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國民美術之魂"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noinclude>{{導覽條2|學術研究|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noinclude>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模板|《國民美術之魂》|{{Youtube2|Xo8oRzgW6Yw|500|cente...)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67: 行 67:
  
 
*年表來源:http://blog.yam.com/cit_lui_hoe/article/5700338}}
 
*年表來源:http://blog.yam.com/cit_lui_hoe/article/5700338}}
 +
 +
[[Category:紀錄片]]

於 2014年6月24日 (二) 21:58 的最新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

紀錄片《國民美術之魂》

  • 影片描述:《大淡水地區人物誌》6 2013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專訪

國民美術之魂-劉秀美

  文豪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藝術是情感的表達。這是在說,只要是真實情感的抒發,都可以是藝術,這句話用來描述一生致力於國民美術的劉秀美,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劉秀美曾說過:「世俗的生活能夠一天過一天,但無法突破。精神的生活才能夠與日增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美術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思想,但是秉持思想、創作自我的人並不多。很少美術家在當代就能夠成功,在潮流中作代表不代表價值,讓後人能夠懷念,能夠影響人們的才是好的藝術。希望能夠傳達精神與繪畫對人們的深切影響,美術不只是作品的創作,而是全人格的一致!

  劉秀美形容自己是一個天生的女性主義者,因為從小就感受到男女的不平等以及男性的重度沙文主義,當時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人民生存變得很艱困,這一段悲劇歷史,影響了新觀念產生。台灣好的家庭紛紛出走離開,知識階級被嚴重傷害,政治方面導致了社會的破裂,也影響了婦女的權益以及婦女的生命、觀點和家庭,甚至戰爭史也都是為了男性而寫。因此,劉秀美創立了「國民美術」,希望能夠人人拿起畫筆,揮灑自己的人生,並且利用美術治療來改變婦女在現代社會的現況,擁有自己的作品,參與這個世界的文明,帶動風氣來讚美自己!

童年的劉秀美,開啟美術之路

  劉秀美雖說是發展國民美術最重要的推手,但是他的繪畫創作以及能力完全是由自己摸索的,沒有受過正統美術教育的她,隱藏在身體中的美術的基因可以說是遺傳自她的母親-陳月里女士。

  劉秀美提到,她雖然從小生活貧困,但幸運的是她有一對浪漫的父母。父親曾經用遣散費帶著母親去環島旅行,在旅行中,母親拿出筆記本和筆,畫下了所見所聞,開啟了繪畫的契機。回到台北之後,父親告知母親我們所有的財產都在旅行中花完了,母親當時痛哭流涕,但是劉秀美笑著說:這種浪漫的男人,應該很多女人會為之傾倒吧!而閒暇之餘,母親會用削過的鉛筆屑串成一串串的,和孩子玩起賣「香蕉」的遊戲,偶爾會利用剩餘的一點錢,硬湊些零錢,帶著孩子乘坐公車和火車,到港口看海,並且常常和她玩一種遊戲-尋找顏色。母親要她尋找一種顏色,雖然或許那種顏色根本不存在,但是總是樂在其中。劉秀美與母親的兒時日子就是這樣度過的,藝術家母親放任式的教育,讓她保留了最真實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之中淺移默化地培養出藝術的氣息。

  兒時,沒錢買繪畫用具,因為以前的紙廠裁紙時裁邊會裁得比較大張。劉秀美會自己到紙廠撿紙邊回家替同學們做紙娃娃,再和同學交換白紙和蠟筆。有時會自己製作三角紙架來作為紙娃娃展演的舞台,和同學們一起演出紙娃娃劇場,而劉秀美會擔綱編劇的角色,培養了文學素養和豐富的想像力。

  在小學時,一星期中,劉秀美最期待的就是美術課,常常老師會帶著全班同學到山頂上寫生。因為當時的畫板是用木頭做的,班上有些同學會因為嫌畫板和畫具太重因而不想去寫生,此時劉秀美經常會主動願意幫同學背畫板和畫具,老師見到便會責備同學,詢問原因,其實理由很單純,劉秀美害怕自己最喜愛的寫生課會因為同學參與度不高而中止,這就是單單純純,熱愛藝術的劉秀美!

