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Steven123/古蹟二覽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73: 行 73:
 
<br>
 
<br>
 
==其他==
 
==其他==
====[[重建街14號]]====
+
====重建街14號====
 
<table>
 
<table>
 
<tr><td bgcolor="#d5bcfe" width="226">[[檔案:重建街14號-1.jpg|120px|center|link=重建街14號]]</td><td bgcolor="#c4c9f4">
 
<tr><td bgcolor="#d5bcfe" width="226">[[檔案:重建街14號-1.jpg|120px|center|link=重建街14號]]</td><td bgcolor="#c4c9f4">
行 85: 行 85:
 
</td></tr>
 
</td></tr>
 
</table>
 
</table>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table>
 
<table>
<tr><td bgcolor="#d5bcfe">[[檔案:故事館.png|226px|center|link=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td><td bgcolor="#c4c9f4">
+
<tr><td bgcolor="#d5bcfe">[[檔案:故事館.png|226px|center|link=小白宮]]</td><td bgcolor="#c4c9f4">
 
  '''嘉士洋行倉庫'''(即[[淡水殼牌倉庫]])位在淡水鎮鼻頭街22號,[[淡水捷運站]]東側。[[1860年]](清咸豐10年)清廷依北京條約對外開放四港,[[淡水港]]迅速成為北臺灣第一大港、佔全臺貿易量六成以上。洋商亦快速進駐,有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五大洋行,之後[[嘉士洋行]]也並列位於淡水[[烽火段]]及鼻仔頭等地方。淡水開港後洋樓林立、最著名的便是[[英商寶順洋行住宅]]、[[德記洋行]]、[[道格拉斯洋行]]及殼牌公司之儲油及油槽倉庫等。
 
  '''嘉士洋行倉庫'''(即[[淡水殼牌倉庫]])位在淡水鎮鼻頭街22號,[[淡水捷運站]]東側。[[1860年]](清咸豐10年)清廷依北京條約對外開放四港,[[淡水港]]迅速成為北臺灣第一大港、佔全臺貿易量六成以上。洋商亦快速進駐,有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五大洋行,之後[[嘉士洋行]]也並列位於淡水[[烽火段]]及鼻仔頭等地方。淡水開港後洋樓林立、最著名的便是[[英商寶順洋行住宅]]、[[德記洋行]]、[[道格拉斯洋行]]及殼牌公司之儲油及油槽倉庫等。
  
行 93: 行 93:
 
</td></tr>
 
</td></tr>
 
</table>
 
</table>
====[[馬偕租屋處]]====
+
====馬偕租屋處====
 
<table>
 
<table>
<tr><td bgcolor="#d5bcfe" width="226">[[檔案:馬偕租屋處.JPG|150px|center|link=馬偕租屋處]]</td><td bgcolor="#c4c9f4">
+
<tr><td bgcolor="#d5bcfe" width="226">[[檔案:馬偕租屋處.JPG|150px|center|link=小白宮]]</td><td bgcolor="#c4c9f4">
 
  [[馬偕租屋處]]是[[馬偕博士]](偕叡理牧師)初到淡水時的住所,位於馬偕銅像三角公園旁的[[馬偕街]]內,此街道是因感念[[馬偕博士]]對當地的貢獻而命名。據文獻記載馬偕於[[1872年]]來到淡水時,最先向外籍茶商陶德借住,到了4月10日,日記中記載著:「''租到了一幢房子,這房子原本是一位中國官員要做為馬廄的,我付了訂金後就著手洗刷並請工人灑石灰消毒房子,也將下水道大肆整理一番 ...''」馬偕博士即以此住所做為傳教、教育和醫療的基地,就此展開他對北臺灣的貢獻,清治時期的龍目井馬廄地段也因紀念馬偕而改名為[[馬偕街]]。
 
  [[馬偕租屋處]]是[[馬偕博士]](偕叡理牧師)初到淡水時的住所,位於馬偕銅像三角公園旁的[[馬偕街]]內,此街道是因感念[[馬偕博士]]對當地的貢獻而命名。據文獻記載馬偕於[[1872年]]來到淡水時,最先向外籍茶商陶德借住,到了4月10日,日記中記載著:「''租到了一幢房子,這房子原本是一位中國官員要做為馬廄的,我付了訂金後就著手洗刷並請工人灑石灰消毒房子,也將下水道大肆整理一番 ...''」馬偕博士即以此住所做為傳教、教育和醫療的基地,就此展開他對北臺灣的貢獻,清治時期的龍目井馬廄地段也因紀念馬偕而改名為[[馬偕街]]。
  
