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隆"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4 次修訂)
行 1: 行 1:
 
{{導覽條1|人物}}
 
{{導覽條1|人物}}
{{Youtube|Sm1jAK_oHvQ|400|right|《大淡水地區人物誌》1 2013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檔案:張建隆1.jpg|thumb|300px|right|{{檔案:張建隆1.jpg}}]]
 +
==簡介==
 +
  [[張建隆]]([[1950年]]-),是道地的淡水人,於[[淡江文理學院]]歷史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畢業。曾經擔任中學教師,之後在[[淡水]]經營寒山書房,創立「[[滬尾文教促進會]]」,[[1993年]]受鎮公所委託創辦[[淡水]]第一份鎮刊《[[金色淡水]]》,後期為了使地方史的研究更加落實而成立個人工作室「[[淡水史田野工作室]]」,訪問耆老、調查史蹟、收集資料,開始撰寫[[淡水]]地區的相關歷史。著有《[[尋找老淡水]]》、《看見老台灣》、《看見老台灣:續篇》等書。
  
==專訪==
+
  [[1997年]]為阻止「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興建計畫」破壞[[淡水河]]沿線的景觀生態與文化資產,張建隆於民間文史團體所組成的[[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擔任發言人。[[2000年]]12月31日在民間舉辦的「淡水文化會議」中,倡議[[淡水]]地區應有一所屬於在地的社區大學,結合學界教育界文化界等資源來推動文化教育,開會共識後由[[淡水文化基金會]]籌備,於[[2001年]]8月經臺北縣政府教育局通過掛牌成立[[淡水社區大學]]。營運一年即發生基金會與當時聘任的社大經營者理念不合,以及發生社大補助專款專用等帳務獨立紛爭,使主任及工作人員全體總辭,張建隆臨危受邀以調整經營方向,自[[2002年]]8月接任臺北縣淡水社區大學主任,開設淡水學及各類學術課程,開設淡水優質導覽課程以培育人化人才,經營中期穩定並成為原臺北縣、今新北市優等的社區大學,至[[2012年]]卸任。
  「真正的老淡水是人與河之間的關係。」張建隆老師說著,走在淡水的老街還有重建街,我們才發現走在淡水的每一步原來都是有故事的。
 
  
  已經在淡水生活超過60年,求學時期都在淡水,一直到了大學考上高雄醫學院的牙醫學系,但他卻毅然決然地放棄這個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科系,決定回到故鄉淡水,就讀淡江大學歷史系。也許是清楚自己想要走的路以及未來的目標吧!張建隆這些年來下的每一個決定在外人的眼裡都難以理解,但其實再回過頭來看,每一步都看得出他對淡水的感情和熱愛。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
  
===起點===
+
==資料來源==
  這份堅持讓他陸續在1984年和1990年分別創立了滬尾文教促進會及淡水史田野工作室,滬尾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是由於在美麗島事件後,民主運動一時受挫,所以張建隆等人將他們的熱情轉向投入文史工作,藉由關懷在地文化,試圖喚起民眾的鄉土意識和愛鄉護土的決心;而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則是張建隆有感於淡水的地方史長期以來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且出現歷史斷層危機,決心守護這塊養育他生長的土地,讓更多人了解它歷史淵源。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新北市:[[淡江大學]],2013年6月)。
 
+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編輯導言、自序)
  對淡水文史以及環境的關心不曾減少,於1993年3月發行的鎮刊「金色淡水」,是淡水第一份文史刊物,由張建隆擔任第一任總編輯,淡水的人、事、物還有文化的議題都有詳細的介紹,大家對淡水的印象,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但是淡水小鎮的發展是充滿抗爭的,面對都市化加上台北市的發展,不少學者挺身而出和公部門爭鬥,淡水歷史發展的背後,充滿著經濟快速發展下,到底是經濟還是文化重要?金色淡水這份刊物可以看見他對淡水最真誠的關懷。
 
 
 
  由於這份刊物的發行,讓淡水人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也加深了對於這片土地的歸屬感。豐富的田野調查成為淡水居民的資料庫,面對政府的都市改革,鼓勵居民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家鄉,有啟迪民智的重要性。
 
 
 
===搶救淡水河===
 
  1997年底,《聯合報》刊載,行政院於日前通過「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建設計畫」,將於1998年7月動工,預計2000年完成。此消息一出,震驚了許多關心淡水的人,不論是關心政治的群眾,或是文史工作者,都擔心這個計劃將會破壞淡水原本最有魅力的景色。也因此,這些人集結自己的力量,再加上到處尋找資源,決定不管結果如何,要和政府說出心裡的聲音,絕不會讓這樣荒唐的計畫進入淡水。
 
