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1 次修訂)
行 1: 行 1:
{{導覽條2|學校|高中}}
+
{{導覽條2|學校|高中職}}
[[檔案:淡江中學20131019.jpg|thumb|300px|{{檔案:淡江中學20131019.jpg}}]]
+
<onlyinclude>
 +
[[檔案:淡江中學20131019.jpg|thumb|250px|{{檔案:淡江中學20131019.jpg}}]]
  
 
==簡介==
 
==簡介==
  全名為「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簡稱[[淡江中學]]),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其前身為[[淡水中學校]],創設於[[1914年]],為北台灣最早的私立中學,並附設國小部。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簡稱[[淡江中學]]),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五虎崗之一的[[砲台埔]],其前身為[[淡水中學校]]、淡水高女,創設於[[1914年]],為'''北台灣最早的私立中學''',並附設國小部。校史最早可回溯至[[1882年]]馬偕創辦的[[牛津學堂]]以及[[1884年]]的[[淡水女學堂]]。是台灣少見經歷清、日、民國三代的百年老校,見證台灣歷史演變與教育制度變遷。有「校園博物館」之稱。
  
  [[1882年]]7月,[[加拿大長老會]]宣教士[[馬偕]]在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設立[[理學堂大書院]],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1901年]]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改為神學校。[[1911年]]年底,馬偕博士的長子[[偕叡廉]]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後,返台籌辦學校。同年,教會將宣教中心移到台北,並將神學校遷往該地,遺留下來的牛津學堂舊址,即成為新學校[[淡水中學]]的預定地。
+
  [[1882年]]7月,[[加拿大長老會]]宣教士[[馬偕]]在[[滬尾]]設立[[理學堂大書院]],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1901年]]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改為神學校。[[1911年]]年底,馬偕博士的長子[[偕叡廉]]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後,返台籌辦學校。同年,教會將宣教中心移到台北,並將神學校遷往該地,遺留下來的牛津學堂舊址,即成為新學校[[淡水中學]]的預定地。
  
  [[1914年]]3月9日,台灣總督府核發[[淡水中學]]設校許可。同年4月4日,[[淡水中學校]]在牛津學堂內舉行開學典禮,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學務課長、淡水支廳長等政府官員皆來參加。創立之時即為五年制中學,首任校長為[[偕叡廉]]先生。[[1922年]]2月,台灣總督府重新頒行《台灣教育令》,限制私立學校不得再使用「學校」之名稱。10月,將其校名改為「[[私立淡水中學]]」。[[1925午]]6月,遷校至現址,[[牛津學堂]]則改為學生宿舍,至[[1931年]]該宿舍停止。自此,新校舍的「'''八角塔'''」成為學校的精神象徵,主塔正面上方亦有有吳廷芳的篆隸「私立淡水中學」和校訓「信望愛」,且不論從哪一角度看都會看見塔頂其中三面,如同「信、望、愛」三字。同時,馬偕博士遺孀[[張聰明]]女士,將家族擁有的五千餘坪土地捐出作為運動場,即今之橄欖球場。[[1936年]]起,日本政府接管校務。隔年,台灣總督府修改教育法令,認可私立中學之創設,校名又改為「[[私立淡水中學校]]」。同年,有板校長依照讓渡協議之約定,開始興建「[[馬偕博士紀念圖書館]]」。[[1956年]],[[淡江中學]]與[[純德女中]]合併,遂改稱為「[[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
  [[1914年]]3月9日,台灣總督府核發[[淡水中學]]設校許可。同年4月4日,[[淡水中學校]]在牛津學堂內舉行開學典禮,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學務課長、淡水支廳長等政府官員皆來參加。創立之時即為'''五年制中學''',首任校長為[[偕叡廉]]先生。[[1922年]]2月,台灣總督府重新頒行《台灣教育令》,限制私立學校不得再使用「學校」之名稱。10月,將其校名改為「[[私立淡水中學]]」。[[1925午]]6月,遷校至現址,[[牛津學堂]]則改為學生宿舍,至[[1931年]]該宿舍停止。自此新校舍的「'''八角塔'''」(原名「'''信望愛塔'''」,由當年數學老師,宣教士羅虔益(Mr. K. Doawie)先生所設計。)成為學校的精神象徵,主塔正面上方亦有有吳廷芳的篆隸「私立淡水中學」和校訓「信望愛」,且不論從哪一角度看都會看見塔頂其中三面,如同「信、望、愛」三字。同時,馬偕博士遺孀[[張聰明]]女士,將家族擁有的五千餘坪土地捐出作為運動場,即今之橄欖球場。[[1936年]]起,日本政府接管校務。隔年,台灣總督府修改教育法令,認可私立中學之創設,校名又改為「[[私立淡水中學校]]」。同年,有板校長依照讓渡協議之約定,開始興建「[[馬偕博士紀念圖書館]]」。[[1956年]],[[淡江中學]]與[[純德女中]]合併,遂改稱為「[[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淡江中學]]創校至今,其優美的環境及歷史悠久的古蹟屢屢成為觀光客參訪的地點,著名的臺灣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亦在此拍攝,更增添了淡江中學的美名,吸引更多遊客駐足至此。
 