行 101: 行 101:
 
</td></tr>
 
</td></tr>
 
</table>
 
</table>
====[[淡水海關碼頭]]====
+
====淡水海關碼頭====
 
<table>
 
<table>
 
<tr><td bgcolor="#d5bcfe" align="middle" width='226'>缺</td><td bgcolor="#c4c9f4">
 
<tr><td bgcolor="#d5bcfe" align="middle" width='226'>缺</td><td bgcolor="#c4c9f4">
行 110: 行 110:
 
</td></tr>
 
</td></tr>
 
</table>
 
</table>
====[[淡水外僑墓園]]====
+
====淡水外僑墓園====
 
<table>
 
<table>
<tr><td bgcolor="#d5bcfe">[[檔案:淡水外僑墓園20131019.jpg|226px|center|link=淡水外僑墓園]]</td><td bgcolor="#c4c9f4">
+
<tr><td bgcolor="#d5bcfe">[[檔案:淡水外僑墓園20131019.jpg|226px|center|link=小白宮]]</td><td bgcolor="#c4c9f4">
 
  '''淡水外僑墓園'''位於淡水真理街3巷與[[馬偕墓]]園以一牆隔開,於民國87年8月29日公告為縣定古蹟。自從[[1860年]](咸豐10)開港通商以後,[[淡水]]成為國際港埠,清廷又准外國人得以在此地傳教、居住、購地、埋葬等,因此來臺經商、傳教的外國人不少,這些途經淡水的外國人或居住此地的外國人,若有人因故客死淡水的時候,有不少人就很自然地埋在淡水。
 
  '''淡水外僑墓園'''位於淡水真理街3巷與[[馬偕墓]]園以一牆隔開,於民國87年8月29日公告為縣定古蹟。自從[[1860年]](咸豐10)開港通商以後,[[淡水]]成為國際港埠,清廷又准外國人得以在此地傳教、居住、購地、埋葬等,因此來臺經商、傳教的外國人不少,這些途經淡水的外國人或居住此地的外國人,若有人因故客死淡水的時候,有不少人就很自然地埋在淡水。
  
行 119: 行 119:
 
</td></tr>
 
</td></tr>
 
</table>
 
</table>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
+
====馬偕租屋處====
 
<table>
 
<table>
<tr><td bgcolor="#d5bcfe" width='226' align='middle'>缺</td><td bgcolor="#c4c9f4">
+
<tr><td bgcolor="#d5bcfe">[[檔案:馬偕租屋處.JPG|226px|center|link=小白宮]]</td><td bgcolor="#c4c9f4">
  [[施家古厝]]原名「[[榮記大厝]]」,位在淡水中正路8巷9號,為新北市市定古蹟,是日治時期全台最大木材商[[施坤山]]故居,不僅是淡水市區僅存的閩南院落建築,也是滬尾街商業繁榮的見證。
+
  [[馬偕租屋處]][[馬偕博士]](偕叡理牧師)初到淡水時的住所,位於馬偕銅像三角公園旁的[[馬偕街]]內,此街道是因感念[[馬偕博士]]對當地的貢獻而命名。據文獻記載馬偕於[[1872年]]來到淡水時,最先向外籍茶商陶德借住,到了4月10日,日記中記載著:「''租到了一幢房子,這房子原本是一位中國官員要做為馬廄的,我付了訂金後就著手洗刷並請工人灑石灰消毒房子,也將下水道大肆整理一番 ...''」馬偕博士即以此住所做為傳教、教育和醫療的基地,就此展開他對北臺灣的貢獻,清治時期的龍目井馬廄地段也因紀念馬偕而改名為[[馬偕街]]
  
