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導覽條1|景點}} ==簡介==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於八里淡水河海交界處的水岸地區,因為上游河水所夾帶的大量泥沙,日積月累的在...)
 
行 4: 行 4: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於八里淡水河海交界處的水岸地區,因為上游河水所夾帶的大量泥沙,日積月累的在這裡逐漸堆積,所以形成了向河道中央突出的沙嘴地形,使得河道在此處有了一個小彎曲,這樣的地形彎曲變化,以前稱為「挖仔」(台語音),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後來演變為今日所稱的「挖子尾」。又為典型的河口生態系,因為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所以形成一片沼澤地。由於附近排放廢水讓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導致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所以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農委會於[[1994年|民國83年]]1月,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於八里淡水河海交界處的水岸地區,因為上游河水所夾帶的大量泥沙,日積月累的在這裡逐漸堆積,所以形成了向河道中央突出的沙嘴地形,使得河道在此處有了一個小彎曲,這樣的地形彎曲變化,以前稱為「挖仔」(台語音),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後來演變為今日所稱的「挖子尾」。又為典型的河口生態系,因為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所以形成一片沼澤地。由於附近排放廢水讓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導致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所以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農委會於[[1994年|民國83年]]1月,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為當地早期平埔族的墾殖區域,閩南人移入後逐漸集結成挖子尾聚落,昔有以撈取文蛤、捕捉吻仔魚、鰻苗等為生,今日保留區內仍保有部分傳統漁撈作業,裸灘地上可見停泊船隻。因為[[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連結週邊景點,所以也使民眾開始參觀遊玩,成為當地景點之一。
+
  為當地早期平埔族的墾殖區域,閩南人移入後逐漸集結成挖子尾聚落,昔有以撈取文蛤、捕捉吻仔魚、鰻苗等為生,今日保留區內仍保有部分傳統漁撈作業,裸灘地上可見停泊船隻。因為[[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連結週邊景點,所以也使民眾開始參觀遊玩,成為當地景點之一。
  
 
==交通資訊==
 
==交通資訊==

於 2015年1月6日 (二) 14:52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於八里淡水河海交界處的水岸地區,因為上游河水所夾帶的大量泥沙,日積月累的在這裡逐漸堆積,所以形成了向河道中央突出的沙嘴地形,使得河道在此處有了一個小彎曲,這樣的地形彎曲變化,以前稱為「挖仔」(台語音),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後來演變為今日所稱的「挖子尾」。又為典型的河口生態系,因為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所以形成一片沼澤地。由於附近排放廢水讓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導致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所以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農委會於民國83年1月,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為當地早期平埔族的墾殖區域,閩南人移入後逐漸集結成挖子尾聚落,昔有以撈取文蛤、捕捉吻仔魚、鰻苗等為生,今日保留區內仍保有部分傳統漁撈作業,裸灘地上可見停泊船隻。因為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連結週邊景點,所以也使民眾開始參觀遊玩,成為當地景點之一。

交通資訊

  • 自行開車
  1. 從桃園方向,走往八里市區的道路,如八里外環道;若由台北方向,由五股或由關渡大橋往八里,過八里渡船頭。
  • 捷運:
  1. 關渡站→紅13公車→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2. 淡水站→渡船→紅13公車→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 公車:
  1. 有兩種車次「板橋往八里線」及「塔城街往八里線」,在挖子尾站下車。
  2. 搭乘632, 704, 927, 928, 1278, 紅22,在大崁國小站下車。

地圖資訊

讀取地圖中...


相關頁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