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空白的頁面)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1: 行 1:
 +
[[image:中和.jpg|right|thumb|500px|{{image:中和.jpg}}]]
 +
{{導覽條1|地名}}
 +
==歷史==
 +
  從前中和市為平埔族所居住,分為「[[擺接]]」和「[[秀朗]]」兩社。後來因為荷蘭人佔領台灣,才開始有了Chiron(秀朗)之記載,這可以說是中和最早的文獻紀錄,根據記載,擺接社就是今板橋市附近和現在枋寮一帶的西北地區,而秀朗則是現在「[[秀山]]」、「[[秀朗]]」兩里。
 +
==昨日中和==
 +
本區位於臺北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自遠古即為人類聚居之所。經數次之延革改制,迨至日據時期民國九年七月改易地名,取「中坑庄」之前字,連以「漳和庄」之次字,名為「中和庄」;臺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改革制度,廢日本人舊制,改街庄為鄉鎮,仍沿舊名曰「中和鄉」。 民國四十年以降,發展迅速,溪州等地倏成都市鑒於地區遼闊,鞭長莫及,爰有分鄉設鎮之議,經多方籌備,民國四十七年四月一日正式設鎮,定名為「永和鎮」,轄本鄉北部原有八村,設鎮後改村為里共為網溪、上溪、中溪、頂溪、下溪、店街、秀朗、潭墘等八里。本鄉則尚轄枋寮、中原、平河、瓦磘、廟美、牛埔、灰磘、瑞穗、積穗、外南、內南、橫路、頂南、力行、安樂、秀山等十六村。由於鄉區位居交通輻輳要道,工商日益繁榮,人口逐年增加,公共設施亦趨完備,遂於民國六十八年一月一日正式由「鄉」改制為縣轄市──中和市。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改制為新北市中和區。
 +
==位置概述==
 +
中和區位於台北盆地西南隅,約於東經一二一度二六分至三一分、北緯二四度五七分至二五度0一分之間,南依橫路里鹿寮山地與[[新店區]]為界,北濱[[新店溪]](跨華中橋與台北市相通),東連[[永和區]],西接[[板橋區]]與[[土城區]],面積為二0.二九四平方公里,中和區現有九十三里,大多密集在東北邊與永和區交接處,鄰近永和區的里面積都較小,而南邊的里如橫路、灰磘、內南、錦和等里的面積都較大。 地形地質中和區在其南端較有高低起伏之地形變化,有橫路里、鹿寮山地雄峙界上,惟高度最高才海拔三百餘公尺,為丘陵及礫石台地地形,而北部地形則起伏不大,為沖積平原,整體觀之中和區呈南尖、北寬略似秋海棠葉之形狀,且南端地勢高,漸次向北低下。
 +
==中和八景==
 +
#尖山晚渡
 +
#璧湖石怪
 +
#潭墘甘泉
 +
#石門灘音
 +
#福和鐘聲
 +
#員山遠眺
 +
#網溪泛月
 +
#永和暮潮
 +
==中和新八景==
 +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
 +
#白馬寺
 +
#圓通寺
 +
#烘爐地
 +
#左岸光雕橋
 +
#國立台灣圖書館
 +
#福和宮
 +
#山本氏紀念碑
  
 +
==參考資料==
 +
*[[http://mail.chjh.ntpc.edu.tw/chjh99/a01.htm 中和歷史]]
 +
*[[https://www.zhonghe.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365 中和奇遇記 探索新八景(中和區公所)]]
 +
*[[https://www.zhonghe.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364 昔日之中和八景(中和區公所)]]
 +
*[[https://www.zhonghe.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038&type_id=10038 昨日中和(中和區公所)]]
 +
*[[https://www.zhonghe.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037 中和地理環境(中和區公所)]]
 +
==相關頁面==
 +
*[[新店溪]]
 +
*[[新店]]
 +
==相關連結==
 +
*[[http://www.buycar.com.tw/24652 新北市中和區的歷史故事]]
 +
*[[https://www.ca.ntpc.gov.tw/home.jsp?id=220&parentpath=0,2,43,219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人口統計]]
 +
[[Category:地名]]

於 2019年4月29日 (一) 10:57 的最新修訂

== 授權條款 ==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地名

歷史[編輯]

  從前中和市為平埔族所居住,分為「擺接」和「秀朗」兩社。後來因為荷蘭人佔領台灣,才開始有了Chiron(秀朗)之記載,這可以說是中和最早的文獻紀錄,根據記載,擺接社就是今板橋市附近和現在枋寮一帶的西北地區,而秀朗則是現在「秀山」、「秀朗」兩里。

昨日中和[編輯]

本區位於臺北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自遠古即為人類聚居之所。經數次之延革改制,迨至日據時期民國九年七月改易地名,取「中坑庄」之前字,連以「漳和庄」之次字,名為「中和庄」;臺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改革制度,廢日本人舊制,改街庄為鄉鎮,仍沿舊名曰「中和鄉」。 民國四十年以降,發展迅速,溪州等地倏成都市鑒於地區遼闊,鞭長莫及,爰有分鄉設鎮之議,經多方籌備,民國四十七年四月一日正式設鎮,定名為「永和鎮」,轄本鄉北部原有八村,設鎮後改村為里共為網溪、上溪、中溪、頂溪、下溪、店街、秀朗、潭墘等八里。本鄉則尚轄枋寮、中原、平河、瓦磘、廟美、牛埔、灰磘、瑞穗、積穗、外南、內南、橫路、頂南、力行、安樂、秀山等十六村。由於鄉區位居交通輻輳要道,工商日益繁榮,人口逐年增加,公共設施亦趨完備,遂於民國六十八年一月一日正式由「鄉」改制為縣轄市──中和市。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改制為新北市中和區。

位置概述[編輯]

中和區位於台北盆地西南隅,約於東經一二一度二六分至三一分、北緯二四度五七分至二五度0一分之間,南依橫路里鹿寮山地與新店區為界,北濱新店溪(跨華中橋與台北市相通),東連永和區,西接板橋區土城區,面積為二0.二九四平方公里,中和區現有九十三里,大多密集在東北邊與永和區交接處,鄰近永和區的里面積都較小,而南邊的里如橫路、灰磘、內南、錦和等里的面積都較大。 地形地質中和區在其南端較有高低起伏之地形變化,有橫路里、鹿寮山地雄峙界上,惟高度最高才海拔三百餘公尺,為丘陵及礫石台地地形,而北部地形則起伏不大,為沖積平原,整體觀之中和區呈南尖、北寬略似秋海棠葉之形狀,且南端地勢高,漸次向北低下。

中和八景[編輯]

  1. 尖山晚渡
  2. 璧湖石怪
  3. 潭墘甘泉
  4. 石門灘音
  5. 福和鐘聲
  6. 員山遠眺
  7. 網溪泛月
  8. 永和暮潮

中和新八景[編輯]

  1.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
  2. 白馬寺
  3. 圓通寺
  4. 烘爐地
  5. 左岸光雕橋
  6. 國立台灣圖書館
  7. 福和宮
  8. 山本氏紀念碑

參考資料[編輯]

相關頁面[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