  古厝原為淡水富商「[[鄭榮記]]」於清朝末年所建,至今超過百年歷史;約在1915(大正4)年由當時全台最大木材商「[[施合發商行]]」老闆[[施坤山]]買下,並採用最好的紅磚和木料大力整修,做為住宅,即為今日所稱的「[[施家古厝]]」。施家古厝地理位置較高,三合院式建築在淡水老街上獨樹一格,地理師視其為龍脈最前端,屬龍首位置,古厝珍貴之處,在於建材、工法相當考究,牆面磚雕或窗櫺頗具藝術價值,特別是門前兩根檐柱,以特製弧形紅磚砌成,古意盎然,是施家當年財力雄厚的表徵。現存滬尾街大多屬西式或日式古蹟建築群,但施家古厝是除了寺廟外,唯一傳統閩南式院落,極具文化保存價值。2005年9月公告為台北縣定古蹟,加以修繕、保存。
+
  馬偕租屋處約位於今日馬偕街24號屋後,當年的舊模樣已不復存在,而隔鄰的馬偕街20號建物為文史工作者[[蘇文魁]]老師所有,蘇老師便在門口小徑前的木門上,設立了有關馬偕家族小歷史及馬偕租屋處不同時空風景轉換的看版。隨著物換星移,此處雖已看不出當年的建築與陳設,但至今仍是人們緬懷馬偕的極佳地點。雖無法目睹故居原貌,但從後人所提供[[馬偕博士]]日記內記載:「''我只有兩只木箱,沒有床,也沒有桌椅,雖是如此,但我已有可以自由使用的房子,比起富人的大廈,多麼令人高興啊!''」可看出他對這個由馬廄改修而成的簡陋居所相當怡然自得,更令人感佩他的簡樸作風。
 
 
</td></tr>
 
</table>
 
====[[淡水禮拜堂]]====
 
<table>
 
<tr><td bgcolor="#d5bcfe" width='226' align='middle'>缺</td><td bgcolor="#c4c9f4">
 
  [[淡水禮拜堂]]位於[[淡水]]馬偕街8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之一。
 
 
 
  西元[[1872年]]3月9日,來自加拿大的[[偕叡理]]牧師(Dr. George Leslie Mackay,人稱[[馬偕]]博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這是第一代的教堂。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 RC 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1986 年屋頂因傳統屋瓦維修困難,故採用進口鋁質浪板全面翻修,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
 
 
 
  淡水禮拜堂是一座設計仔細且施工嚴謹的建築。就設計層面而言,建築物有許多細節(detail),包括柱腳、牆面、砌磚法、扶壁、拱窗、平拱窗、尖拱窗、線腳、水平飾帶及尖頂等。
 
</td></tr>
 
</table>
 
====[[滬尾偕醫館]]====
 
<table>
 
<tr><td bgcolor="#d5bcfe">[[檔案:滬尾偕醫館.jpg|226px|center|link=滬尾偕醫館]]</td><td bgcolor="#c4c9f4">
 
  '''滬尾偕醫館'''位在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6號,緊鄰[[淡水禮拜堂]],屬於直轄市定古蹟。<br>
 
  [[馬偕]]博士在[[1872年]]3月9日抵淡水後,即在其所租之寓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 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br>
 
  當時[[馬偕博士]]邀請駐淡水的外國人和洋行所聘的外籍醫師,到醫館主持醫療並傳授醫療技術。同時他也訓練學生和本地傳教士,加拿大也曾派專業醫師[[華雅各]] (Dr.J.B.Fraser) 前來淡水駐院主持,唯兩年後因其妻病逝[[淡水]]而返國,其夫人今仍安葬於[[淡江中學]]旁之外僑墓園。[[1879年]]一位住在美國底特律的馬偕夫人,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慨然捐贈美金3000元給淡水的[[馬偕]]博士,做為建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博士遂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中法戰爭]]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br>
 
  此醫館為馬偕所設計,並由「[[洪泉]]」所蓋,他是淡水甚出名的泥水匠,一般稱為「泉仔師」,其徒弟後來都是北部洋式建築的師傅。屋體為閩南式民宅,有著閩南瓦的屋頂和西洋栱形的門窗,極富趣味。外貌雖樸實,內部格局單純方整。因面臨海邊,地基抬高約1M,以防止濕氣上升,基礎外垣圍奇哩岸石材,階梯採雙邊設計
 
  
 
</td></tr>
 
</td></tr>
 
</table>
 
</table>
 +
==「古蹟」分類中的頁面==
 +
九劃
 +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
*[[紅毛城]]
 +
*[[重建街14號]]
 +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
十劃
 +
*[[馬偕租屋處]]
 +
*[[馬偕墓]]
 +
十一劃
 +
*[[淡水外僑墓園]]
 +
*[[淡水海關碼頭]]
 +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
 +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
 +
*[[淡水福佑宮]]
 +
*[[淡水禮拜堂]]
 +
*[[理學堂大書院]]
 +
十四劃
 +
*[[滬尾偕醫館]]
 +
*[[滬尾礮臺]]
 +
*[[鄞山寺]]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references/>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