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Alexsandra Lin/讀書心得"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演講:清代淡北的汀州移民與林本源家族)
行 7: 行 7:
 
::  這次很開心能運用實習的機會聽到歷史系老師的分享,對於文史工作也有初步的了解,最讓我訝異的是,田野調查對於史實的考證占了很大的重要性。之前一直認為文史研究因為年代久遠,只能從古蹟的挖掘、史書上的記載去東拼西湊,得出一些較接近史實的推論。這次演講的題目:汀州移民和林本源家族,對於這兩個標題我都十分陌生,(我連汀州都不知道在哪裡= =)在事前也沒有做任何的預習和資料的查找,後來才知道是屬於客家人,每次經過鄞山寺甚至不清楚它背後的小故事,和供奉定光古佛的地方、為何地方的仕紳要花大筆銀兩去修復公司田溪橋,好多好多我還不知道的故事發生在淡水這個區域。
 
::  這次很開心能運用實習的機會聽到歷史系老師的分享,對於文史工作也有初步的了解,最讓我訝異的是,田野調查對於史實的考證占了很大的重要性。之前一直認為文史研究因為年代久遠,只能從古蹟的挖掘、史書上的記載去東拼西湊,得出一些較接近史實的推論。這次演講的題目:汀州移民和林本源家族,對於這兩個標題我都十分陌生,(我連汀州都不知道在哪裡= =)在事前也沒有做任何的預習和資料的查找,後來才知道是屬於客家人,每次經過鄞山寺甚至不清楚它背後的小故事,和供奉定光古佛的地方、為何地方的仕紳要花大筆銀兩去修復公司田溪橋,好多好多我還不知道的故事發生在淡水這個區域。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  最引人入勝的我認為是關於3:26的故事,公司田溪橋很早就已建造,但經常被洪水沖掉,1812年(嘉慶17)由業戶何錦堂等修換,當時是一座柴橋(木板橋),但每次仍難擋洪水,多次重搭,1860年(咸豐10)夏天,橋又被沖毀,村人於是議定重造石橋,由董事吳際青邀集淡北豪戶出資,比較有名的有新竹林恆茂、艋舺張德寶、大龍峒陳悅記、板橋林本源等富商外,淡水本地有祖師公翁濟美、龍山寺洪雨記、關渡媽祖廟黃興遠以及北港塘的文館、滬尾課館等共百多人共襄盛舉,公司田溪橋的石橋板採自下游的雙溪口,其石母遺蹟尚存。(引述自淡水維基館的公司田溪橋遺蹟)
+
::  最引人入勝的我認為是關於公司田溪橋的故事。公司田溪橋很早就已建造,但經常被洪水沖掉,1812年(嘉慶17)由業戶何錦堂等修換,當時是一座柴橋(木板橋),但每次仍難擋洪水,多次重搭,1860年(咸豐10)夏天,橋又被沖毀,村人於是議定重造石橋,由董事吳際青邀集淡北豪戶出資,比較有名的有新竹林恆茂、艋舺張德寶、大龍峒陳悅記、板橋林本源等富商外,淡水本地有祖師公翁濟美、龍山寺洪雨記、關渡媽祖廟黃興遠以及北港塘的文館、滬尾課館等共百多人共襄盛舉,公司田溪橋的石橋板採自下游的雙溪口,其石母遺蹟尚存。(引述自淡水維基館的公司田溪橋遺蹟)為何多次沖毀又多次修築,最後甚至由許多大戶來集資建橋?原來原本看似一片荒蕪的山林,藏有無限的商業利益--榆樹。於當時是作為採礦柱子所使用的建材,由於生長快速,又具有堅硬的材質,亦能作為柴燃燒。
 +
::地理認知
 +
::  清代乾隆時期的淡水地區,指的是現在的新北市、基隆市,甚至部分的台北、桃園地區,而先民自黃山遷移入淡水多數在八里和淡水、三芝等沿岸地區登陸,因此,北部沿岸與淡水河沿途都是早期就被開發的地區,而眾所皆知的淡水在地的文化大多與河岸、漁業發展等等緊緊相繫,鮮少有人去注意到淡水山區(近山地區)都有產業發展,甚至能讓不同地區的人民械鬥。最驚訝的地名是之前路過金山往基隆市時,經過一個地名名為小基隆的地方,雖然不算靠近沿岸,但總是想不透為何名叫「小雞籠」。原來早期的路並非像現在有北海岸公路行走,只能穿越山區才能將茶葉、樟腦等等種植於山區的經濟作物運送至港口出口,因此在到基隆港前,先民們會在小基隆這個地方稍作歇息,也因為如此,至此休息時已離基隆港不遠,大家才將這裡做為進入基隆港的前哨站,命名為小基隆。
 +
::心得與感想
 +
::  第一聽到歷史系的分享,之前雖然有

