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第二章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78: 行 78:
 
</b>
 
</b>
  
本號的標誌文字雖殘缺不全,但無疑可判定原字是「Kippanas」番社,即清代文獻中的「峰仔峙社」。文獻亦云:「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過峰仔峙不復有潮)」,此地即汐止鎮舊地名的「[[水返腳]]」,意即淡水河口的海水漲退潮之地,自一六三二年之後,是淡水通往基隆的交通要地[14]。
+
本號的標誌文字雖殘缺不全,但無疑可判定原字是「Kippanas」番社,即清代文獻中的「峰仔峙社」。文獻亦云:「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過峰仔峙不復有潮)」,此地即<font color=purple>汐止鎮舊地名的「[[水返腳]]」</font>,意即淡水河口的海水漲退潮之地,自一六三二年之後,是淡水通往基隆的交通要地[14]。
  
 
荷蘭人領有北臺後不久,即於一六四二年十月三日,由士兵范‧律貝克(Hans Gal van Lubecq)與番通事Alonce帶了布匹、玻璃、銅製耳環與手環等物,從雞籠──從日記可判斷他們是越山──到淡水地區的Kipangas(峰仔嶼)、Kiliessouw(里族)以及Malessekou(錫口)番社去交易民生食品,並帶回二十三隻雞、兩隻豬、一些橘子(Limoenen)、香蕉(Piessangh)、甘蔗與蕃薯(Petattes)。荷蘭士兵此行留下一個有意思的片段民族誌資料,該資料除指出這三社糧食豐富,生產白米與紅米外,也提到此三社的人吃生鹽漬魚,也殺、吃其他動物,卻不殺雞與不敢吃雞,就如回教徒不吃豬肉一樣[15]。
 
荷蘭人領有北臺後不久,即於一六四二年十月三日,由士兵范‧律貝克(Hans Gal van Lubecq)與番通事Alonce帶了布匹、玻璃、銅製耳環與手環等物,從雞籠──從日記可判斷他們是越山──到淡水地區的Kipangas(峰仔嶼)、Kiliessouw(里族)以及Malessekou(錫口)番社去交易民生食品,並帶回二十三隻雞、兩隻豬、一些橘子(Limoenen)、香蕉(Piessangh)、甘蔗與蕃薯(Petattes)。荷蘭士兵此行留下一個有意思的片段民族誌資料,該資料除指出這三社糧食豐富,生產白米與紅米外,也提到此三社的人吃生鹽漬魚,也殺、吃其他動物,卻不殺雞與不敢吃雞,就如回教徒不吃豬肉一樣[15]。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