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大事記"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治時期(1683-1895))
(清治時期(1683-1895))
行 30: 行 30:
 
{{:1720年}}
 
{{:1720年}}
  
*清代康熙23年4月(1684年)上諭設置郡縣,臺灣乃區分一府三縣,北部均隸屬諸羅縣,南界鳳山縣、西南界臺灣縣。士林區隸屬諸羅縣。時士林區尚無漢人街莊,只有毛少翁社。
+
*[[1722年]]
 +
{{:1722年}}
  
*清代康熙33年4月(1694年)臺北地震,臺北盆地部分地陷,河水侵入麻(蔴)少翁等3社,即地質學家所稱「清代康熙臺北湖」
+
*[[1723年]]
 +
{{:1723年}}
  
*清代康熙36年5月2日(1697年)浙江仁和人郁永和至北投,約麻(蔴)少翁等23社,以布易礦。
+
*[[1727年]]
 +
{{:1727年}}
  
*清代康熙42年(1703年)鄭維謙率漳州府人,由滬尾登陸臺灣開墾八芝連林,建雙溪圳。灌溉八芝連林水田。
+
*[[1737年]]
 +
{{:1737年}}
  
*清代康熙53年(1714年)鄭維謙與楊君略前後遷至外雙溪水源地附近居住,並由福建移植桃樹。後成為極富盛名之「八芝蘭桃」。
+
*[[1741年]]
 +
{{:1741年}}
  
*清代康熙59年(1720年)鄭維謙等至八芝連林庄等5處漢人移民聚落開墾草地
+
*[[1746年]]
 +
{{:1746年}}
  
*清代康熙61年(1722年)黃淑璥所撰,《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中,在地方行政區中,有一名叫「芝蘭一堡」者。該書中亦載有「八芝蓮」地名。
+
*[[1751年]]
 +
{{:1751年}}
  
*士林區原為平埔族「麻少翁社」居住地,明末清初漢人陸續由[[滬尾]](今[[淡水]])溯基隆河入墾,因當時本區多產蘭花,故舊名「[[蘭林]]」。
+
*[[1752年]]
*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為淡水廳竹塹與淡水兩堡下18莊中其中一莊,名為八芝蓮林莊。
+
{{:1752年}}
  
*清代雍正5年(1727年)因四周森林盛產野生蘭花,而有蘭林街之稱。
+
*[[1764年]]
*清代乾隆2年(1737年)麻(蔴)少翁社東勢荒埔開墾成「八芝連庄」。
+
{{:1764年}}
  
*清代乾隆6年(1741年)「八芝蘭林」改稱「八芝林」
+
*[[1773年]]
 +
{{:1773年}}
  
*清代乾隆11年(1746年)改為八芝連林莊。
+
*[[1780年]]
 +
{{:1780年}}
  
*清代乾隆16年(1751年)八芝連村庄改名為八芝蘭林庄。
+
*[[1803年]]
 +
{{:1803年}}
  
*清代乾隆17年(1752年)黃善之子地主黃國聘獻地,士紳吳廷誥倡議於圓山仔建芝山巖寺,並懷念漳州芝山,這也是圓山仔改稱芝山巖之由來。
+
*[[1805年]]
 +
{{:1805年}}
  
*清代乾隆29年(1764年)以後改稱「八芝蘭」或「芝蘭」。
+
*[[1875年]]
 +
{{:1875年}}
  
*清代乾隆38年(1773年)劍潭寺,原稱觀音寺,建於八芝蘭堡劍潭,是年吳廷誥等鳩資重修。
+
*[[1879年]]
 +
{{:1879年}}
  
*清代乾隆45年(1780年)劍潭已有台北圓山仔經芝蘭街到淡水的道路。
+
*[[1887年]]
 
+
{{:1887年}}
*清代嘉慶8年(1803年)淡水廳同知胡應魁巡視蘭林街看到山峰蒼翠,川水澄澈慨然曰:「宛如入芝蘭之室,堪稱名勝之區。」命頭人吳奮揚等把蘭林街改稱為「芝蘭街」,此為芝蘭之名由來
 
 
 
*清代嘉慶10年(1805年)地方文人選此地名勝八景:
 
賦詩一曰芝山獨峙,二曰蘭港雙橋,三曰竹林石室,四曰石壁漁舟,五曰番井沸泉,六曰猿洞桃花,七曰磺溪吼雨,八曰屯山積雪。鄉人始稱古早芝蘭為『八芝蘭』。
 
 
 
*清代咸豐10年(1860年)潘永清等人發現南下樹林一帶地勢較高,於是遷村。八芝蘭新街成一長方形的城市,以慈諴宮為中心,四面設有街道。即今日之大東路 、大西路、大南路及大北路。兩街之交叉點設有隘門,開鑿掘山子腳圳與福德圳兩條運河,均具防盜之用。
 
 
 
*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士林時屬淡水縣芝蘭一堡。
 
 
 