 
 
  計畫緣起是因為淡水民意代表組成「淡水環河快速道路促進會」向省府請願,要求興建環河快速道路。這個組團請願事件,發生於1995年元月9日,陣容相當龐大,包括淡水地區的兩位縣議員李文德和呂子昌,以及由鎮代會主席蔡錦賢所率領的全體鎮民代表和各里里長等,共有六十多人。此案是為解決淡水聯外交通問題,但許多關心淡水交通議題的人認為,最直接有效的應該是台二線竹圍路段的拓寬改善計畫,但當局的決策卻是捨近求遠,採行爭議較大、無直接幫助,而且是「後來居上」的沿河快速道路,其動機實在啟人疑竇。
 
 
 
  「交通建設可以帶來地方繁榮」也許是地方政商共同的迷思,但交通建設不應該是殺雞取卵式的唯利是圖。尤其在發現所謂的「沿河快速道路」行經淡水,將以路堤把淡水河完全阻絕起來時,簡直無法接受。於是淡水在地文化工作者、文史團體和長期關注淡水的朋友,很快地發起組成聯盟,投入搶救行動。1997年年底,淡水文化基金會邀請各界參加一場名為「淡水河邊快速道路政策檢討」的座談會。當晚邀請除了邀請文史工作者之外,甚至還邀請推動此道路計畫的議員,希望藉由討論交流,能使大家獲得共識,但當晚並沒有什麼火花,最重要的決議就是發起組成「全民搶救淡水河岸行動聯盟」,並簽署共同聯署書。
 
 
 
  這個聯署書,在當天僅有少部分的人簽屬,而這群人便開始展開這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奮鬥。到了1998年,聯盟名稱確定為「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一直延用至最後。而在這個公民行動中,最主要的幾個角色是,淡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許慧明擔任聯盟召集人,發言人由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張建隆擔任,專業協助由淡水社區工作室黃瑞茂擔綱,財務管理由滬尾文史工作室宋宏一擔任,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許多文史工作者,但許、張、黃儼然成為聯盟的鐵三角,並且一直並肩作戰到最後一刻。
 
 
 
  張建隆擔任的發言人尤其重要,因為對於淡水文化及淡水歷史的了解,讓他除了情感之外,還有知識當作基礎,更能夠在許多大型會議中,向政府發聲、與官員爭論,而他的性格樸實剛烈,對於自己認定的事情,完全不害怕,勇往直前地希望能夠突破難關,張建隆也發揮自己過去曾在許多單位時所學及人脈,串聯起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且邀請著名的文化人林懷民、環保團體及許多非營利組織一起加入這個公民行動的行列,後來甚至還有大學生一起投入這個行動,可見這項行動聯盟已經產生了它的影響力。
 
 
 
  與張建隆老師相處過後,其實不難發現他的熱情與創意,他對於事情的投入以及專注,真的是非常難得。因此,當我們團隊在蒐集過去的資料時,也能夠看見許多報章雜誌中,當初「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在阻擋快速道路進到淡水的許多巧思,這些都是張建隆老師花費心思設計出來的,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份海報文宣上,原本淡水河岸美麗的風景,變成了路堤共構的高牆,那可怕的畫面真的是現在生長在淡水無法想像的一件事情。然而,當我們與張建隆老師談論這件事情時,他並沒有著重於自身的投入,反而將一切歸功於「運氣」,他說:「當初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就只知道悶著頭做就對了」,回想起來,張建隆只認為還好自己做了一件對得起後人的事情,那種謙虛的心,讓我們格外感動。
 
 
 
===淡水社區大學===
 
  將「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建設計畫」擋下後的這群人,除了認為是幸運之外,他們也開始思考,應該如何讓這個申報為古蹟的殼牌倉庫進行有效利用,因此在2001年,這群淡水文史工作者決定要活化這樣的場所,成立「淡水社區大學」,用在地的方式耕耘在地教育,讓淡水文化城的風味繼續維持下去,甚至希望藉此使它揮發出更大的能量。
 
 
 
