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忠順廟"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歷史沿革)
(參考資源)
行 36: 行 36: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http://zhongshun.tw/01_03.html 汐止忠順廟]
+
[http://zhongshun.tw/01_03.html 汐止忠順廟]<br>
 
[https://tour.ntpc.gov.tw/zh-tw/Attraction/Detail?wnd_id=60&id=110532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https://tour.ntpc.gov.tw/zh-tw/Attraction/Detail?wnd_id=60&id=110532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於 2021年3月3日 (三) 10:58 的修訂

簡介

汐止忠順廟,祀奉著汐止區歷史最悠久的尪公,其原祀於濟德宮,光復後從濟德宮隨清水祖師出巡的保儀大夫在巡境結束後,並未回到濟德宮,而轉進到原日本神社旁的能久皇移居所,因而將該移居所改稱為『忠順廟』,並開始供奉保儀大夫。初期擔心缺乏經費運作,特別撥付中正路之店面一間,以房租為「尪公田」之營收。

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慘敗,被迫割讓台灣。1895年,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二十艘艦隊抵達台灣,五月二十九日自三貂角澳底登陸,六月十一日順利進入台北城。當時的水返腳,就位於日軍前進路線的中繼點,能久親王曾駐紮於汐止忠順廟之遺址(當年為蘇家房舍)。 在日本時代,政府明訂能久親王曾駐蹕之汐止住所為「遺跡所」,號為「能久宮」。臺灣光復後,能久宮改名「忠順廟」,神社的遺址遭拆毀,改建成中國風格的廟宇,但是在廟宇的周遭仍然能夠看得出當年神社遺跡在這裡會明顯感覺到此地帶有的歷史意義,中國與日本宗教風格的建築物相互交雜,日式的石燈座上還有日本天皇紀元及昭和年號的石刻,忠順廟內則供奉保儀大夫,廟內東西壁各題「忠」、「孝」兩大字,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混搭卻又不顯突兀,營造出更特殊的氛圍。

歷史沿革

汐止忠順廟位於新北市汐止區中心,離汐止老街汐止火車站相當近,從最初清朝時代為蘇家的民宅,而後成為日本能久親王的遺跡所,右側再增建日本神社,二次大戰後神社被拆除,改建蘇家大厝為忠順廟。這些短短的幾句的描述,卻上演了許多百年來豐富的歷史故事。

西元1860年,滬尾(淡水)、安平開港通商,茶、糖、樟腦三項經濟作物,成為臺灣最主要輸出貨品,由於平溪石碇瑞芳等地的茶農,將茶葉先運至水返腳(汐止) 進行加工,再利用基隆河運至大稻埕輸出,使得水返腳(汐止)有許多人因經營茶館而致富,如蘇大老(即蘇樹森)、李萬居等人。

西元1885年(清光緒11年)法軍進攻暖暖月眉山、大水窟,蘇樹森林朝棟桂占彪劉朝祐等人奮力拒戰。同年四月,中法議和後,蘇樹森因戰守有功,獲賞四品頂戴,並以布經歷職銜,不論單雙月分省補用巡檢。 因清朝的官職,蘇大老將道光年間起造之大厝加上八尺高之燕尾翹脊,成為一棟正面連諼龍在內七開間的大厝,正面門廳兩次間開琉璃花磚圓窗,形制頗具特色,地方上皆以「蘇大老宅」稱之, 即是現今「汐止忠順廟」的前身。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水返腳(汐止)時,曾佔領庄長蘇樹森(蘇大老)之宅邸過夜居住,在《南日本-台灣懷古錄》日文書中,有一篇〈水返腳蘇樹森の歸順書捧呈〉。

〈水返腳蘇樹森の歸順書捧呈〉內文:

