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園文化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9年1月5日 (六) 08:10 由 MCH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分布區域[編輯]

  分佈於臺北盆地南部、大漢溪西岸地區,主要遺址有臺北市植物園遺址、新北市樹林區狗蹄山遺址與潭底遺址,以及新莊區營盤口遺址。這個文化年代距今約三千至二千年前。

文化特色[編輯]

  植物園文化陶器即舊稱之方格印紋厚陶。陶器質地主要為泥質略含沙,火候在攝氏500~550度之間,顏色為褐色、淺褐色及淺紅色系,主要器型為不帶把的罐、缽;罐口緣粗大,唇緣微侈或近於直口,器表經常施以拍印的方格紋、折線紋、魚骨紋。此外也有陶製的支腳。石器類型繁多主要有匙形大鋤、匙形石斧、磨硾製大型石斧、打製大型石斧,打製石鋤、石片器、石錛、有段石錛、石鑿、石簇、網墜等,其中以農具所佔的比例較高,高漁獵具比例很少,而且也沒有骨角器,可見其生活方式較倚賴農業耕作,而大型農具很多似也可做為佐證。

植物園文化人的特性[編輯]

  距今3000年左右,在臺北盆地南側及桃園沿海出現了植物園文化。這個文化的型態和圓山文化有些類似,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它是由圓山文化發展而來的,不過也有意見指出植物園文化是獨立發展成形的。此外,從目前所發現的遺物上看來,農業可能是當時最主要的生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