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五虎崗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3年10月20日 (日) 17:53 由 台灣阿成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地區

簡介

  五虎崗位於淡水境內,因其為火山熔岩流而形成五條如手指般的丘陵,俗稱「五虎崗」,雖高度不高,但卻具備制高點的優勢,且因沿岸平地狹小,淡水的市街只能沿此五座山崗的山谷與谷地發展,形成具有空間變化的河港山城。臺語俗稱丘陵為「崙」,自小坪頂向西起,經由天主教修道院,到淡水鎮第一公墓下來的第五崗亦稱為「鼻頭崙」,其最下端就是埤仔頭,村民泰半以打漁為生。五虎崗不但具有歷史意義,更是淡水人生活的範圍。

  若從河口方向由西北往東南算起,五座山崗分別是:

  • 第一崗:昔稱烏啾埔,位處今滬尾砲台、淡水高爾夫球場、埔頂以北地區,涵蓋範圍極大,一直為軍防要地。
  • 第二崗:昔稱埔頂,是今日紅毛城,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和文化國小所在地,此山頭以洋樓,學校林立聞名,也是台灣與外來文化接軌的地方,更是馬偕發祥地。
  • 第三崗:昔稱崎仔頂,是以漢人市街為主的發展地,大致位於現今清水街與重建街北段位置,崗頭是清水祖師廟,下方則是福佑宮。
  • 第四崗:昔稱大田寮,現今是淡江大學校地所在,兩側谷地則為淡水新興市區;淡水八景之一「黌岡遠眺」就是由此崗瞭望淡水的觀音山與淡水河。
  • 第五崗:昔稱鼻頭崙,即今日聖本篤修道院、第一公墓、鼻頭街、嘉士倉庫和水上機場等所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