「敬稟者,水返腳蘇樹森,嘗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台灣一島既屬日本管轄,森等自是日本人民,大軍到此,盡竭力周旋,以報效伏念我大日本皇帝,威勝五霸,明繼三王,保赤於誠,求養兵士於心,服施仁載義,扶弱挫強,以此制敵。 敵不推以此,圖效何功不克,自大軍到基隆以來,森等百姓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來到水返腳。 森又派人引導大軍,於先路台北一帶地方,可做大平之賀矣,惟聞台南林朝棟及丘逢甲、劉永福等,駐紮兵勇五六十管,開鑿地道以阻天兵,未知果否,森亦派人到新竹縣窺其勢,日後再稟報。但願我軍預先設法提防,庶為萬全之計,伏乞。親王殿下兵馬大元帥 施行切叩」

西元1922年(大正11年)以當地的預算,租下蘇大老宅的正廳及其左右兩間房間,禁止民眾出入,並將每年六月十日訂為紀念日,於此處舉行祭典,因此原本奉祀於蘇家大厝的安公祖(保儀大夫),則暫時寄奉於汐止老街的「濟德宮」。又於西元1930年(昭和5年)三月十日,七星郡汐止街以六千圓買下蘇大老宅約八十四坪的建築及其土地四百一十坪,作為「御舍營所」, 這棟建築為當時蘇樹森新建的,紅磚建造、瓦片屋頂,在當時是此地規模屈指可數的宅邸,原來是蘇樹森給予妻妾居住的房子。

西元1939年(昭和14年,民國28年)日本學者增田福太郎所著的《台灣の宗教: 農村を中心とする宗教研究》(東京:養賢堂出版)一書所做的田野調查,對於汐止市所屬的七星郡有一段描述:「七星郡汐止街濟德宮,媽祖之外,祀保儀大夫,因為當時原住民出沒,又惡疫流行,乃奉祀之。」 清朝開始漢人入墾,就不斷與台灣的原住民發生衝突,所以保儀大夫在當時有著防出草之害的神蹟,這與保儀大夫死於安祿山等人之手,其人為「番」,所以保儀大夫與「番」是對立的詮釋。再則,民眾相信保儀大夫遶境,能袪除疫病、保境平安,過去醫療環境不佳,人們生病沒錢找醫師看病,況且路途遙遠,因此向保儀大夫筊杯祈求「藥籤單」,是舊時代困苦環境中不得不做的選擇,所以民間也流傳著保儀大夫能治病靈驗的神蹟。

西元1935年(昭和10年)修繕「御舍營所」遺址的同時,為在鄰近之土地設立「汐止神社」 ,因此收購了周圍民地約四千五百坪。 汐止神社全用檜木建築,要花費六萬元日幣,汐止街負擔三分之一,其餘的費用由地方仕紳分擔。 汐止神社建立的那一年,正是日本軍國主義最炙熱的時期,日本政府展開寺廟整理,並造就台灣本島上百座大小神社,也就是台灣總督府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全台廣設神社,並強迫台灣人民改變傳統的宗教信仰。同年的十二月五日中川台灣總督府告示第一八四號「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公告為能久親王之遺跡所為史蹟,即「能久宮」。

西元1937年(昭和1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舉行汐止神社的鎮座祭,恭奉天照皇大神、倉稻魂神、大己貴命、明治天皇、能久親王等。

西元1938年(昭和13年)五月九日《台灣日日新報》刊載,大致內容:「七星郡汐止街,有許多寺廟祭典,今年剛好是汐止神社第一次鎮座祭,為配合以神社中心,達成皇民化暨生活改善運動目標,舊曆四月十五日的保儀大夫媽祖清水祖師的祭典,以及農曆九月十四日城隍祭典等,皆改為六月十日與汐止神社祭典合辦,統一舉行。」這些報紙資料,將日本時代汐止保儀大夫的祭典,紀錄的清清楚楚,從最早的舊曆四月十五日,整個汐止民眾積極參與保儀大夫遶境,準備許多藝閣與陣頭熱鬧非凡的景象,後來在政治的脅迫下,因皇民化政策,曾經改為六月十日與汐止神社祭典統一辦理。

交通地圖

  • 地址:新北市汐止區公園路10號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源

汐止忠順廟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