  [[淡江中學]]創校至今,其優美的環境及歷史悠久的古蹟屢屢成為觀光客參訪的地點,著名的臺灣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亦在此拍攝,更增添了淡江中學的美名,吸引更多遊客駐足至此。
  
==相關照片==
+
==校園博物館==
<gallery>
+
===埔頂石(Pu-Ding Rock)===
 +
[[檔案:埔頂石.jpg|thumb|250px|淡江中學內的埔頂石]]
 +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詩篇 118:22
 +
 
 +
  開天闢地以降,台灣寶島逐漸成形,兩百八十萬年前大屯山火山開始爆發,造出淡水附近山嶺,直到三十五萬年前火山最後一次噴發的火山熔岩流、碎屑漫流至淡水河口,終於孕育了今日淡江中學所座落之「砲臺埔」。
 +
 
 +
  砲臺埔是由火山熔岩流所形成的安山岩、火山碎屑和其他所化育的紅棕土壤所構成,安山岩(Andesite)名稱源自南北安地斯(Andes)山脈,試指環繞太平洋周圍的大陸邊緣及島弧上,成特殊帶狀分布的「安山岩線」之火山岩。本岩塊即是淡江中學藝能大樓開挖地基時所得之安山岩,淡江中學百餘年來在埔頂之建設和立校精神,都是奠基在這種質堅色美的萬古磐石之上。
 +
 
 +
===[[淡水婦學堂]]===
 +
  [[淡江中學]]現存最早的校舍,完工於[[1910年]],昔稱[[婦學堂]]或[[真樓]],由[[吳威廉]]牧師設計,現作為校史館展示[[淡江中學]]的歷史與文化。
 +
 
 +
===[[馬偕墓園]]===
 +
  馬偕博士於[[1901年]]6月2日逝世前,即親擇此地為其埋骨之所在,陪伴馬偕安息於此的有44人,是其親人和入室學生。此墓園不僅被政府列入古蹟,也是台灣北部教會的聖地,憑弔追思者絡繹不絕。
 +
 
 +
===[[外僑墓園]]===
 +
  原為英國領事館所設立並管理,作為自清末以來百餘年間在淡水之外國僑民公墓。俗稱「西仔墓」或「番仔墓」。由於是目前'''全台最完整之外洋墓園''',以及為'''淡水國際港時代之證物''',而被列入古蹟保存。目前由旅台加拿大僑民團體和淡江高中共同管理。
 +
 
 +
===體育館===
 +
  建於[[1923年]],造型模仿閩南式農宅貌樣,是台灣建築史上中西合璧建築的代表作。曾作為馬偕博士來台設教五十週年和六十週年慶典的大禮堂,是教會史上的著名古蹟。昔稱「男生體育館」目前仍是學生最愛的運動埸所。
 +
 
 +
===淡江大教堂===
 +
  由名畫家[[陳敬輝]]設計,竣工於[[1965年]],是'''當年遠東地區最大的教堂'''。青草地旁邊的蓮花池,取意自聖經福語「福杯滿溢」,高聳的南洋杉是聖誕樹,節慶一到張燈結彩是校園年度一大盛事。
 +
 
 +
===[[淡水女學校]]===
 +
  又稱「純德大樓」,是'''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前身為馬偕博士創辦之「淡水女學堂」。於[[1916年]]由吳威廉牧師設計督建此一四合院式紅磚洋樓。除了是校舍教室、也當過女生宿舍、幼稚園等。
 +
 
 +
===女生體育館===
 +
  建於[[1915年]]間,早年作為女校體育和室內集會場所。戰後曾孕育出聞名全台的'''純德女子籃球隊'''。後來因男女合校逐漸停用而成為古蹟。[[2001年]]遭火災半毀,重修成今貌,作為純德幼稚園教室和幼保教學大樓,是台灣古蹟再生的典範。
 +
 
