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Alexsandra Lin/讀書心得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0: 行 10:
 
::地理認知
 
::地理認知
 
::  清代乾隆時期的淡水地區,指的是現在的新北市、基隆市,甚至部分的台北、桃園地區,而先民自黃山遷移入淡水多數在八里和淡水、三芝等沿岸地區登陸,因此,北部沿岸與淡水河沿途都是早期就被開發的地區,而眾所皆知的淡水在地的文化大多與河岸、漁業發展等等緊緊相繫,鮮少有人去注意到淡水山區(近山地區)都有產業發展,甚至能讓不同地區的人民械鬥。最驚訝的地名是之前路過金山往基隆市時,經過一個地名名為小基隆的地方,雖然不算靠近沿岸,但總是想不透為何名叫「小雞籠」。原來早期的路並非像現在有北海岸公路行走,只能穿越山區才能將茶葉、樟腦等等種植於山區的經濟作物運送至港口出口,因此在到基隆港前,先民們會在小基隆這個地方稍作歇息,也因為如此,至此休息時已離基隆港不遠,大家才將這裡做為進入基隆港的前哨站,命名為小基隆。
 
::  清代乾隆時期的淡水地區,指的是現在的新北市、基隆市,甚至部分的台北、桃園地區,而先民自黃山遷移入淡水多數在八里和淡水、三芝等沿岸地區登陸,因此,北部沿岸與淡水河沿途都是早期就被開發的地區,而眾所皆知的淡水在地的文化大多與河岸、漁業發展等等緊緊相繫,鮮少有人去注意到淡水山區(近山地區)都有產業發展,甚至能讓不同地區的人民械鬥。最驚訝的地名是之前路過金山往基隆市時,經過一個地名名為小基隆的地方,雖然不算靠近沿岸,但總是想不透為何名叫「小雞籠」。原來早期的路並非像現在有北海岸公路行走,只能穿越山區才能將茶葉、樟腦等等種植於山區的經濟作物運送至港口出口,因此在到基隆港前,先民們會在小基隆這個地方稍作歇息,也因為如此,至此休息時已離基隆港不遠,大家才將這裡做為進入基隆港的前哨站,命名為小基隆。
 
==演講:周宗賢老師與蔡坤煌的老照片==
 
:*演講者:淡江大學歷史系 周宗賢教授(已退休)
 
:*演講時間:2016/11/28(一)
 
:*演講地點:淡江大學文學館L502
 
:*演講內容:
 
::  「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忘記。」在周宗賢老師詳細講解蔡坤煌醫師的老照片近50張,短短兩小時,我看見整個淡水的興衰與天際線的變化。從淡水最熱鬧繁華的捷運站、老街,一直到杳無人煙的田地,彷彿這些照片透過老師的口吻,同時訴說這個時代的無奈。演講前有稍微看過這些黑白照,其中只有一張是彩色的,那張照片是一艘孤舟的身影,航行在蔚藍色的淡水河面上,水面上波光粼粼,應是難得的好天氣。觀音山在照片中,難以窺見其全貌,只能略見一小角。記得老師曾說過,照相機在當時非常不普及,所以保留下來的一定是重要的畫面,甚至是一個真相。現在的我們只要拿起手機就能立刻拍下照片,可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這次演講使我突然憶起家中一台底片相機和厚厚一大疊的相本,裡面除了大部分是爸爸和媽媽的照片,也包含年幼時期的弟弟和我自己,許多回憶透過一張張底片記錄在像冊中,任由時間的沖刷而略顯褪色,然而無法帶走卻是心中無限的回憶。但不知道蔡坤煌醫師當時的看到這些照片的想法是什麼,是不是也想保留住某個剎那間的樣子,是攝影時的心情還是淡水當代的風華,已不得而知了。幸好這些照片還留下來變成重要的史料,現在的我們才有這個機會看到過去的淡水(雖然聽老師說,他自己有一大部分已經丟掉了,十分扼腕)。
 
::  老師年事也高了,不能一直守護著這些這片,雖然演講的時候經常聽不太清楚老師在講些什麼(哈哈),但很佩服老師能夠將照片背後的故事都描述得如此詳細。如果有一天等我們老去,是否也能像老師一樣,是個閱歷豐富、通達人情世故的人呢?說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張照片,照片的標題是榕樹下的土地公,背後有幾間舊時的土角厝,有一間茅草屋頂和一間有貼瓦片的,能想像當時在田居農耕的純樸風貌,對土地公的信仰,和對於老樹生命的尊崇,在今日的都市生活中已經非常少見,人們開始買賣土地後,視土地為一種商品,認為有錢就能買到所有在上面的任何東西,已經淡忘對於土地本身該有的尊重。俗話說「吃果子,拜樹頭」懂得飲水思源,感激身邊所有幫助自己的一切,無非也是一種日常,也是一項難能可貴的美德了!最近還聽了另外一場演講,孟令老師主講的三個數位典藏的範例,當時我也是很想問一個問題,有關於數位典藏所選的主題是怎麼樣去評選出來,還有到底數位典藏是為誰而做,究竟這些人是否真能看到,並且善加使用這些前人的回憶的珍貴資產。這是我們圖書館和淡水維基館都應該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想要讓淡水維基館持續變成一個生長的有機體,以數位的方式共同紀錄屬於淡水的記憶,我們其實要針對我們主要的閱聽人去做寫作指導,讓他們能夠自己寫自己用,並且永續經營下去。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