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乾"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5: 行 5:
 
  [[施乾]]([[1899年]]-[[1944年]]),[[1899年]]誕生於[[滬尾]][[米市街]](今[[淡水區]][[清水街]]146號),[[1912年]](大正元年)自[[滬尾公學校]]畢業後,考進台籍子弟極難踏進門檻的台北州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191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不久為日本總督府商工課延聘為技士。在職中因奉派調查艋舺的貧民生活狀態,眼見貧苦同胞淪落街頭行乞,生活飢病困苦無依,油然生起惻隱之心,便自掏腰包醫治患病的乞丐並教導其兒女讀書。為了幫助更多的乞丐,施乾散盡個人積蓄並轉託伯父施煥說服父親支助金錢,購買艋舺綠町(今大理街)的土地,再向叔父[[施坤山]]經營的[[施合發]]木材行募得木材,於[[1923年]](大正12年)在台北綠町蓋了一座房舍,作為乞丐救濟收容所,題名曰「'''[[愛愛寮]]'''」,即今日「'''[http://aiai.org.tw/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之前身。
 
  [[施乾]]([[1899年]]-[[1944年]]),[[1899年]]誕生於[[滬尾]][[米市街]](今[[淡水區]][[清水街]]146號),[[1912年]](大正元年)自[[滬尾公學校]]畢業後,考進台籍子弟極難踏進門檻的台北州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191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不久為日本總督府商工課延聘為技士。在職中因奉派調查艋舺的貧民生活狀態,眼見貧苦同胞淪落街頭行乞,生活飢病困苦無依,油然生起惻隱之心,便自掏腰包醫治患病的乞丐並教導其兒女讀書。為了幫助更多的乞丐,施乾散盡個人積蓄並轉託伯父施煥說服父親支助金錢,購買艋舺綠町(今大理街)的土地,再向叔父[[施坤山]]經營的[[施合發]]木材行募得木材,於[[1923年]](大正12年)在台北綠町蓋了一座房舍,作為乞丐救濟收容所,題名曰「'''[[愛愛寮]]'''」,即今日「'''[http://aiai.org.tw/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之前身。
  
  [[施乾]]此時已辭去總督府的職務,全力照顧愛愛寮的乞丐及無家可歸者,並親自為他們清潔身體、上藥,教導編笠製鞋,又在後院空地養豬、種菜,培養他們自給自足的能力。另一方面,施乾以其對乞丐生活的觀察,撰寫書籍,提出解決乞丐問題的行動方針,喚起社會大眾對乞丐問題的關注。愛愛寮的經費來源,只靠有限的募捐所得,最困難的時候,[[施乾]]甚至變賣全部家產予以維持,面對乞丐照顧與經費開銷的挑戰,其原配[[謝惜]]女士總是全力支持,她不惜變賣嫁妝,支援愛愛寮經費所需,更與乞丐同住愛愛寮、共食大鍋菜,日以繼夜的提供照顧。施乾之義行,曾得日本文豪菊池寬撰文報導而廣為日人所知。[[1930年]](昭和5年),施乾獲得日本宮內省天皇昭見,榮獲御賜賞金,是愛愛寮的一大榮耀。不久後謝惜因操勞過度,於昭和7年(1932年)辭世。施乾歷經愛愛寮的經營危機,又痛失得力助手,但仍不放棄照顧乞丐的工作。[[1934年]](昭和9年),景仰施乾大愛胸懷的日籍富家女─[[清水照子]]女士,嫁給[[施乾]]並來到臺灣協助愛愛寮的工作,清水照子對乞丐的照顧一樣親力親為、全心奉獻。
+
  [[施乾]]此時已辭去總督府的職務,全力照顧愛愛寮的乞丐及無家可歸者,並親自為他們清潔身體、上藥,教導編笠製鞋,又在後院空地養豬、種菜,培養他們自給自足的能力。另一方面,施乾以其對乞丐生活的觀察,撰寫書籍,提出解決乞丐問題的行動方針,喚起社會大眾對乞丐問題的關注。愛愛寮的經費來源,只靠有限的募捐所得,最困難的時候,[[施乾]]甚至變賣全部家產予以維持,面對乞丐照顧與經費開銷的挑戰,其原配[[謝惜]]女士總是全力支持,她不惜變賣嫁妝,支援愛愛寮經費所需,更與乞丐同住愛愛寮、共食大鍋菜,日以繼夜的提供照顧。施乾之義行,曾得日本文豪菊池寬撰文報導而廣為日人所知。[[1930年]](昭和5年),施乾獲得日本宮內省天皇昭見,榮獲御賜賞金,是愛愛寮的一大榮耀。不久後謝惜因操勞過度,於[[1932年]](昭和7年)辭世。施乾歷經愛愛寮的經營危機,又痛失得力助手,但仍不放棄照顧乞丐的工作。[[1934年]](昭和9年),景仰施乾大愛胸懷的日籍富家女─[[清水照子]]女士,嫁給[[施乾]]並來到臺灣協助愛愛寮的工作,清水照子對乞丐的照顧一樣親力親為、全心奉獻。
  