於 2016年10月23日 (日) 12:08 的修訂

演講:清代淡北的汀州移民與林本源家族

  • 演講者:淡江大學歷史系 曾令毅教授
  • 演講時間:2016/10/17(一)
  • 演講地點:淡江大學文學館L522會議室
  • 演講內容:
  這次很開心能運用實習的機會聽到歷史系老師的分享,對於文史工作也有初步的了解,最讓我訝異的是,田野調查對於史實的考證占了很大的重要性。之前一直認為文史研究因為年代久遠,只能從古蹟的挖掘、史書上的記載去東拼西湊,得出一些較接近史實的推論。這次演講的題目:汀州移民和林本源家族,對於這兩個標題我都十分陌生,(我連汀州都不知道在哪裡= =)在事前也沒有做任何的預習和資料的查找,後來才知道是屬於客家人,每次經過鄞山寺甚至不清楚它背後的小故事,和供奉定光古佛的地方、為何地方的仕紳要花大筆銀兩去修復公司田溪橋,好多好多我還不知道的故事發生在淡水這個區域。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最引人入勝的我認為是關於公司田溪橋的故事。公司田溪橋很早就已建造,但經常被洪水沖掉,1812年(嘉慶17)由業戶何錦堂等修換,當時是一座柴橋(木板橋),但每次仍難擋洪水,多次重搭,1860年(咸豐10)夏天,橋又被沖毀,村人於是議定重造石橋,由董事吳際青邀集淡北豪戶出資,比較有名的有新竹林恆茂、艋舺張德寶、大龍峒陳悅記、板橋林本源等富商外,淡水本地有祖師公翁濟美、龍山寺洪雨記、關渡媽祖廟黃興遠以及北港塘的文館、滬尾課館等共百多人共襄盛舉,公司田溪橋的石橋板採自下游的雙溪口,其石母遺蹟尚存。(引述自淡水維基館的公司田溪橋遺蹟)為何多次沖毀又多次修築,最後甚至由許多大戶來集資建橋?原來原本看似一片荒蕪的山林,藏有無限的商業利益--榆樹。於當時是作為採礦柱子所使用的建材,由於生長快速,又具有堅硬的材質,亦能作為柴燃燒。
地理認知
  清代乾隆時期的淡水地區,指的是現在的新北市、基隆市,甚至部分的台北、桃園地區,而先民自黃山遷移入淡水多數在八里和淡水、三芝等沿岸地區登陸,因此,北部沿岸與淡水河沿途都是早期就被開發的地區,而眾所皆知的淡水在地的文化大多與河岸、漁業發展等等緊緊相繫,鮮少有人去注意到淡水山區(近山地區)都有產業發展,甚至能讓不同地區的人民械鬥。最驚訝的地名是之前路過金山往基隆市時,經過一個地名名為小基隆的地方,雖然不算靠近沿岸,但總是想不透為何名叫「小雞籠」。原來早期的路並非像現在有北海岸公路行走,只能穿越山區才能將茶葉、樟腦等等種植於山區的經濟作物運送至港口出口,因此在到基隆港前,先民們會在小基隆這個地方稍作歇息,也因為如此,至此休息時已離基隆港不遠,大家才將這裡做為進入基隆港的前哨站,命名為小基隆。
心得與感想
  第一聽到歷史系的分享,之前雖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