  起初,只是希望能夠進行一種對於淡水地區公益的行為,希望透過這樣的教育方式,讓更多淡水民眾能夠藉此獲得一些價值。第一屆的淡水社區大學校長是由淡江大學甫退休的校長林雲山擔任,而在古蹟裡辦學,除了感受十分特別之外,第一年的成績也獲得好評,然而,卻因為淡水社區大學與淡水文化基金會因為一些認知上的分歧,在2002年中時,發生了總辭事件,淡水社區大學瞬間搖搖欲墜,這個危機可能使得原本辛苦被催生出來的淡水社區大學面臨關閉的可能,就在這時候,張建隆決定接下淡水社區大學校長一職,這對他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他曾說過:「我沒有過行政工作的經驗,所以我真的很掙扎,也認為一定還有更好的人選」。最後,張建隆還是決定接下這個任務,帶領淡水社區大學重新開始,因為這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項「任務」,這是他對於淡水這片故鄉土地的承諾,他希望自己能夠藉此回饋給故鄉。
 
 
 
  張建隆接下淡水社區大學校長後,這一接就是10年,在他任內的這十年,他除了安排許多有趣的課程,還邀請了各界有名的學者來開設講座,甚至連他自己都場場出席,「能夠聽到這些學者的課,真的很難得,也因為這樣我更要邀請他們來為淡水居民開課」,張建隆說。淡水社區大學也開始進入了發展期,不斷地創新課程,有紀錄片、紀實攝影、無毒農耕、國民美術、在地文史等課程,這也吸引到許多居民加入學員行列,甚至突破千人。除了開創了與在地相關性十足的課程,張建隆還特別注意到「公民意識」的重要性,因此還安排了公民論壇,培訓了淡水居民公共意識,並且進行討論或辯論等等活動,倡導議題的重要性,這等於是將教育、生活、社會串聯在一起了!
 
 
 
  在張建隆擔任淡水社區大學過程中,也獲得「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肯定,這些獎項的鼓勵,這更能說明張建隆在社區大學這部分所花費的心血。但是,提起另外一面,張建隆也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說:「其實我很慚愧,對於帶領社區大學的同仁們,有時候都覺得自己太逼迫他們了」。社大校長的這個職位,其實張建隆也是第一次接觸,他認為這對他來說的確是份挑戰,他也因此開啟了「團隊與管理」的視野,在這樣實務的過程上,也是他學習的過程,他不斷地加強自己在管理上的能力與彈性,希望自己在團隊中不能僅有以往的衝勁,還要有許多軟性的管理方式,才能讓社區大學的工作夥伴一起成長、前進。這十年來,從社大的發展來看,張建隆的確將淡水社區大學成功的扶植起來了,甚至還超過他所預期的,而相信張建隆是用自己對於故鄉的關懷來灌溉這件事,另一方面,他絕對也在這十年中跟著社大一起茁壯了。
 
 
 
===現今的淡水===
 
  近年來淡水的觀光發展驚人的成長,觀光客的湧入,經過政府不斷推廣下,讓淡水發展成了現在的樣貌,但是要了解真正的老淡水,那些觀光名勝恐怕還只是一小部分。走在老街的巷弄中,我們到了滬尾街,張建隆老師摸著紅磚對我們說著清朝時的淡水,那是在老街內一條人煙稀少的小徑,老房子留了下來,但是並沒有好好的保存,淡水的文史古蹟之豐富令人驚嘆,但不是每一件都讓大家看到,有些甚至還成為經濟發展下的犧牲品。
 
 
 
  依傍在淡水河旁的老街,每到周末假日必定湧進觀光人潮,近幾年可以發現,淡水老街的路拓寬了,甚至有了公園,這麼多的土地都來自淡水河的填河造陸計畫,進行這項計畫的公部門雖出自美意抑或是想要使淡水成為更加繁榮的觀光勝地,卻沒有顧慮到環境,當天災發生時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張建隆老師擔憂地指出。既然這些路都已經成形了,他上書提醒政府做完這項建設應該做好維護工作,可以看到他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淡水的一草一木。
 
 
 
  「自然就是最好」張建隆強調,在淡水捷運站後方的新碼頭,才剛完工沒多久。沒有經過精心的設計,也沒有詢問當地的漁民習慣,就這樣完工了。沒有什麼比自然更好的,這些建設就算決定要動工了,也應該經過完整的設計以及對環境的考量,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下取得最好的平衡。
 
 
 
  有老街就一定有廟,在淡水老街內的聖江廟是座私人廟宇,經過日治時期差一點面臨拆毀的命運,淡水居民同心協力,將這座廟宇保存了下來,這是淡水居民的信仰中心,在傳統農耕漁牧的時代,居民在這裡虔誠的祈求上蒼。聖江廟前有一座石碑,說明關於北港糖以及聖江廟的歷史,上頭有著張建隆老師的名字,一直以來致力於淡水環境與文史古蹟保存的老師,沒有因為隨著時代的轉移,減少他對淡水的關心,看著淡水的變化,他仍然堅持著對淡水保護。
 