  [[1944年]](昭和19年),施乾因高血壓遽發,英年早逝,享年45歲。照子夫人繼續秉承先夫遺志,一直維持至今,而且施乾的大女兒、二女兒和兒媳婦也同時在院內服務。施乾一家人的偉大風範,可以說是當時台灣人道主義者之典範。施乾在其有限的生命中,深入了解乞丐悲慘的生活,為無依無靠的乞丐創造一個無限包容,且充滿愛的園地「愛愛寮」,他不但實踐撲滅乞丐的理念,更展現身為社會公民,所應肩負的社會改革責任,因而後人尊稱其為「[[乞丐之父]]」。
+
  [[1944年]](昭和19年),施乾因高血壓遽發,英年早逝,享年45歲。照子夫人繼續秉承先夫遺志,一直維持至今,而且施乾的大女兒、二女兒和兒媳婦也同時在院內服務。施乾一家人的偉大風範,可以說是當時台灣人道主義者之典範。施乾在其有限的生命中,深入了解乞丐悲慘的生活,為無依無靠的乞丐創造一個無限包容,且充滿愛的園地「愛愛寮」,他不但實踐撲滅乞丐的理念,更展現身為社會公民,所應肩負的社會改革責任,因而後人尊稱其為「[[乞丐之父]]」。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林金田《施乾傳》,(臺灣省文獻會,民國1996年5月)。
+
*林金田《施乾傳》,(臺灣省文獻會,民國1996年5月)。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施乾先生紀念展》,(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月)。
+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施乾先生紀念展》,(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月)。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學用語辭典]]
:*陳泳惠、林江臺。《[[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台北市:玉山社,2012年12月)
+
*陳泳惠、林江臺。《[[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台北市:玉山社,2012年12月)
  
 
==相關頁面==
 
==相關頁面==
:*[[滬尾]]
+
*[[滬尾]]
:*[[米市街]]
+
*[[米市街]]
:*[[淡水國小]]
+
*[[淡水國小]]
:*[[杜聰明]]
+
*[[杜聰明]]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010 施乾]【台灣大百科全書】
+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010 施乾]【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Si/Si,Kan/brief/Lou,CGi.htm 施乾]【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Si/Si,Kan/brief/Lou,CGi.htm 施乾]【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Category:人物]]
 
[[Category:人物]]
 
[[Category:1899年出生]]
 
[[Category:1899年出生]]
 
[[Category:1944年逝世]]
 
[[Category:1944年逝世]]

於 2015年9月28日 (一) 12:49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圖檔簡述:年輕時的施乾
翻攝自《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

簡介

  施乾1899年1944年),1899年誕生於滬尾米市街(今淡水區清水街146號),1912年(大正元年)自滬尾公學校畢業後,考進台籍子弟極難踏進門檻的台北州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191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不久為日本總督府商工課延聘為技士。在職中因奉派調查艋舺的貧民生活狀態,眼見貧苦同胞淪落街頭行乞,生活飢病困苦無依,油然生起惻隱之心,便自掏腰包醫治患病的乞丐並教導其兒女讀書。為了幫助更多的乞丐,施乾散盡個人積蓄並轉託伯父施煥說服父親支助金錢,購買艋舺綠町(今大理街)的土地,再向叔父施坤山經營的施合發木材行募得木材,於1923年(大正12年)在台北綠町蓋了一座房舍,作為乞丐救濟收容所,題名曰「愛愛寮」,即今日「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之前身。

  施乾此時已辭去總督府的職務,全力照顧愛愛寮的乞丐及無家可歸者,並親自為他們清潔身體、上藥,教導編笠製鞋,又在後院空地養豬、種菜,培養他們自給自足的能力。另一方面,施乾以其對乞丐生活的觀察,撰寫書籍,提出解決乞丐問題的行動方針,喚起社會大眾對乞丐問題的關注。愛愛寮的經費來源,只靠有限的募捐所得,最困難的時候,施乾甚至變賣全部家產予以維持,面對乞丐照顧與經費開銷的挑戰,其原配謝惜女士總是全力支持,她不惜變賣嫁妝,支援愛愛寮經費所需,更與乞丐同住愛愛寮、共食大鍋菜,日以繼夜的提供照顧。施乾之義行,曾得日本文豪菊池寬撰文報導而廣為日人所知。1930年(昭和5年),施乾獲得日本宮內省天皇昭見,榮獲御賜賞金,是愛愛寮的一大榮耀。不久後謝惜因操勞過度,於1932年(昭和7年)辭世。施乾歷經愛愛寮的經營危機,又痛失得力助手,但仍不放棄照顧乞丐的工作。1934年(昭和9年),景仰施乾大愛胸懷的日籍富家女─清水照子女士,嫁給施乾並來到臺灣協助愛愛寮的工作,清水照子對乞丐的照顧一樣親力親為、全心奉獻。

  1944年(昭和19年),施乾因高血壓遽發,英年早逝,享年45歲。照子夫人繼續秉承先夫遺志,一直維持至今,而且施乾的大女兒、二女兒和兒媳婦也同時在院內服務。施乾一家人的偉大風範,可以說是當時台灣人道主義者之典範。施乾在其有限的生命中,深入了解乞丐悲慘的生活,為無依無靠的乞丐創造一個無限包容,且充滿愛的園地「愛愛寮」,他不但實踐撲滅乞丐的理念,更展現身為社會公民,所應肩負的社會改革責任,因而後人尊稱其為「乞丐之父」。

參考資源

  • 林金田《施乾傳》,(臺灣省文獻會,民國1996年5月)。
  •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施乾先生紀念展》,(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月)。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陳泳惠、林江臺。《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台北市:玉山社,2012年12月)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

  • 施乾【台灣大百科全書】
  • 施乾【賴永祥長老史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