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霞海城隍廟"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行 3: 行 3:
  
 
 座落於台北市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廟,原是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清朝康熙年間,因御賜臨海門匾額,下店鄉又名霞城,且祖廟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遂在清道光年間由陳金絨等奉靈遷臺後,稱為「霞海城隍」。
 
 座落於台北市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廟,原是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清朝康熙年間,因御賜臨海門匾額,下店鄉又名霞城,且祖廟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遂在清道光年間由陳金絨等奉靈遷臺後,稱為「霞海城隍」。
 +
 
 原奉祀於艋舺八甲庄同安人聚落,因頂下郊拚的械鬥事件,同安人遂將城隍遷移至大稻埕地區發展。咸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倡議擇地建廟,地主蘇協臺捐獻廟地,咸豐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建廟於此。
 
 原奉祀於艋舺八甲庄同安人聚落,因頂下郊拚的械鬥事件,同安人遂將城隍遷移至大稻埕地區發展。咸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倡議擇地建廟,地主蘇協臺捐獻廟地,咸豐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建廟於此。
 +
 
 霞海城隍廟正殿主祀霞海城隍爺,另有城隍夫人、月老、義勇公等神祉。其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於1985.8.19將其評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霞海城隍廟正殿主祀霞海城隍爺,另有城隍夫人、月老、義勇公等神祉。其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於1985.8.19將其評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於 2019年11月7日 (四) 13:09 的修訂

歷史背景

 座落於台北市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廟,原是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清朝康熙年間,因御賜臨海門匾額,下店鄉又名霞城,且祖廟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遂在清道光年間由陳金絨等奉靈遷臺後,稱為「霞海城隍」。

 原奉祀於艋舺八甲庄同安人聚落,因頂下郊拚的械鬥事件,同安人遂將城隍遷移至大稻埕地區發展。咸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倡議擇地建廟,地主蘇協臺捐獻廟地,咸豐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建廟於此。

 霞海城隍廟正殿主祀霞海城隍爺,另有城隍夫人、月老、義勇公等神祉。其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於1985.8.19將其評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慶典活動

 霞海城隍廟第一次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在一八七九年,而後每年都會舉辦重要的活動祭典,包括祝壽祭典、歲時節俗、賀正、上元節等等,還有其他例行的祭祀活動,雖然這些活動相對於每年的重大祭典活動並不特別熱絡,卻也是民間信仰活動,同時和百姓生活緊密連結的日常活動。

 霞海城隍祭典至今已有1百多年,是大稻埕重要信仰圈活動,也是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暗訪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之一,早期遶境號稱北臺第一。 而最著名的五月十三迎城隍迎神賽會活動,起源自清光緒5年(公元1879年),是大稻埕重要信仰圈活動,也是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慶典規模龐大,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之說。整個流程包括放軍、暗訪、迎城隍、祝壽、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依序舉行,七爺、八爺、文武判官等神將出巡氣勢懾人,因而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美譽,現已被登錄為臺北市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