 
 
  另一座也是淡水的老廟福佑宮,於乾隆四十七年至今擁有豐富歷史,現在的外貌可以看得出來經過重新整修,外頭貼上的是現在的紅磁磚,有些地方裹上了水泥,張建隆老師為此向上級機關檢舉,這些老舊的古蹟,怎麼能硬生生地塗上了不屬於當代的東西呢?這樣的保存保存文物也許會變成一種傷害。
 
 
 
  淡水還有許多需要被保護的文物以及古蹟,張建隆老師用他的力量,讓這些事情被世人看見,不論是淡水刊物的發行或是聯合所有學者的力量進行抗爭。也許淡水已經不是從前那個老淡水了,但是在許多人的努力下,至少還有些古早時期的樣子,至少來淡水的人能夠覺得這是有別於其他城市,能夠體會到鄉土的情懷還有過去歲月的時光。
 
 
 
  淡水老街最珍貴的就是巷道,他一邊走一邊說著,帶著我們穿越老街裡一條又一條老巷口,要我們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淡水河,撒上金色的夕陽,不可言喻的美,只要靜靜坐在河畔,就能撫慰心靈,沒有什麼比自然更好的,對環境友善就應該付出真誠的關心,這是我看到老師持續在做的事情,就算已經退休,仍然持續著淡水文史的研究及保存,沒有停下過他的腳步。
 
 
 
===他心中的,淡水===
 
  張建隆,仍舊關心著這片土地,他在乎土地與居民的關係,他相信土地是人民不可剝奪的一塊,他也始終認為人不能夠侵擾這片土地。也就因為這種種的一切,他在乎淡水的一切,到底是他將淡水視為自己一部份,還是將自己視為淡水一部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真心愛這片故土。
 
 
 
  一路以來,他去研究淡水的文化、歷史,他主張保存淡水的古蹟,他提倡要維護淡水的環境,尤其是在「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建設計畫」上的拼鬥,以及他關心的「重建街拆遷問題」等,這都能看見他將真摯的情感化作力量,保護他心中的淡水。在重建街議題上,甚至比快速道路計畫投入時間還要久,張建隆老師曾帶我們團隊到重建街,敘述著這條淡水第一條的街道,滿是濃情古味的老街,卻已經被外力侵入,沒辦法回到過去那個充滿價值的畫面,我們從張建隆老師的言談中聽得出不滿,但是更刻骨銘心的是他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心疼。
 
  
  若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種使命,張建隆對於淡水,像是一生中的使命,他注定與這片美麗土地發生那麼多美麗的故事。
+
==相關頁面==
 
+
:*[[劉秀美]]
==資料來源==
+
:*[[滬尾文教促進會]]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新北市:淡江大學,2013年6月)。
+
:*[[金色淡水]]
 +
:*[[淡水史田野工作室]]
 +
:*[[尋找老淡水]]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http://www.tamsui.org.tw/tcu/1001/20110723/read3.htm 淡水社大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張建隆]
 
:*[http://www.tamsui.org.tw/tcu/1001/20110723/read3.htm 淡水社大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張建隆]
 
:*[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74/74_02.htm 淡水史*研究初探/張 建 隆(Chien-lung Chang)]
 
:*[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74/74_02.htm 淡水史*研究初探/張 建 隆(Chien-lung Chang)]
 +
:*[http://www.peopo.org/news/58534 重建街保存運動 淡水社大校長 張建隆](影片)
  
[[Category:人物]]
+
[[Category:人物]][[Category:教育界人士]][[Category:1950年出生]]
 +
{{淡水20世紀人物導覽盒}}

於 2022年5月30日 (一) 01:39 的最新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圖檔描述:張建隆。淡江大學大傳系同學採訪照片,為該專題之封面照片。
所有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編輯]

  張建隆1950年-),是道地的淡水人,於淡江文理學院歷史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畢業。曾經擔任中學教師,之後在淡水經營寒山書房,創立「滬尾文教促進會」,1993年受鎮公所委託創辦淡水第一份鎮刊《金色淡水》,後期為了使地方史的研究更加落實而成立個人工作室「淡水史田野工作室」,訪問耆老、調查史蹟、收集資料,開始撰寫淡水地區的相關歷史。著有《尋找老淡水》、《看見老台灣》、《看見老台灣:續篇》等書。