  1951年出生的劉秀美,因為經歷過貧困的生活,更懂得感謝現在擁有的一切,因為接觸了藝術創作,改變了人生,帶往她到了另一條路,成為一位有思想、有精神、有活力且有抱負及未來的藝術家!雖然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但是她從不放棄繪畫、放棄自己的夢想。

為什麼會想到創造國民美術這個詞?

  西洋美術史中,許多的思想流派,並未讓劉秀美感動,因為這些美術思想只能代表某些美術家的想法,不一定是每個人的情感!   那麼,國民美術究竟是什麼?所謂的藝術創作是什麼?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從事藝術創作?什麼樣的作品才能算是好作品?其實藝術創作只要你準備好一盒蠟筆和一張畫紙,不需要學過任何的繪畫技巧,畫下最喜歡的圖形和線條,就是最精彩的藝術創作。要是不知道該畫什麼樣的內容時,那就用自己做為肖像來畫起,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來畫出最精彩的人生!

  劉秀美是國民美術的發起者與推廣者,或許在一般人的眼中認為「美術」是高不可攀,但她在這充滿了距離感的「美術」兩個字前,加上了「國民」兩個字,讓人們放下畏懼的心靈,能夠除了欣賞畫作之餘,身歷其境參與藝術的創作,這就是「國民美術」!她提倡不侷限自己的想像空間以及創作的標準,在不使用任何技巧,單純用自己方式揮灑藝術下,更能夠珍惜自己的作品,因為這是屬於自己每個人的歷史,畫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的體驗與悲喜的交織,都是獨一無二且萬中選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態度,有了美術生活,才能有健康的思想並能支持自己的生活!因為美術就是一種思想,自己也是一種宗教,而求知就是一種思想的建立方式,思想強就能夠解決問題,不只是作品的創作,它是一種完整了自我的實踐!

  熱情奔放的她致力於推動人們學習美術,不使用任何技巧,單純用自己方式揮灑藝術。她帶領許多婦女做出專屬自己的作品,也傳達給人們開闊的思想觀,和她接觸的人無不被她豐富的談話內容所吸引,知曉世事卻又真誠的像孩子,這就是劉秀美。她不但是一個才華洋溢的畫家,也是帶領人們用繪畫淨化心靈的思想家。她把每位學生都當成主體,稱每一位學員為畫家,因為她尊重每一個人的生活經驗,每個人都成為文化創作的主體,這,正是劉秀美,她的影響力。

  在藉由國民美術抒發情感的途中, 尤其是受暴婦女的情感抒發,使國民美術更能吸引女性,進而產生一個分水嶺。劉秀美邀請婦女作畫來影響她們的生活。她期望能夠利用美術來治癒人心,同時也能治癒自己的精神病。人有失常是常情,但是要有方式能夠和自己相處,和深層的自己相處,這才是藝術的功能!   

國民美術的教學旅行

  國民美術的推廣可以說是一趟旅行,從1992年開始,劉秀美與其母親陳月里和畫家周邱英薇三人,以「流動老人美術學校」的方式,走遍新北市29個鄉鎮,讓一生下田耕種、拿慣鋤頭的老人家,改拿畫筆,顫抖地畫下他們生命最重要的事物。第一次的實地教學經驗,不僅增進劉秀美對該地區老人群體的了解,並累積了相當難得的第一手田野資料。

  1995年第一個國民美術畫班誕生,這年劉秀美在全景社區電台開講「國民美術」兩個月,並且從空中Call in接受了數十位長者的報名,在電台社區工作室的地下室開辦了一個流動老人的美術學校。之後,劉秀美積極推動國民美術,並鼓勵成立畫會,畫會由畫友自行運行,採行類似合作社的方式定期繳款,並定期畫畫、討論。

  1999年新北市汐止社區大學首先將「國民美術」納入教育學程,因為國民美術的教學理念,鼓勵畫友將日常生活事件帶入美術創作中,正好呼應汐止社大的創校宗旨;國民美術也因為這樣,打開和學院教育對話的窗口。

  2003年大稻埕美術館成立,成為國民美術固定而公開的活動總部,美術館除了定期推出展覽外,還提供免費的教學活動,每個檔期並舉辦兩場「民眾論壇」,開放相關議題的討論,並且增加民眾與畫家的對話空間。

