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User0518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9年5月18日 (六) 15:30 由 163.13.175.158 (對話)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圖檔簡述:2018年舉辦「滬里滬外: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成果展宣傳海報。
所有人:淡水維基館
海報設計:淡江大學資傳系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2018年成果展覽

  「滬里滬外:台灣北海岸石滬文化」自2018年5月21日起,於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展出。

  石滬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啟漁獵文化後,人類在海岸利用石頭堆疊成牆,依據潮汐變化,退潮時將漁獲困於石滬內的捕魚方法。全世界95%的石滬在台灣,其中澎湖佔2/3最多,台灣本島的石滬分佈於台中到石門之間的西部海岸,密度最高是集中於淡水河以北到石門以南的北海岸區域。以股東制的方式共同維護石滬並輪流捕魚,這在早期生存艱困的時代,多為親友合股,大家齊心協力討生活,也可繼承與買賣。日治時代有系統的登記石滬的產權資料,使得我們得以運用現代科技GPS定位、空拍,沿著海岸田野調查、訪問耆老,比對現今殘留的石滬遺跡。

  為期三年的北海岸石滬探勘計劃,在資圖系、歷史系、資傳系的跨域協力下,各自術有專攻,我們的成果包含地理定位與量測資訊、空拍影像、紀錄片、耆老口述歷史、生態系統等,後續將資訊公開呈現於「文創大淡水全紀錄」平台上。另外,於石滬文化教育推廣的部分,也有MV、立體書、桌遊、FB專頁、網站等相關媒體運用,期能讓一般大眾周知。台灣是海島國家,身為海島的子民,能夠了解特殊的石滬漁撈文化史,其重要性在石滬是世界最古老的生態工法,先民利用大自然資源賴以生存,知足、與環境共榮的概念,是我們現今面臨資源被破壞、即將耗盡的課題,從了解歷史中借鏡與反思,正是此研究計劃藉由拋磚引玉想引發大眾思考的延伸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