  1997年為阻止「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興建計畫」破壞淡水河沿線的景觀生態與文化資產,張建隆於民間文史團體所組成的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擔任發言人。2000年12月31日在民間舉辦的「淡水文化會議」中,倡議淡水地區應有一所屬於在地的社區大學,結合學界教育界文化界等資源來推動文化教育,開會共識後由淡水文化基金會籌備,於2001年8月經臺北縣政府教育局通過掛牌成立淡水社區大學。營運一年即發生基金會與當時聘任的社大經營者理念不合,以及發生社大補助專款專用等帳務獨立紛爭,使主任及工作人員全體總辭,張建隆臨危受邀以調整經營方向,自2002年8月接任臺北縣淡水社區大學主任,開設淡水學及各類學術課程,開設淡水優質導覽課程以培育人化人才,經營中期穩定並成為原臺北縣、今新北市優等的社區大學,至2012年卸任。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編輯]

紀錄片《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編輯]

  • 影片描述:《大淡水地區人物誌》1 2013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編輯]

  • 編撰:闕郁明、劉昱余、張仲宇、葉玟均、蘇意凌、蔡易軒

  「真正的老淡水是人與河之間的關係。」張建隆老師說著,走在淡水的老街還有重建街,我們才發現走在淡水的每一步原來都是有故事的。

  已經在淡水生活超過60年,求學時期都在淡水,一直到了大學考上高雄醫學院的牙醫學系,但他卻毅然決然地放棄這個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科系,決定回到故鄉淡水,就讀淡江大學歷史系。也許是清楚自己想要走的路以及未來的目標吧!張建隆這些年來下的每一個決定在外人的眼裡都難以理解,但其實再回過頭來看,每一步都看得出他對淡水的感情和熱愛。

起點

  這份堅持讓他陸續在1984年1990年分別創立了滬尾文教促進會淡水史田野工作室,滬尾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是由於在美麗島事件後,民主運動一時受挫,所以張建隆等人將他們的熱情轉向投入文史工作,藉由關懷在地文化,試圖喚起民眾的鄉土意識和愛鄉護土的決心;而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則是張建隆有感於淡水的地方史長期以來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且出現歷史斷層危機,決心守護這塊養育他生長的土地,讓更多人了解它歷史淵源。

  對淡水文史以及環境的關心不曾減少,於1993年3月發行的鎮刊「金色淡水」,是淡水第一份文史刊物,由張建隆擔任第一任總編輯,淡水的人、事、物還有文化的議題都有詳細的介紹,大家對淡水的印象,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但是淡水小鎮的發展是充滿抗爭的,面對都市化加上台北市的發展,不少學者挺身而出和公部門爭鬥,淡水歷史發展的背後,充滿著經濟快速發展下,到底是經濟還是文化重要?金色淡水這份刊物可以看見他對淡水最真誠的關懷。

  由於這份刊物的發行,讓淡水人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也加深了對於這片土地的歸屬感。豐富的田野調查成為淡水居民的資料庫,面對政府的都市改革,鼓勵居民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家鄉,有啟迪民智的重要性。

搶救淡水河

  1997年底,《聯合報》刊載,行政院於日前通過「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建設計畫」,將於1998年7月動工,預計2000年完成。此消息一出,震驚了許多關心淡水的人,不論是關心政治的群眾,或是文史工作者,都擔心這個計劃將會破壞淡水原本最有魅力的景色。也因此,這些人集結自己的力量,再加上到處尋找資源,決定不管結果如何,要和政府說出心裡的聲音,絕不會讓這樣荒唐的計畫進入淡水。

  計畫緣起是因為淡水民意代表組成「淡水環河快速道路促進會」向省府請願,要求興建環河快速道路。這個組團請願事件,發生於1995年元月9日,陣容相當龐大,包括淡水地區的兩位縣議員李文德和呂子昌,以及由鎮代會主席蔡錦賢所率領的全體鎮民代表和各里里長等,共有六十多人。此案是為解決淡水聯外交通問題,但許多關心淡水交通議題的人認為,最直接有效的應該是台二線竹圍路段的拓寬改善計畫,但當局的決策卻是捨近求遠,採行爭議較大、無直接幫助,而且是「後來居上」的沿河快速道路,其動機實在啟人疑竇。

  「交通建設可以帶來地方繁榮」也許是地方政商共同的迷思,但交通建設不應該是殺雞取卵式的唯利是圖。尤其在發現所謂的「沿河快速道路」行經淡水,將以路堤把淡水河完全阻絕起來時,簡直無法接受。於是淡水在地文化工作者、文史團體和長期關注淡水的朋友,很快地發起組成聯盟,投入搶救行動。1997年年底,淡水文化基金會邀請各界參加一場名為「淡水河邊快速道路政策檢討」的座談會。當晚邀請除了邀請文史工作者之外,甚至還邀請推動此道路計畫的議員,希望藉由討論交流,能使大家獲得共識,但當晚並沒有什麼火花,最重要的決議就是發起組成「全民搶救淡水河岸行動聯盟」,並簽署共同聯署書。