 +
===橄欖球場===
 +
  建於[[1921年]],是'''台灣橄欖球運動之發源地''',也是台灣體育史上風雲際會之地。淡江橄欖球隊自[[1923年]]成軍迄今都是台灣知名強隊,橄欖球也成了淡江中學的精神象徵。[[2003年]]3月因紀念台灣橄欖球開球八十週年而建有紀念碑和塑象。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檔案:淡江中學之台灣橄欖球開球紀念碑.JPG|淡江中學之台灣橄欖球開球紀念碑
 
檔案:淡江中學之台灣橄欖球開球紀念碑.JPG|淡江中學之台灣橄欖球開球紀念碑
 +
</gallery>
 +
 +
===馬偕博士紀念圖書館===
 +
  淡江校園僅存的日式建築,是日人治校期間依讓渡約定,為馬偕博士建於[[1939年]]的紀念圖書館和銅像。該銅像神韻活現是目前馬偕遺像中的佳作。圖書館因不敷使用已遷往現代大樓,目前是外語學程館對外開放。
 +
 +
===石版屋===
 +
  淡江中學自古便是原住民教育和福音運動的大本營。為強化此項歷史意義及落實本土文化教育,於[[2001年]]建此排灣族石版屋以展示台灣各族原住民文化、及作為淡江原住民藝能班教室。
 +
 +
===台灣農村文物館===
 +
  為強化鄉土教育、規劃文化教學園區而設立的小型博物館,蒐集台灣農村文物,按春耕 、夏耘 、秋收、冬藏和家俱用品展出古人生活風貌,是目前淡水地區最具規模之農村文物館。
 +
 +
===綜合教學大樓===
 +
  於[[1996年]]動工,[[2000年]]3月校慶時行落成禮,造價兩億四千萬。目前一至三樓為國中部,也有大型閱覽室、展示館和演奏廳。四樓是圖書館,五至七樓是設備新穎的女生宿舍,地下樓有各種體能教育教室和傲視全台的音樂班琴房。頂樓八角塔為景觀樓,淡水風光一覽無餘。
 +
 +
===「埔頂鐘聲」===
 +
   馬偕博士創校初期親自打鐘招喚學生上課成為美談。[[2004年]]3月正逢[[淡江中學]]男子部建校九十週年,建此鐘聲為紀念。上有荷蘭進口之宏鐘,週日中午12:00與下午5:00都會鳴鍾一分鐘,聲達八公里,已成為埔頂特色。
 +
 +
===尋根園===
 +
  德明利姑娘是在[[淡江中學]]服務了40餘年的加拿大宣教士,也是著名音樂家,這棟是[[1971年]]為德明利姑娘所建的白色宿舍,學生暱稱它白宮、白屋,德姑娘告老返鄉後也住過幾任宣教士。[[2002年]]整修偕叡廉紀念公園時大肆整修成今面貌。一樓闢為淡江高中實習商店,取名「尋根園」。
 +
<gallery widths="300px" heights="200px">
 +
檔案:偕叡廉紀念公園.JPG|偕叡廉紀念公園石碑,後方為尋根園。
 
</gallery>
 
</gallery>
  
行 19: 行 72:
 
*地址:251 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
 
*地址:251 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
 
*電話:(02)2620-3850
 
*電話:(02)2620-3850
{{Map|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地圖高度|地圖寬度}}
+
{{Map1|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
  
 +
</onlyinclude>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淡水學用語辭典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http://dns2.tksh.ntpc.edu.tw/historyhouse/index.htm 淡江中學校史館-本館簡介]
 +
*錢麗安,《[[人文藝旅‧淡水行]]》(台北縣;北縣文化局,2010)
  
 
==相關頁面==
 
==相關頁面==
:*[[淡江中學橄欖球隊]]
+
*[[淡江中學橄欖球隊]]
:*[[淡水女學校]]
+
*[[淡水女學校]]
:*[[婦學堂]]
+
*[[婦學堂]]
:*[[八角塔]]
+
*[[八角塔]]
:*[[馬偕家族墓園]]
+
*[[馬偕家族墓園]]
:*[[淡水外僑墓園]]
+
*[[淡水外僑墓園]]
  
