類似,是內縮式地面向觀眾,而不像是中國式戲臺那種突出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