  這個聯署書,在當天僅有少部分的人簽屬,而這群人便開始展開這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奮鬥。到了1998年,聯盟名稱確定為「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一直延用至最後。而在這個公民行動中,最主要的幾個角色是,淡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許慧明擔任聯盟召集人,發言人由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張建隆擔任,專業協助由淡水社區工作室黃瑞茂擔綱,財務管理由滬尾文史工作室宋宏一擔任,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許多文史工作者,但許、張、黃儼然成為聯盟的鐵三角,並且一直並肩作戰到最後一刻。

  張建隆擔任的發言人尤其重要,因為對於淡水文化及淡水歷史的了解,讓他除了情感之外,還有知識當作基礎,更能夠在許多大型會議中,向政府發聲、與官員爭論,而他的性格樸實剛烈,對於自己認定的事情,完全不害怕,勇往直前地希望能夠突破難關,張建隆也發揮自己過去曾在許多單位時所學及人脈,串聯起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且邀請著名的文化人林懷民、環保團體及許多非營利組織一起加入這個公民行動的行列,後來甚至還有大學生一起投入這個行動,可見這項行動聯盟已經產生了它的影響力。

  與張建隆老師相處過後,其實不難發現他的熱情與創意,他對於事情的投入以及專注,真的是非常難得。因此,當我們團隊在蒐集過去的資料時,也能夠看見許多報章雜誌中,當初「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在阻擋快速道路進到淡水的許多巧思,這些都是張建隆老師花費心思設計出來的,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份海報文宣上,原本淡水河岸美麗的風景,變成了路堤共構的高牆,那可怕的畫面真的是現在生長在淡水無法想像的一件事情。然而,當我們與張建隆老師談論這件事情時,他並沒有著重於自身的投入,反而將一切歸功於「運氣」,他說:「當初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就只知道悶著頭做就對了」,回想起來,張建隆只認為還好自己做了一件對得起後人的事情,那種謙虛的心,讓我們格外感動。

淡水社區大學

  將「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建設計畫」擋下後的這群人,除了認為是幸運之外,他們也開始思考,應該如何讓這個申報為古蹟的殼牌倉庫進行有效利用,因此在2001年,這群淡水文史工作者決定要活化這樣的場所,成立「淡水社區大學」,用在地的方式耕耘在地教育,讓淡水文化城的風味繼續維持下去,甚至希望藉此使它揮發出更大的能量。

  起初,只是希望能夠進行一種對於淡水地區公益的行為,希望透過這樣的教育方式,讓更多淡水民眾能夠藉此獲得一些價值。第一屆的淡水社區大學校長是由淡江大學甫退休的校長林雲山擔任,而在古蹟裡辦學,除了感受十分特別之外,第一年的成績也獲得好評,然而,卻因為淡水社區大學淡水文化基金會因為一些認知上的分歧,在2002年中時,發生了總辭事件,淡水社區大學瞬間搖搖欲墜,這個危機可能使得原本辛苦被催生出來的淡水社區大學面臨關閉的可能,就在這時候,張建隆決定接下淡水社區大學校長一職,這對他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他曾說過:「我沒有過行政工作的經驗,所以我真的很掙扎,也認為一定還有更好的人選」。最後,張建隆還是決定接下這個任務,帶領淡水社區大學重新開始,因為這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項「任務」,這是他對於淡水這片故鄉土地的承諾,他希望自己能夠藉此回饋給故鄉。

  張建隆接下淡水社區大學校長後,這一接就是10年,在他任內的這十年,他除了安排許多有趣的課程,還邀請了各界有名的學者來開設講座,甚至連他自己都場場出席,「能夠聽到這些學者的課,真的很難得,也因為這樣我更要邀請他們來為淡水居民開課」,張建隆說。淡水社區大學也開始進入了發展期,不斷地創新課程,有紀錄片、紀實攝影、無毒農耕、國民美術、在地文史等課程,這也吸引到許多居民加入學員行列,甚至突破千人。除了開創了與在地相關性十足的課程,張建隆還特別注意到「公民意識」的重要性,因此還安排了公民論壇,培訓了淡水居民公共意識,並且進行討論或辯論等等活動,倡導議題的重要性,這等於是將教育、生活、社會串聯在一起了!