 
==相關網站==
 
==相關網站==
:*[http://www.tksh.ntpc.edu.tw/ 淡江中學]
+
*[http://www.tksh.ntpc.edu.tw/ 淡江中學]
:*[http://dns2.tksh.ntpc.edu.tw/WebSite/ 淡江中學附設國小部]
+
*[http://dns2.tksh.ntpc.edu.tw/WebSite/ 淡江中學附設國小部]
 +
*[http://dns2.tksh.ntpc.edu.tw/park/tmshome/catalog.htm 淡江中學通訊]
 +
*[http://dns2.tksh.ntpc.edu.tw/historyhouse/p-6-b-17.htm 朱雀寮、青龍寮、紅樓、校長室]
  
[[Category:學校]][[Category:馬偕之路]][[Category:高中]]
+
[[Category:學校]][[Category:馬偕之路]][[Category:高中職]][[Category:淡水第一]]

於 2016年3月15日 (二) 16:40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校 > 高中職
圖檔描述:淡江中學
拍攝日期:2013-10-19
拍攝地點:淡江中學
所有人:Caramel
攝影者:Caramel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級中學」(簡稱淡江中學),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五虎崗之一的砲台埔,其前身為淡水中學校、淡水高女,創設於1914年,為北台灣最早的私立中學,並附設國小部。校史最早可回溯至1882年馬偕創辦的牛津學堂以及1884年淡水女學堂。是台灣少見經歷清、日、民國三代的百年老校,見證台灣歷史演變與教育制度變遷。有「校園博物館」之稱。

  1882年7月,加拿大長老會宣教士馬偕滬尾設立理學堂大書院,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1901年馬偕博士逝世後,牛津學堂改為神學校。1911年年底,馬偕博士的長子偕叡廉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後,返台籌辦學校。同年,教會將宣教中心移到台北,並將神學校遷往該地,遺留下來的牛津學堂舊址,即成為新學校淡水中學的預定地。

  1914年3月9日,台灣總督府核發淡水中學設校許可。同年4月4日,淡水中學校在牛津學堂內舉行開學典禮,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學務課長、淡水支廳長等政府官員皆來參加。創立之時即為五年制中學,首任校長為偕叡廉先生。1922年2月,台灣總督府重新頒行《台灣教育令》,限制私立學校不得再使用「學校」之名稱。10月,將其校名改為「私立淡水中學」。1925午6月,遷校至現址,牛津學堂則改為學生宿舍,至1931年該宿舍停止。自此新校舍的「八角塔」(原名「信望愛塔」,由當年數學老師,宣教士羅虔益(Mr. K. Doawie)先生所設計。)成為學校的精神象徵,主塔正面上方亦有有吳廷芳的篆隸「私立淡水中學」和校訓「信望愛」,且不論從哪一角度看都會看見塔頂其中三面,如同「信、望、愛」三字。同時,馬偕博士遺孀張聰明女士,將家族擁有的五千餘坪土地捐出作為運動場,即今之橄欖球場。1936年起,日本政府接管校務。隔年,台灣總督府修改教育法令,認可私立中學之創設,校名又改為「私立淡水中學校」。同年,有板校長依照讓渡協議之約定,開始興建「馬偕博士紀念圖書館」。1956年淡江中學純德女中合併,遂改稱為「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淡江中學創校至今,其優美的環境及歷史悠久的古蹟屢屢成為觀光客參訪的地點,著名的臺灣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亦在此拍攝,更增添了淡江中學的美名,吸引更多遊客駐足至此。

校園博物館

埔頂石(Pu-Ding Rock)

淡江中學內的埔頂石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詩篇 118:22

  開天闢地以降,台灣寶島逐漸成形,兩百八十萬年前大屯山火山開始爆發,造出淡水附近山嶺,直到三十五萬年前火山最後一次噴發的火山熔岩流、碎屑漫流至淡水河口,終於孕育了今日淡江中學所座落之「砲臺埔」。

  砲臺埔是由火山熔岩流所形成的安山岩、火山碎屑和其他所化育的紅棕土壤所構成,安山岩(Andesite)名稱源自南北安地斯(Andes)山脈,試指環繞太平洋周圍的大陸邊緣及島弧上,成特殊帶狀分布的「安山岩線」之火山岩。本岩塊即是淡江中學藝能大樓開挖地基時所得之安山岩,淡江中學百餘年來在埔頂之建設和立校精神,都是奠基在這種質堅色美的萬古磐石之上。

