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山人說故事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6年6月23日 (四) 22:35 由 Rocio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保安獅)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

淡水學用語辭典人物志食貨志協作系統屯山人說故事風土志輿圖裨史志滬尾2017炫光志渠水溯源新住民志聆聽下游滬里滬外里民志良師志環保志熟齡志

  自102學年度起,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創意數位媒體教學實習中心」所開設的課程,加入了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的行列,期透過本課程實務實習的理念,讓學生藉由所學專長,認識與了解淡水屯山社區,針對服務單位的需求,師生團隊在一年間漫遊屯山,發現美好與感動,進行了CIS設計、「耆老說故事」景點影片拍攝以及月曆設計,並透過成果展演公開對外發表,展現設計成果。

簡介

  屯山人說故事淡江大學資傳系執行製作,新北市淡水區屯山國小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地區全紀錄計畫協力完成。透過訪談當地居民、耆老,講述屯山社區的故事。分為德安居保安獅、屯山水牛、葉家古厝、罟寮、石滬六塊厝漁港、慈玄宮、洗衣窟、大屯溪綠堤、大屯溪魚梯、大屯溪口生態、大屯溪陳天送。在成果網站上亦有提供QRcode版影片。

故事影片

石滬

  • 影片描述:石滬是台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先民以石滬圍魚的生產方式,締造出六塊厝最富麗的漁­村歲月,在海蝕平台侵蝕下,目前尚留存十三處的石滬遺跡。
  • 影片來源:YouTube

六塊厝漁港

  • 影片描述:六塊厝漁港位於大屯溪出海口旁,以前是一片美麗的沙灘,漁港興建的位置是依據潮間帶的­船仔溝,於民國70年代興建。
  • 影片來源:YouTube

罟寮

  • 影片描述:罟,讀ㄍㄨˇ,魚網;台語「罟(qo)」有「圍」之意。屯山的「罟寮」也稱船寮,是漁民存放漁船、漁網等漁具的屋子,根據耆老的追憶有200年的歷史。
  • 影片來源:YouTube

保安獅

  • 影片描述:保安獅,為屯山保存最完整的閩南式建築,約有百年歷史, 先民利用處處可得的石頭,作為居所奠基的基礎與立基的石牆,並保存許多早期完整的農具及廚具。
  • 影片來源:YouTube

屯山水牛

  • 影片描述:早期農業時代,屯山地區大面積種植稻米、茶葉,有淡水穀倉之稱,全盛時期家家戶戶約有­上百隻耕作的水牛,居民還留著日治時代牛隻登記制度的牛籍簿。
  • 影片來源:YouTube

洗衣窟

  • 影片描述:大屯溪貫穿屯山,供給居民飲用水、作物的灌溉、魚蝦等的資源,而洗衣窟更是婦女洗菜、­洗衣服、聯絡感情話家常的好地方。
  • 影片來源:YouTube

德安居

  • 影片描述:德安居為屯山保存最完整的閩南式建築,約有百年歷史,先民利用處處可得的石頭,作為居所奠基的基礎與立基的石牆,並保存許多早期完整的農具­及廚具。
  • 影片來源:YouTube

慈玄宮

  • 影片描述:距今約50多年前,玄天上帝神像漂流到屯山海邊被居民在林投樹下拾撿,先是供奉在民宅­再移至船寮,漁民祭拜後漁獲豐收、相當靈驗,於是建廟供信眾祭拜。
  • 影片來源:YouTube

葉家古厝

  • 影片描述:葉家古厝為屯山第一間以磚瓦建造的新厝,具百年歷史,牆面的花紋、瓷器雕花及人物的立­體裝飾原貌精美,當年並有防禦盜匪的門柱、槍孔等設計。
  • 影片來源:YouTube

大屯溪綠堤

  • 影片描述:大屯溪是全國第一條以自然生態工法整治的示範河川,中游的北勢子橋下的綠溪堤,綠樹林­蔭及大石頭堆砌的河岸,提供生物棲息最佳的環境。
  • 影片來源:YouTube

大屯溪魚梯

  • 影片描述:大屯溪的生態魚梯,是幫助洄游魚類回到上游產卵的渠道,維護了河川生物的生存及繁殖權­,讓魚蝦毛蟹能逆流而上,找到回家的路。
  • 影片來源:YouTube

大屯溪口生態

  • 影片描述:大屯溪六塊厝漁港旁出海,在下游的生態孕育出鰻魚、毛蟹等多元生物,早期居民夜間在溪口捕鰻苗,創造了買賣的榮­景。
  • 影片來源:YouTube

大屯溪陳天送

  • 影片描述:屯山子弟陳天送早年於國外經商,成立台北縣河川生態保育協會,致力於封溪護魚的保育工­作,希望後代子孫都能享有自然豐富的資源。
  • 影片來源:YouTube

回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