  在張建隆擔任淡水社區大學過程中,也獲得「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肯定,這些獎項的鼓勵,這更能說明張建隆在社區大學這部分所花費的心血。但是,提起另外一面,張建隆也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說:「其實我很慚愧,對於帶領社區大學的同仁們,有時候都覺得自己太逼迫他們了」。社大校長的這個職位,其實張建隆也是第一次接觸,他認為這對他來說的確是份挑戰,他也因此開啟了「團隊與管理」的視野,在這樣實務的過程上,也是他學習的過程,他不斷地加強自己在管理上的能力與彈性,希望自己在團隊中不能僅有以往的衝勁,還要有許多軟性的管理方式,才能讓社區大學的工作夥伴一起成長、前進。這十年來,從社大的發展來看,張建隆的確將淡水社區大學成功的扶植起來了,甚至還超過他所預期的,而相信張建隆是用自己對於故鄉的關懷來灌溉這件事,另一方面,他絕對也在這十年中跟著社大一起茁壯了。

現今的淡水

  近年來淡水的觀光發展驚人的成長,觀光客的湧入,經過政府不斷推廣下,讓淡水發展成了現在的樣貌,但是要了解真正的老淡水,那些觀光名勝恐怕還只是一小部分。走在老街的巷弄中,我們到了滬尾街,張建隆老師摸著紅磚對我們說著清朝時的淡水,那是在老街內一條人煙稀少的小徑,老房子留了下來,但是並沒有好好的保存,淡水的文史古蹟之豐富令人驚嘆,但不是每一件都讓大家看到,有些甚至還成為經濟發展下的犧牲品。

  依傍在淡水河旁的老街,每到周末假日必定湧進觀光人潮,近幾年可以發現,淡水老街的路拓寬了,甚至有了公園,這麼多的土地都來自淡水河的填河造陸計畫,進行這項計畫的公部門雖出自美意抑或是想要使淡水成為更加繁榮的觀光勝地,卻沒有顧慮到環境,當天災發生時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張建隆老師擔憂地指出。既然這些路都已經成形了,他上書提醒政府做完這項建設應該做好維護工作,可以看到他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淡水的一草一木。

  「自然就是最好」張建隆強調,在淡水捷運站後方的新碼頭,才剛完工沒多久。沒有經過精心的設計,也沒有詢問當地的漁民習慣,就這樣完工了。沒有什麼比自然更好的,這些建設就算決定要動工了,也應該經過完整的設計以及對環境的考量,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下取得最好的平衡。

  有老街就一定有廟,在淡水老街內的聖江廟是座私人廟宇,經過日治時期差一點面臨拆毀的命運,淡水居民同心協力,將這座廟宇保存了下來,這是淡水居民的信仰中心,在傳統農耕漁牧的時代,居民在這裡虔誠的祈求上蒼。聖江廟前有一座石碑,說明關於北港糖以及聖江廟的歷史,上頭有著張建隆老師的名字,一直以來致力於淡水環境與文史古蹟保存的老師,沒有因為隨著時代的轉移,減少他對淡水的關心,看著淡水的變化,他仍然堅持著對淡水保護。

  另一座也是淡水的老廟福佑宮,於乾隆四十七年至今擁有豐富歷史,現在的外貌可以看得出來經過重新整修,外頭貼上的是現在的紅磁磚,有些地方裹上了水泥,張建隆老師為此向上級機關檢舉,這些老舊的古蹟,怎麼能硬生生地塗上了不屬於當代的東西呢?這樣的保存保存文物也許會變成一種傷害。

  淡水還有許多需要被保護的文物以及古蹟,張建隆老師用他的力量,讓這些事情被世人看見,不論是淡水刊物的發行或是聯合所有學者的力量進行抗爭。也許淡水已經不是從前那個老淡水了,但是在許多人的努力下,至少還有些古早時期的樣子,至少來淡水的人能夠覺得這是有別於其他城市,能夠體會到鄉土的情懷還有過去歲月的時光。

  淡水老街最珍貴的就是巷道,他一邊走一邊說著,帶著我們穿越老街裡一條又一條老巷口,要我們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淡水河,撒上金色的夕陽,不可言喻的美,只要靜靜坐在河畔,就能撫慰心靈,沒有什麼比自然更好的,對環境友善就應該付出真誠的關心,這是我看到老師持續在做的事情,就算已經退休,仍然持續著淡水文史的研究及保存,沒有停下過他的腳步。