淡水婦學堂

  淡江中學現存最早的校舍,完工於1910年,昔稱婦學堂真樓,由吳威廉牧師設計,現作為校史館展示淡江中學的歷史與文化。

馬偕墓園

  馬偕博士於1901年6月2日逝世前,即親擇此地為其埋骨之所在,陪伴馬偕安息於此的有44人,是其親人和入室學生。此墓園不僅被政府列入古蹟,也是台灣北部教會的聖地,憑弔追思者絡繹不絕。

外僑墓園

  原為英國領事館所設立並管理,作為自清末以來百餘年間在淡水之外國僑民公墓。俗稱「西仔墓」或「番仔墓」。由於是目前全台最完整之外洋墓園,以及為淡水國際港時代之證物,而被列入古蹟保存。目前由旅台加拿大僑民團體和淡江高中共同管理。

體育館

  建於1923年,造型模仿閩南式農宅貌樣,是台灣建築史上中西合璧建築的代表作。曾作為馬偕博士來台設教五十週年和六十週年慶典的大禮堂,是教會史上的著名古蹟。昔稱「男生體育館」目前仍是學生最愛的運動埸所。

淡江大教堂

  由名畫家陳敬輝設計,竣工於1965年,是當年遠東地區最大的教堂。青草地旁邊的蓮花池,取意自聖經福語「福杯滿溢」,高聳的南洋杉是聖誕樹,節慶一到張燈結彩是校園年度一大盛事。

淡水女學校

  又稱「純德大樓」,是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前身為馬偕博士創辦之「淡水女學堂」。於1916年由吳威廉牧師設計督建此一四合院式紅磚洋樓。除了是校舍教室、也當過女生宿舍、幼稚園等。

女生體育館

  建於1915年間,早年作為女校體育和室內集會場所。戰後曾孕育出聞名全台的純德女子籃球隊。後來因男女合校逐漸停用而成為古蹟。2001年遭火災半毀,重修成今貌,作為純德幼稚園教室和幼保教學大樓,是台灣古蹟再生的典範。

橄欖球場

  建於1921年,是台灣橄欖球運動之發源地,也是台灣體育史上風雲際會之地。淡江橄欖球隊自1923年成軍迄今都是台灣知名強隊,橄欖球也成了淡江中學的精神象徵。2003年3月因紀念台灣橄欖球開球八十週年而建有紀念碑和塑象。

馬偕博士紀念圖書館

  淡江校園僅存的日式建築,是日人治校期間依讓渡約定,為馬偕博士建於1939年的紀念圖書館和銅像。該銅像神韻活現是目前馬偕遺像中的佳作。圖書館因不敷使用已遷往現代大樓,目前是外語學程館對外開放。

石版屋

  淡江中學自古便是原住民教育和福音運動的大本營。為強化此項歷史意義及落實本土文化教育,於2001年建此排灣族石版屋以展示台灣各族原住民文化、及作為淡江原住民藝能班教室。

台灣農村文物館

  為強化鄉土教育、規劃文化教學園區而設立的小型博物館,蒐集台灣農村文物,按春耕 、夏耘 、秋收、冬藏和家俱用品展出古人生活風貌,是目前淡水地區最具規模之農村文物館。

綜合教學大樓

  於1996年動工,2000年3月校慶時行落成禮,造價兩億四千萬。目前一至三樓為國中部,也有大型閱覽室、展示館和演奏廳。四樓是圖書館,五至七樓是設備新穎的女生宿舍,地下樓有各種體能教育教室和傲視全台的音樂班琴房。頂樓八角塔為景觀樓,淡水風光一覽無餘。

「埔頂鐘聲」

   馬偕博士創校初期親自打鐘招喚學生上課成為美談。2004年3月正逢淡江中學男子部建校九十週年,建此鐘聲為紀念。上有荷蘭進口之宏鐘,週日中午12:00與下午5:00都會鳴鍾一分鐘,聲達八公里,已成為埔頂特色。

尋根園

  德明利姑娘是在淡江中學服務了40餘年的加拿大宣教士,也是著名音樂家,這棟是1971年為德明利姑娘所建的白色宿舍,學生暱稱它白宮、白屋,德姑娘告老返鄉後也住過幾任宣教士。2002年整修偕叡廉紀念公園時大肆整修成今面貌。一樓闢為淡江高中實習商店,取名「尋根園」。

交通資訊

  • 地址:251 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
  • 電話:(02)2620-3850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

相關頁面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