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Uwu/10901實習日誌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39: 行 39:
 
*第一站——[[蟾蜍山]]
 
*第一站——[[蟾蜍山]]
  
:  沿著Google Map的路線一直走,發現到最後的目的地是一個交叉口,但幸好眼尖的發現屋子上有告示牌,最後才順利到達。走進去的空間是一個很大的客廳,映入眼簾的牆壁上有[[蟾蜍山]]近十年的歷史,大概是從此地要被改建,到後來成為一個文化保存地的運動,因為[[蟾蜍山]]除了是眷村,還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科大]]、[[國立臺灣大學|臺大]]、空軍的土地牽連,因此當地的居民為了保存他們的家園,可說是費勁苦心。大客廳的桌上還有許多書冊,裡面記錄著過去居民的訪談或口述歷史,這對於他們向政府申請文化景觀有大大的幫助,也對於我們這些外來者,可以更好的明白當地人民對於[[蟾蜍山]]的情感,以及為何不想被拆遷。大客廳右側,有間小門,進去後發現裡面是[[蟾蜍山]]地區的立體模型,可以看到這塊土地的建築物——矮矮的房子,看起來很有過去的風味,與現代的高樓大廈不同。再往更裡面,是一個休息的地方,裡面有些繪本是蟾蜍山大客廳辦的活動,讓年長的長輩可以帶孩子一起來參加親子活動。房室內的牆壁掛有老照片,可以看到以前人生活的方式,工作人員還告訴我們這裡又有些地方會被拆除,以後就看不到這樣的景色了。因此他們正努力在自家種植這些植物,像是青矛、薄荷、芙蓉、艾葉、茉草等等,希望可以將這些都保留下來,不過聽她們的經驗,這些植物非常難養成功。後來聽完工作人員的故事,她說她已經在這裡呆了50年了,從小到大一直在這裡,這讓我們非常的驚訝,也發現到這裡的工作人員(或者是說引導人員)大部分都是50、60歲的長輩們,年輕人倒是很少,只有兩三位。
+
:  沿著Google Map的路線一直走,發現到最後的目的地是一個交叉口,但幸好眼尖的發現屋子上有告示牌,最後才順利到達。走進去的空間是一個很大的客廳,映入眼簾的牆壁上有蟾蜍山近十年的歷史,大概是從此地要被改建,到後來成為一個文化保存地的運動,因為蟾蜍山除了是眷村,還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科大]]、[[國立臺灣大學|臺大]]、空軍的土地牽連,因此當地的居民為了保存他們的家園,可說是費勁苦心。大客廳的桌上還有許多書冊,裡面記錄著過去居民的訪談或口述歷史,這對於他們向政府申請文化景觀有大大的幫助,也對於我們這些外來者,可以更好的明白當地人民對於[[蟾蜍山]]的情感,以及為何不想被拆遷。大客廳右側,有間小門,進去後發現裡面是[[蟾蜍山]]地區的立體模型,可以看到這塊土地的建築物——矮矮的房子,看起來很有過去的風味,與現代的高樓大廈不同。再往更裡面,是一個休息的地方,裡面有些繪本是蟾蜍山大客廳辦的活動,讓年長的長輩可以帶孩子一起來參加親子活動。房室內的牆壁掛有老照片,可以看到以前人生活的方式,工作人員還告訴我們這裡又有些地方會被拆除,以後就看不到這樣的景色了。因此他們正努力在自家種植這些植物,像是青矛、薄荷、芙蓉、艾葉、茉草等等,希望可以將這些都保留下來,不過聽她們的經驗,這些植物非常難養成功。後來聽完工作人員的故事,她說她已經在這裡呆了50年了,從小到大一直在這裡,這讓我們非常的驚訝,也發現到這裡的工作人員(或者是說引導人員)大部分都是50、60歲的長輩們,年輕人倒是很少,只有兩三位。
  
 
*第二站——[[水源市場]]
 
*第二站——[[水源市場]]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