  2004年4月劉秀美在淡水社區大學開設的「亞洲婦女國民美術」課程,獲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評選為「人文與生活藝能課程類」優良課程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國民美術終於獲得正式的肯定,但是知道的人還是太少,能享受美術創作所帶來的喜悅的人還是不夠多。儘管目前主要的推動者只有劉秀美一人,但是她卻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她的目標清楚而明確-去最沒有美術的地方找美術,讓生活的第一現場,例如廚房與客廳,變成美術的第一現場;使婦女的角色更多元,不單單是母親或妻子,還是改革生活、提升生活品質的美術家。

劉秀美與女性主義

  由於劉秀美生長於戰後嬰兒潮的時代,承受上一代歷史宿命的波瀾,因此她飽受歧視,也被迫放棄正規的教育。在初中時已經在打零工,做過無數種的工作,包括高爾夫球場的桿弟、泡泡糖工廠的童工等。之後去廣告公司和工廠工作,在廣告公司的應徵面試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之內,設計出近100款樣式的包包,而劉秀美熱愛藝術創作,總是能夠過關斬將,順利錄取。

  由於童年的不順遂,造成劉秀美對家人的正義感深厚,尤其對於女性家人(如母親和奶奶)更是如此。因為童年看遍男女間的不平等,與重度沙文主義,從小的志願就是替奶奶和阿姨們辦離婚,為的是什麼?為了爭自由!她總是說她是一個天生的女權運動者,在爸媽六十歲的時候,就和姐姐幫他們辦了離婚,終止他們的爭吵,讓他們各自去追求自己的前途和未來。因為劉秀美很愛她的母親,她認為男女間的仇恨中,忠實,是非常重要的!

  在十七、十八世紀時,女性沒有屬於自己的作品,所有歷史、畫作或是文章都是由男性來撰寫,又或是為了男性而撰寫。當時的女性想要出版作品還得要靠化名才能夠讓世人看見自己的作品,因此劉秀美十分感激且滿足現在自己能夠拿起畫筆創作,她認為女性的靈魂來得比男性重要,能夠生兒育女,女性不應該是被欺壓或是歧視,應該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畫下精彩的人生!

劉秀美代表畫作之一-母愛

  劉秀美人生中擁有兩段婚姻,和第一任丈夫是因同事介紹而結識,有一女兒,但是在女兒出生一周後劉秀美便與丈夫離婚,帶著女兒相依為命過日子。劉秀美和她的母親一樣,常常帶著女兒看海,和女兒玩著兒時與母親玩的「找顏色遊戲」,九年後,女兒因意外而離開人世,劉秀美將女兒的離開定義成「最狂烈的家家酒」,就是最後一場的閉幕。

  過了好幾年後,劉秀美終於能夠面對女兒的離開,而「母愛」這幅畫正是劉秀美對女兒所表達延後的母愛,現在的劉秀美生活忙碌,沒有像從前那麼多的時間來悼念女兒,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她冷漠亦或是無情,但是她沒有忘記過女兒。她總是一直相信著,等到未來的某一天,她們母女倆一定能夠再次相遇,畫中的女性遺骸和嬰兒遺骸躺在廢墟中,但這代表著的不是死亡和悲劇,而是一個生命的循環和延續以及一個新的開始,而廢墟是她留給自己和女兒一個自由的空間,周圍開滿了五顏六色且繽紛的花朵。她將母愛放在心底,打算在很久很久的以後,與女兒在天堂見面,把藏在心中已久,那滿滿的母愛灌注在女兒身上。

劉秀美與淡水

  雖然淡水這個故鄉不是劉秀美的出生地,但淡水卻是劉秀美生活20年,佔了人生大半輩子的地方,在她心目中早已認定淡水是自己的第二故鄉。因為在這兒,人的生命感覺很巨大,可是在都市就變得很渺小。劉秀美認為自己身在淡水是在替疲憊的自己療傷,像靠在水草岸邊凝望著遠方,使自己再度恢復以往充沛的生命力,淡水同時也是她和家人充滿回憶的珍貴寶地!