*清代光緒5年(1879年)文獻中出現臺北府淡水線大加臘堡石角庄字樣。漢人於雙溪流域建雙溪庄。
 
 
 
*清代光緒13年(1887年)台灣設省下有三府一直隸州,臺北府淡水縣轄芝蘭一堡中24庄有23庄屬今之士林。
 
  
 
==日治時期(1895-1945)==
 
==日治時期(1895-1945)==

於 2019年3月8日 (五) 07:36 的修訂

史前時代

  • 芝山岩遺址

明鄭時期(1662-1683)

明代崇禎六年
  • 荷蘭臺灣長官漢斯·普特曼斯攻打廈門,敗於鄭芝龍。
  • 12月12日,西班牙人自臺北平原開闢大浪泵(今臺北市大龍峒),當時士林地區為其所有。


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
  • 荷蘭人為防止中日貿易路線被西班牙人截斷,屢次北上驅逐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因菲律賓有叛亂,守軍內調,荷蘭人乘虛攻佔淡水、陷雞籠(史稱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雞籠之戰),結束西班牙人在北台灣十六年(淡水十四年)之統治。聖多明哥城遭受摧毀。8月,淡水地區為荷蘭人佔據。荷蘭戶口表內,有原住民平埔族「蔴少翁社」名稱。
  • 鄭經出生,其父鄭成功18歲。


明崇禎15年永曆16年
明永曆18年

清治時期(1683-1895)

清康熙二十三年。
  • 康熙皇帝將台灣正式劃入清國版圖。
  • 清廷統治臺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淡水諸羅縣,縣治設諸羅,並派安平水師十人駐淡水,定半年換之制,但弁兵視淡水為蠻荒化外之地,縣治與設防有名無實。

1694年

清康熙三十六年。

1703年

清康熙五十三年。
  • 諸羅知縣周鐘瑄北巡,至雞籠、淡水登八里坌山(今觀音山)。
  • 淡北為化外之地,多閩省捕亡,恐肇亂階,其後乃有清革流民,以大甲溪為界之請。人民踰大甲溪北上者,非有官照不得行。
清康熙五十九年
清康熙六十一年
  • 黃淑璥所撰之《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中,在地方行政區中,有一名叫「芝蘭一堡」者。該書中亦載有「八芝蓮」地名。


清雍正元年。
  • 臺灣府行政區重劃,割諸羅虎尾溪以北至大甲溪以南增設彰化縣,而大甲溪以北成立淡水廳
  • 淡水廳設置初期因北路地方未闢,廳治暫時附設於彰化城內。
  • 增淡水港社船為六隻,特准運輸淡水米糧,接濟漳、泉民食。


清雍正五年
  • 因四周森林盛產野生蘭花,而有蘭林街之稱。
清乾隆二年
清乾隆六年。


清乾隆十一年
清乾隆十六年


清乾隆十七年
清乾隆二十九年
清乾隆三十八年
清乾隆四十五年
清嘉慶八年
  • 淡水廳同知胡應魁巡視蘭林街看到山峰蒼翠、川水澄澈,慨然曰:「宛如入芝蘭之室,堪稱名勝之區。」命頭人吳奮揚等把蘭林街改稱為「芝蘭街」,此為芝蘭之名由來


清嘉慶十年
  • 地方文人選芝蘭名勝八景:「賦詩一曰芝山獨峙,二曰蘭港雙橋,三曰竹林石室,四曰石壁漁舟,五曰番井沸泉,六曰猿洞桃花,七曰磺溪吼雨,八曰屯山積雪。鄉人始稱古早芝蘭為『八芝蘭』」。


清光緒元年。


清光緒5年。


清光緒13年。
  • 4月23日巡撫劉銘傳奏請鋪設由滬尾基隆南下之鐵路。
  • 3月,架設由滬尾、基隆到臺北之電纜線完工,並設滬尾基隆兩處電報分局。
  • 6月,設臺北「商務總局」,直轄基隆、淡水兩港對外事務。


日治時期(1895-1945)

  • 清代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1895年)日本據台,設三縣一廳,改台北府置台北縣,時士林隸屬於台北縣芝蘭一堡及大加蚋堡之一部分。
  • 清代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7月16日(1895年)伊澤修二和六氏先生,至9月20日止,共招收21名台籍學生,在惠濟宮內傳習日語,命名為「芝山巖學堂」,是日人在台教育機構之濫觴。
  • 清代光緒22年/日本明治29年(1896年)日人粟野傳之丞在士林發現芝山巖遺址,為台灣考古史上最早被發現的史前遺址。
  • 清代光緒23年(1897年)士林此名稱正式出現,原由為當時士林區普設私塾、社學、義塾,文風鼎盛,遂以「士子如林」而改稱。
  • 清代光緒24年(1898年)改隸台北辦務署。*
  • 清代光緒27年(1901年)廢縣置廳,隸台北廳士林支廳。
  • 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支廳下置區署,隸士林、社子及和尚洲三區。

