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乾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3年9月19日 (四) 15:57 由 Caramel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簡介

   施乾,1899年誕生於滬尾米市街(今淡水區清水街146號),1912年自滬尾公學校畢業後,考進台籍子弟極難踏進門檻的台北州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 191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不久為日本總督府商工課延聘為技士。在職中因曾調查艋舺的貧民生活狀態,看見殖民統治下困苦無依的乞丐同胞的生活,油然生起惻隱之心,便自掏腰包醫治患病的乞丐並教導其兒女讀書。為了幫助更多的乞丐,於是轉託伯父施煥說服父親支助金錢,並向施叔施坤山施合發木材行募得木材,在台北綠町(今大理街)蓋了一座房舍,作為乞丐救濟收容所,題名曰「愛愛寮」。
   施乾此時已辭去總督府的職務,全力照顧愛愛寮的乞丐及無家可歸者,並親自為他們清潔身體、上藥、教導手工編織,又在後院空地養豬、種菜,培養他們自給自足的能力。經費來源,只靠有限的募捐所得。最困難的時候,施乾甚至變賣全部家產予以維持。施乾之義行,曾得日本文豪菊池寬撰文報導而廣為日人所知,並獲日皇頒賜賞金。最令人感佩的是,施乾元配謝氏惜女士(1932年去逝)、續絃京都小姐清水照子,以及施乾的子女,都隨施乾居住愛愛療,與二百多位乞丐共同生活起居。1944年,施乾因高血壓遽發,英年早逝。照子夫人繼續秉承先夫遺志,一直維持至今,而且施乾的大女兒、二女兒和兒媳婦也同時在院內服務。施乾一家人的偉大風範,可以說是當時台灣人道主義者之典範。

參考資源

  • 林金田《施乾傳》,(臺灣省文獻會,民國1996年5月)。
  •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施乾先生紀念展》,(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月)。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