他心中的,淡水

  張建隆,仍舊關心著這片土地,他在乎土地與居民的關係,他相信土地是人民不可剝奪的一塊,他也始終認為人不能夠侵擾這片土地。也就因為這種種的一切,他在乎淡水的一切,到底是他將淡水視為自己一部份,還是將自己視為淡水一部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真心愛這片故土。

  一路以來,他去研究淡水的文化、歷史,他主張保存淡水的古蹟,他提倡要維護淡水的環境,尤其是在「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建設計畫」上的拼鬥,以及他關心的「重建街拆遷問題」等,這都能看見他將真摯的情感化作力量,保護他心中的淡水。在重建街議題上,甚至比快速道路計畫投入時間還要久,張建隆老師曾帶我們團隊到重建街,敘述著這條淡水第一條的街道,滿是濃情古味的老街,卻已經被外力侵入,沒辦法回到過去那個充滿價值的畫面,我們從張建隆老師的言談中聽得出不滿,但是更刻骨銘心的是他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心疼。

  若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種使命,張建隆對於淡水,像是一生中的使命,他注定與這片美麗土地發生那麼多美麗的故事。


人物誌簡介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8/1~2013/7/31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主任負責執行。該計畫總計拍攝了9位受訪者:林建盛紀榮達張建隆程許忠黃政德黃瑞茂劉秀美蔡以倫蔡葉偉(以姓名筆畫排序),以記錄他們在淡水的生活與事蹟。


人物誌列表

  1. 張建隆《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
  2. 林建盛《淡水禮餅獻》
  3. 黃政德《樂在琴衷》
  4. 程許忠《忠於本色》
  5. 紀榮達《守滬者》
  6. 劉秀美《國民美術之魂》
  7. 黃瑞茂《都市遊俠》
  8. 蔡以倫《香草街屋》
  9. 蔡葉偉《幼見區長》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整合計畫案
  • 策 劃/周彥文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執行總監/曾小玲
  • 執行單位/大傳系淡江電視台
  • 編 輯/何姿穎
  • 封面設計/許亞歷
  • 發 行 人/邱炯友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傳真:(02)2620-9925
  • 電話:(02)2621-5656轉2305
  • 印刷日期/2013年6月22日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編輯]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

文學家 文化工作者 許慧明
文史工作者 張建隆紀榮達羅文德蘇文魁
作家 舞鶴林良林輝焜王昶雄林蔚伶
書法家 張炳煌
詩人 汪李如月林其美李魁賢洪萬吉
歷史研究者 謝德錫
其他 蔡素芬鄭水龍張永智
台灣之最 乞丐之母 施照子
匠師 佛雕 邵來成
其他 李棗柴
技術人員 技手 富田四郎
改革人士 抗日 雷燦南
政治人物
里長 李宗文
副鎮長 李永熏
淡水鎮長 陳根旺鄭永富
街長 淡水街街長
廈門司法代書人會會長 蔣光農
總統 李登輝
總統夫人 李曾文惠
鎮長 杜麗水王慶賢
其他 白金泉張安樂盧宗興盧修一李獻鐘蔡錦賢鄭宇恩高永李宗卓陳家興
科學家 柯威霖
軍人 查爾斯‧謝朵沃斯
音樂家 作曲家 李雙澤
其他 金門王鍾成虎黃政德黃淵泉江文也李炳輝林生祥
茶家 陳廷堅
商人 陳有財許炳松李好生李江河林熊徵林謝罕見洪許俸洪維新紀秋水紀錦成施萬松施禎益許添財許添福鄭水梯鄭春生麥春福陳天錫李水清李永和林建盛王慶賢林平侯李奎璧郭水源
基督徒 牧師 連易宗駱先春
教育家 校長 居浩然居瀛玖張鳴謝隆盛陳淑女鄭嘉昌盧園有坂一世樓迎統張建邦
教師 柯設偕杜守正
教授 黃瑞茂蔡葉偉王慰慈黃建淳張家宜黃繁光施金水林信成盧明智李其霖林呈蓉梁景峰李乾朗
講師 蔡以倫
望族 汪明燦李祥奎
畫家 張萬傳莊武男李永沱林玉珠楊三郎楊進士
運動員 棒球選手 李桀郡王宸浩許聖杰顏淳浩
職業高爾夫球員 柯設偕杜守正
職業高爾夫球師 陳清水
其他 曾文鼎
歌手 張雨生胡德夫李建復楊弦楊祖珺
廚師 楊鄭錦文
醫生 歐陽培銓張洪蚶陳信雄李樹林
藝人 盧廣仲桂綸鎂
警界人物 山本正一
攝影師 蔡坤煌白雙爵程許忠馮文星張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