中華民國時期(1945-至今)

  • 民國8年/大正8年9月22日(1919年)在八芝蘭街的西北方下樹林成立「台灣製紙株式會社」即後來之士林紙廠。
  • 民國9年/大正9年9月1日(1920年)台灣總督府頒府令92號:自10月1日起,將「八芝蘭」改為「士林」,隸台北州七星郡八芝蘭庄役場。雙溪庄亦併入士林庄。
  • 民國9年/大正9年11月(1920年),廢廳置州,州下設郡,郡下設街、庄。本地區隸台北州七星郡「士林庄」。
  • 民國10年/大正10年(1921年)「八芝蘭學校」改名為「士林公學校」。
  • 民國19年/昭和5年(1930年)成立士林圖書館。
  • 民國22年/昭和8年(1933年)日人於士林三角埔(現中山北路7段)東方山坡處興建媽祖(天上聖母)廟,並創立「天母教」,後來此地就以天母為名迄今。
  • 民國22年/昭和8年12月20日(1933年)革庄為士林街。
  • 民國24年/昭和10年(1935年)發現社子遺址。
  • 民國25年/昭和11年2月(1936年)合併七星郡所轄之八芝蘭、內湖、南港及社子等各水利組合,成立七星水利組合,灌溉基隆河 北岸,包括台北市北投、士林、內湖、南港四區及台北縣汐止鎮。
  • 民國27年/昭和13年(1938年)成立士林區第一家戲院,「士林戲院」。日人為擴建神社,發現「劍潭貝塚」。
  • 民國34年(1945年)台灣光復,廢街為士林鎮,隸台北縣七星區。
  • 民國35年(1946年)成立台北縣政府,改9郡為9區。士林隸屬台北縣七星區士林鎮。
  • 民國36年1月(1947年)廢七星區,改隸淡水區。
  • 民國36年7月14日(1947年)歸陽明山管理局管轄。
  • 民國38年5月1日(1949年)美軍顧問團總部於天母成立。
  • 民國38年8月14日(1949年)前總統蔣介石定居士林,為此將士林、北投兩鎮併為草山管理局特別行政區。
  • 民國39年5月(1950年)蔣介石夫婦遷入士林官邸。
  • 民國39年12月(1950年)草山管理局改為陽明山管理局。
  • 民國45年11月19日(1956年)成立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 民國47年(1958年)三玉、芝山及蘭雅里合稱天母。
  • 民國54年4月11日(1965年)故宮博物院於外雙溪落成。
  • 民國56年7月1日(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
  • 民國57年7月1日(1968年)劃併臺北市,將士林鎮改為士林區,成為本巿16行政區之一,其行政業務仍授權陽明山管理局處理。
  • 民國63年1月(1974年)陽明山管理局裁撤,士林區地方行政業務始歸由臺北市政府直接管轄。
  • 民國66年2月15日(1977年)建置重陽橋,連結士林與三重。
  • 民國68年10月21日(1979年)圓山文化芝山岩巖遺址出土一具3000年前的人骨、陶器與石器碎片。
  • 民國72年5月20日(1983年)張大千紀念館成立。
  • 民國74年(1985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
  • 民國74年5月28日(1985年)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成立。
  • 民國74年8月19日(1985年)士林慈誠宮、芝山岩西隘門與惠濟宮評定列為國家3級古蹟。
  • 民國79年3月12日(1990年)本巿第4期行政區域調整將原屬本區洲美里劃歸北投區;另將原中山區福樂里、康寧里、明勝里、劍潭里(部份)併入本區,現為本市12行政區之一。
  • 民國79年12月30日(1990年)重陽大橋正式通車。
  • 民國81年1月6日(1992年)錢穆紀念館(及今錢穆故居)成立。
  • 民國81年10月27日(1992年)捷運淡水線士林站完工。
  • 民國83年3月28日(1992年)捷運淡水線開通。
  • 民國83年6月9日(1992年)國內第一座原住民博物館「順益原住民博物館」正式成立。
  • 民國85年6月(1996年)士林官邸由臺市府收回,並供市民使用。
  • 民國85年11月7日(1996年)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成立。
  • 民國85年(1996年)政府評定芝山巖文化史蹟公園為臺灣首座文化史蹟公園。
  • 民國87年3月27日(1998年)捷運淡水線正式通車營運。
  • 民國89年12月7日(2000年)芝山岩出土2500~3000年間的圓山時期人類遺骨。
  • 民國91年10月13日(2002年)士林夜市結束營業,539個攤位遷往劍潭捷運站對面之臨時攤棚。11月25日遷往基河路與承德路路口之士林臨時夜市。
  • 民國92年1月26日(2003年)臺灣首座兒童美術館於天母成立。
  • 民國95年12月1日(2006年)士林公民會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