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合發商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導覽條1|商行}}
 
{{導覽條1|商行}}
 
 
 
==簡介==
 
==簡介==
 
  [[施合發商行]]是日治時期淡水地區非常重要的木材行,也是早期淡水企業家[[施坤山]]的畢生心血所在。[[施坤山]]接收了日本人經營的「[[植松木材屋]]」,1926年(大正15)成立「[[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商行的位置在淡水街草厝尾1號(今淡水中正路28號,華南金控淡水分行行址)。
 
  [[施合發商行]]是日治時期淡水地區非常重要的木材行,也是早期淡水企業家[[施坤山]]的畢生心血所在。[[施坤山]]接收了日本人經營的「[[植松木材屋]]」,1926年(大正15)成立「[[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商行的位置在淡水街草厝尾1號(今淡水中正路28號,華南金控淡水分行行址)。

於 2013年11月8日 (五) 23:06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商行

簡介

  施合發商行是日治時期淡水地區非常重要的木材行,也是早期淡水企業家施坤山的畢生心血所在。施坤山接收了日本人經營的「植松木材屋」,1926年(大正15)成立「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商行的位置在淡水街草厝尾1號(今淡水中正路28號,華南金控淡水分行行址)。

  施合發商行的業務後來快速成長,除了主事者與幹部精明能幹之外,設備好是非常之關鍵,除了購置新式的製材機之外,還有其所用木料都是利用鐵路運送。施合發商行所用木料在臺灣主要的是來自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的檜木,施坤山將製材工廠設置在淡水火車站的旁邊,將火車軌道延續鋪設到工廠內,讓木材的運輸更方便。

  此外,施合發商行還擁有自己的船舶,當時除了臺灣的檜木以外,主要向福州進口福州杉和松,及向日本進口北海松、樺太松、米松、九州的日本杉。1928年(昭和2年)購買一艘500頓的輪船「大觀丸」,於9月13日首航福州,有船長、事務長、一等司機、機關長、水手長、火夫長等共 23名,由當時施合發重要幹部周炳明(按即周明德先生的父親)以淡水之名山—「大屯山」、「觀音山」而取名。之後,商行又購買 2艘戎克船,即「合順發號」(船員29名)、「新達發號」(船員22名)。這三艘船從福州運回1年大約 20萬棵以上的福州杉、松到淡水以及高雄。但是,從日本九州買進杉木及北海松時,由於航程太遠無法使用商行的專用船,因此,另外租用一艘3千噸的貨船「杭州丸」,專門往返淡水與九州之間。到了1935年,施合發商行在淡水河畔擁有3個碼頭及棧道,可以將船直接停在工廠貯木場旁,對裝卸木料及產品都非常方便。

  這兩項特色再加擅長經營,乃使施合發成為一家大型木材行。每年購買木料約 30萬棵,製成的產品約9萬石,主要的是建築用材、鐵道枕木、茶箱等。

  1931年(昭和6)~1944年(昭和19),接手的施禎益盧阿山是商行的全盛時期。施禎益施坤山的長子, 1928(昭和3)年19歲時進入「施合發商行」, 1931年(昭和6)6月其父施坤山逝世後被選為董事長,同年擔任官選淡水街協議會員。施禎益任內,聘請盧阿山為常務董事,周炳銘許木生等人為分行經理,將商行業務大力擴充,到了1936年(昭和11)時,成為全臺灣屈指可數的大規模商行。當七七事變爆發,臺灣與福州間的貿易被中斷,商行遭受到重大的打擊,公司生意逐漸衰退沒落。1944年10月12日,美國空軍轟炸淡水,施禎益不幸被炸身亡,木材經營受到很大的打擊,施氏家族又大力栽培原擔任董事的女婿邱秀城,因此,盧阿山在戰爭結束之前逐漸淡出施合發商行

  1945年10月,臺灣光復後,邱秀城以施合發商行董事長的身份,成為當時臺灣木材工業最重要的領導人,1947年他倡組「臺灣省木材工業同業公會」,並當選為首任理事長,1952年3月倡辦「臺灣林業」月刊,任內他積極爭取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及農復會的支持,撥款從事臺灣森林的保育造林工作。就在邱秀城將公司事業與個人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時候,1953年被告發盜伐臺中縣八仙山事業區的「八仙山盜林案」。但商行及其個人財產除保留家屬生活費外,全部沒收,木材王國「施合發商行」終於走進了歷史,結束三十年的輝煌歲月。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淡水區公所,2012)。
  • 《臺北縣定古蹟淡水施家古厝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8)。
  • 周宗賢〈淡水企業家施坤山其人其事〉,十九期,(臺北:淡江史學,2008)。

相關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