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順洋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來源呢QAQ")
行 1: 行 1:
  
 
==簡介==
 
==簡介==
  [[寶順洋行]],[[1866年]][[陶德]]設立之洋行,在其買辦[[李春生]]的協助下,從安溪引進茶種,貸款給農民鼓勵種植。[[1867年]]運送少量茶葉赴澳門試銷,售價極好。[[1867年]]5月2日成為怡和洋行之代理商。
+
  [[寶順洋行]],[[1866年]]由英商[[陶德]]於[[淡水]]設立之洋行,在其買辦[[李春生]]的協助下,從安溪引進茶種,貸款給農民鼓勵種植。[[1867年]]運送少量茶葉赴澳門試銷,售價極好。[[1867年]]5月2日成為怡和洋行之代理商。
  
 
  清代北臺灣的貿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在推廣臺灣烏龍茶進入世界市場方面。沒有它的推廣與發展,臺灣茶業的興盛可能還要延遲很多年。而且,正當臺灣米、糖這兩項產業面臨南洋米與四川糖的廉價競爭危機時,寶順洋行適時扮演起將臺灣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使過去以大陸為主要出口對象的米糖主體貿易體系,轉型成為以世界為市場的茶與樟腦的貿易體系,經濟發展型態更上一層樓。結果不僅解決了臺灣的經濟危機,穩定了就業市場,緩和了人口壓力,而且有能力供養大量的茶業工人,支付較高的工資,使臺灣成為清帝國境內最富裕的省分之一。
 
  清代北臺灣的貿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在推廣臺灣烏龍茶進入世界市場方面。沒有它的推廣與發展,臺灣茶業的興盛可能還要延遲很多年。而且,正當臺灣米、糖這兩項產業面臨南洋米與四川糖的廉價競爭危機時,寶順洋行適時扮演起將臺灣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使過去以大陸為主要出口對象的米糖主體貿易體系,轉型成為以世界為市場的茶與樟腦的貿易體系,經濟發展型態更上一層樓。結果不僅解決了臺灣的經濟危機,穩定了就業市場,緩和了人口壓力,而且有能力供養大量的茶業工人,支付較高的工資,使臺灣成為清帝國境內最富裕的省分之一。

於 2017年2月5日 (日) 13:34 的修訂

簡介

  寶順洋行1866年由英商陶德淡水設立之洋行,在其買辦李春生的協助下,從安溪引進茶種,貸款給農民鼓勵種植。1867年運送少量茶葉赴澳門試銷,售價極好。1867年5月2日成為怡和洋行之代理商。

  清代北臺灣的貿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在推廣臺灣烏龍茶進入世界市場方面。沒有它的推廣與發展,臺灣茶業的興盛可能還要延遲很多年。而且,正當臺灣米、糖這兩項產業面臨南洋米與四川糖的廉價競爭危機時,寶順洋行適時扮演起將臺灣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使過去以大陸為主要出口對象的米糖主體貿易體系,轉型成為以世界為市場的茶與樟腦的貿易體系,經濟發展型態更上一層樓。結果不僅解決了臺灣的經濟危機,穩定了就業市場,緩和了人口壓力,而且有能力供養大量的茶業工人,支付較高的工資,使臺灣成為清帝國境內最富裕的省分之一。

參考來源

相關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