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於西元2002年5月公告為市定古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於西元2002年5月公告為市定古蹟
 
==簡介==
 
==簡介==
由馬偕博士於1875年8月15日所創設的第十間教會,前身為「大龍峒禮拜堂」,是台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已設立140年之久。
+
由馬偕博士於1875年8月15日所創設的第十間教會,前身為「大龍峒禮拜堂」,是台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已設立140年之久。
 
在清法戰爭時因民眾排外的意識高漲,起而攻擊許多教會,而大稻埕教會也是最為嚴重的教堂之一,一夜之間斷垣殘壁成了廢墟,但許多信徒能保持信念與精神。
 
在清法戰爭時因民眾排外的意識高漲,起而攻擊許多教會,而大稻埕教會也是最為嚴重的教堂之一,一夜之間斷垣殘壁成了廢墟,但許多信徒能保持信念與精神。
  
教會被摧毀後,馬偕博士與當時巡撫劉銘傳向清廷極力索取賠償,最後以部分賠償金再重心建造禮拜堂,於1885年 7月建成,並改名為「枋隙禮拜堂」,信徒人數也不斷增加。後來「台灣茶葉之父」的李春生長老獻地,捐獻禮拜堂,並於1915年8月邁竣,再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
教會被摧毀後,馬偕博士與當時巡撫劉銘傳向清廷極力索取賠償,最後以部分賠償金再重心建造禮拜堂,於1885年 7月建成,並改名為「枋隙禮拜堂」,信徒人數也不斷增加。後來「台灣茶葉之父」的李春生長老獻地,捐獻禮拜堂,並於1915年8月邁竣,再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大稻埕教會建築融合東西方建築之美,其外觀具「閩南」東方特色,保留了臺灣傳統圖案,骨架以西式方式打造哥德式外觀。也因台灣早期社會較保守風氣採用了「無大門」的獨特設計,是以兩扇大門讓男女生從不同的門出入,如此具特色的教會因而吸引許多觀光客及百姓前來參觀。
+
大稻埕教會建築融合東西方建築之美,其外觀具「閩南」東方特色,保留了臺灣傳統圖案,骨架以西式方式打造哥德式外觀。也因台灣早期社會較保守風氣採用了「無大門」的獨特設計,是以兩扇大門讓男女生從不同的門出入,如此具特色的教會因而吸引許多觀光客及百姓前來參觀。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