  此外,她認為台灣沒有一個地方像淡水一樣有這麼多的古蹟,十七世紀異國人來到這裡,帶來了拉丁文化影響了淡水,更影響了女性,因為好奇,劉秀美開始研究起古蹟對於女性的思想有何影響,她想讓女性重新認識淡水,因為古蹟能夠重新創造女性的史觀。除此之外,繪畫古蹟可以畫出建築的靈魂,淡水的歷史十分浪漫,充滿著綺麗的幻想,讓人們能夠追尋消失的社會,追尋它迷人的所在,並且帶著不同的情懷作畫!

  能夠寄託劉秀美感情的淡水,對於她還有一位有著特別意義的人,那個人就是台灣知名的盲人歌手-金門王,劉秀美認為金門王對於淡水非常重要,她非常喜歡金門王,因為他的成名與文化界有相當大的關聯,是一個活力的泉源,也是淡水的一個文化代表,是由淡水這個小鎮所捧紅的那卡西走唱歌手。劉秀美其中一個畫作-「淡水河邊」,就是以金門王做為主題來畫的,但是劉秀美心中總是有一個遺憾,就是可惜沒有人替金門王建造一個能夠紀念他的名人館來收集他的歷史,於是畫了這幅畫來送給他,做為一個紀念。

劉秀美與破洞歌舞團

  「有破洞才能讓光明照進生命,才能讓生命實現夢想!」破洞歌舞團成立於2007年六月,每月公演一次,公演地點選擇風景優美的景點,不使用麥克風或是其他擴音器材,提倡演出時和周遭景觀合成一體,不影響鳥、獸、蟲、魚的生活,也和周圍石頭、階梯、人物,和諧共處。

  成立破洞歌舞團是劉秀美夢想的實踐之一,劉秀美期望婦女們能夠用自己的精神與生命力影響自己和身旁周遭的人們,並且讓團員們可以互相認識對方。破洞歌舞團是一趟美術的旅行,學員們在全國各地作展,一開始是在教室內,熄掉教室的燈,讓學員們在黑暗的教室中唱歌跳舞,利用大件的裙子在內部裝置燈泡當做舞衣,在後期逐漸將舞台移至到室外,讓團員們更能夠克服羞澀和表現自我,給自己一個表現的空間!

劉秀美對自己在未來的期許

  「我持續了二十年自立更生,致力於藝術治療、幫助婦女和國民美術,我希望能夠用自己的活力和藝術來影響他人,帶領人們利用繪畫淨化心靈,並且鼓勵女性要勇於支持自己的生活,女性要經濟獨立才能夠活得有尊嚴,保持文化的純真!」藝術的力量影響及改變了劉秀美的一生,因此她要與世界分享這股力量,透過這股力量,並且藉由國民美術的推廣,創作出屬於台灣的故事。讓人們能夠追尋消失的社會,追尋它迷人的所在,帶著不同的情懷作畫,重新給予藝術不設限、受重視的位置。


人物誌簡介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是淡江大學文學院文創大淡水全紀錄的子計畫之一,於2012/8/1~2013/7/31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主任負責執行。該計畫總計拍攝了9位受訪者:林建盛紀榮達張建隆程許忠黃政德黃瑞茂劉秀美蔡以倫蔡葉偉(以姓名筆畫排序),以記錄他們在淡水的生活與事蹟。


人物誌列表

  1. 張建隆《我心中尚未崩壞的淡水》
  2. 林建盛《淡水禮餅獻》
  3. 黃政德《樂在琴衷》
  4. 程許忠《忠於本色》
  5. 紀榮達《守滬者》
  6. 劉秀美《國民美術之魂》
  7. 黃瑞茂《都市遊俠》
  8. 蔡以倫《香草街屋》
  9. 蔡葉偉《幼見區長》



版權資訊

  • 統 籌/淡江大學文學院整合計畫案
  • 策 劃/周彥文
  • 監 製/王慰慈
  • 作 者/淡江大學大傳系三年級
  • 執行總監/曾小玲
  • 執行單位/大傳系淡江電視台
  • 編 輯/何姿穎
  • 封面設計/許亞歷
  • 發 行 人/邱炯友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 傳真:(02)2620-9925
  • 電話:(02)2621-5656轉2305
  • 印刷日期/2013年6月22日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