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2: 行 2:
 
==位置==
 
==位置==
  
  [[三重]]區位於新北市東經122.3度、北緯25.14度,西北與[[蘆洲]]區、[[五股]]區,西邊與[[新莊]]區比鄰而居,南與板橋區隔[[大漢溪]]相望,東與台北市[[士林]]區、[[大同]]區、[[萬華]]區隔淡水河相鄰,面積為16.317平方公里,是近年來興起的衛星市鎮,居住著許多從台灣中南部搬上來的居民,擁有全台各地的文化風情。
+
  [[三重]]區位於新北市東經122.3度、北緯25.14度,西北與[[蘆洲]]區、[[五股]]區,西邊與[[新莊]]區比鄰而居,南與板橋區隔[[大漢溪]]相望,東與台北市[[士林]]區、[[大同]]區、[[萬華]]區隔[[淡水河]]相鄰,面積為16.317平方公里,是近年來興起的衛星市鎮,居住著許多從台灣中南部搬上來的居民,擁有全台各地的文化風情。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行 9: 行 9:
  
 
  臺灣的開發是由南而北;而北部的開發,則是從淡水河沿線開始。前清時期,整個臺北盆地對外連繫,都是倚賴淡水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水運系統,當時從大陸來的大帆船可直達新莊的頭前埔,頭前是一重的意思,埔則是閩南一帶居民對河岸沙洲平原的慣稱,「三重埔」則有第三段沙洲平原的意思。後來因為淡水河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淤積河床,河床漸高,船隻航行不方便,開發的重心,就轉到下游的二重埔和三重埔地區。而今日三重埔的俗稱,也因此聞名於北部地區。
 
  臺灣的開發是由南而北;而北部的開發,則是從淡水河沿線開始。前清時期,整個臺北盆地對外連繫,都是倚賴淡水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水運系統,當時從大陸來的大帆船可直達新莊的頭前埔,頭前是一重的意思,埔則是閩南一帶居民對河岸沙洲平原的慣稱,「三重埔」則有第三段沙洲平原的意思。後來因為淡水河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淤積河床,河床漸高,船隻航行不方便,開發的重心,就轉到下游的二重埔和三重埔地區。而今日三重埔的俗稱,也因此聞名於北部地區。
  明鄭時期三重為平埔族武灣社漁獵定居的地方,舊稱三重埔,即為三個平原的意思,最早來到這裡由新莊登陸的閩粵移民往北開墾的第一個平原-頭重埔,即今日新莊區內頭前地區,二重埔同樣在三重區內,簡稱二重;三重區在日據時代前述於台北州新莊郡鷺洲庄所管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才與[[蘆洲]]分治成為三重鎮,1962年正式改制為縣轄市,成為新北市首個改制為縣轄市的城市,也是台灣第一個由鄉鎮改制的縣轄市,發展成為七橋之都。
+
  
 +
    明鄭時期三重為平埔族武灣社漁獵定居的地方,舊稱三重埔,即為三個平原的意思,最早來到這裡由新莊登陸的閩粵移民往北開墾的第一個平原-頭重埔,即今日新莊區內頭前地區,二重埔同樣在三重區內,簡稱二重;三重區在日據時代前述於台北州新莊郡鷺洲庄所管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才與[[蘆洲]]分治成為三重鎮,1962年正式改制為縣轄市,成為新北市首個改制為縣轄市的城市,也是台灣第一個由鄉鎮改制的縣轄市,發展成為七橋之都。
  
  

於 2019年1月10日 (四) 02:09 的修訂

位置

  三重區位於新北市東經122.3度、北緯25.14度,西北與蘆洲區、五股區,西邊與新莊區比鄰而居,南與板橋區隔大漢溪相望,東與台北市士林區、大同區、萬華區隔淡水河相鄰,面積為16.317平方公里,是近年來興起的衛星市鎮,居住著許多從台灣中南部搬上來的居民,擁有全台各地的文化風情。

歷史沿革

三重名稱由來

  臺灣的開發是由南而北;而北部的開發,則是從淡水河沿線開始。前清時期,整個臺北盆地對外連繫,都是倚賴淡水河及其支流所形成的水運系統,當時從大陸來的大帆船可直達新莊的頭前埔,頭前是一重的意思,埔則是閩南一帶居民對河岸沙洲平原的慣稱,「三重埔」則有第三段沙洲平原的意思。後來因為淡水河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淤積河床,河床漸高,船隻航行不方便,開發的重心,就轉到下游的二重埔和三重埔地區。而今日三重埔的俗稱,也因此聞名於北部地區。   

   明鄭時期三重為平埔族武灣社漁獵定居的地方,舊稱三重埔,即為三個平原的意思,最早來到這裡由新莊登陸的閩粵移民往北開墾的第一個平原-頭重埔,即今日新莊區內頭前地區,二重埔同樣在三重區內,簡稱二重;三重區在日據時代前述於台北州新莊郡鷺洲庄所管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才與蘆洲分治成為三重鎮,1962年正式改制為縣轄市,成為新北市首個改制為縣轄市的城市,也是台灣第一個由鄉鎮改制的縣轄市,發展成為七橋之都。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