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文化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3年10月27日 (日) 20:29 由 Steven123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

  距今約2,000至1,000年前,遍佈臺北縣、宜蘭縣境內,以及桃園、新竹、苗栗等縣的沿海地區的遺址被命為十三行文化,考古學家推測十三行文化可能是植物園文化接受東南沿海地區冶鐵及燒製火候更高的陶器技術之後的進一步發展。這時期文化的主要特徵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砥石、支腳等無刃器。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煤等,顯示當時人已知煉鐵,該遺址亦發現有煉鐵作坊。金屬器方面有鐵器、銀器、銅器之出土。除了石、鐵工具之外,西新庄子遺址社子遺址有骨角尖器出土。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形制有小口大腹的圜底罐、圈足罐等,紋飾有方格紋、斜方格紋等幾何形。此外,出土許多瑪瑙珠、玻璃手鐲及耳玦、玻璃珠等,並發現金飾、青銅器、銅幣等。埋葬習俗以側身曲肢葬為主,殉葬物品有陶罐、青銅柄、鐵刀等。該文化以農業為主要生業,種植稻米等作物,漁獵亦相當發達。據推測,該文化與臺灣東部、中部地區,以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均有往來。其社會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和喪葬儀禮;同時,有複雜的族群關係和交換網絡。顯示距今1,000至2,000多年前淡水河口附近的住民已發展了更加繁複的生活方式與制度。

交通資訊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