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相關連結)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淡江大學中文系以淡水地區的傳統商家為著眼點,十個較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如「阿婆的海角大飯店-蕭仕敏製作」、「為覺組合大師-劉秀宏製作」、「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周靜興與麻糬的傳奇故事-吳欣潔製作」、「白守興頁數十載,米香雜陳人情味-和利碾米工廠的稻米文化-郭雅雯」……等等。
+
  [[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淡江大學]]中文系以淡水地區的傳統商家為著眼點,採訪十個較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九位傳統產業的經營者和一家舊書攤的老闆),10月26日於淡江大學淡水校園新工館正式發表。
  
 +
  淡江大學中文系自[[1996年]]開始進行'''「淡水地區田野調查」''',[1996年]]「'''民間藝文報告'''」採訪兩位所謂的文藝工作者,一位前輩作家,一位文史工作者和兩間書院;[[1997年]]「'''藝文人物誌'''」採訪三位畫家、三位音樂工作者、兩位詩人、一位兒童文學工作者、一位退休老作家;[[1998年]]「'''淡水地區人物誌'''」採訪了一位素人畫家、兩位匠師、一位建築史家、一位插畫家、一位文史工作者、一位寺廟管理委員。
 +
 +
==十位人物誌==
 +
===「阿婆的海角大飯店」===
 +
:*編撰:蕭仕敏
 +
  這個「硬是要得」的鐵蛋丸,在渡船頭、老街一帶可是隨處可見,也是觀光客幾乎必買的地方特產。
 +
===「味覺組合大師-阿給」===
 +
:*編撰:劉秀宏
 +
  想要一親阿給的芳澤,就永遠必須親臨淡水鎮一趟,也或許可趁機遊覽淡水鎮的古老街角及濃厚的鄉土風情。
 +
===「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周進興與麻糬的傳奇故事」===
 +
:*編撰:吳欣潔
 +
  他賣麻糬少說也有三十多年了,無論是晴天、雨天他都會出來賣,有時候走到半路突然下起雨來,路上的行人都去避雨了,他還是一動也不動的站在街上。
 +
===「白守興業數十載,米香雜陳人情味-和利碾米工廠的稻米文化」===
 +
:*編撰:郭雅雯
 +
  他是一棟日據時期建築風格的兩層樓房,也是淡水米市的見證,更是淡水稻米文化的榮耀─和利碾米工廠。
 +
===「釋放買賣空間的溫情意識-榮芳號麻油店」===
 +
:*編撰:王妙云
 +
  六十年以前,謝老先生開始經營雜貨店,一路走來,面臨了動亂與時代的改變,但榮芳號依然是走了過來。
 +
===「行醫救人的華陀-萬寶堂的歷史」===
 +
:*編撰:陳嘉欣
 +
  當陳俊吉先生談起他的病患時,我可以感覺到,在他的眼中,那些身患疾病的人,可說是他的朋友,甚至是他的親人。
 +
===「泉和西裝店」===
 +
:*編撰:菜鵑彌
 +
  施兆銘先生從小就在西裝師傅與西裝堆裡玩耍,店裡人山人海,忙進忙出的景象,是他小時候最深刻的記憶。
 +
===「百年的蛻變-從刻佛到刻印的邵氏家族」===
 +
:*編撰:張芸慧
 +
  我們很難想像一位年僅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他的身上竟然擁有二十年以上的刻印經驗。
 +
===「舊書攤新視野」===
 +
:*編撰:黃培婷
 +
  忠興書局的經營理念是─隨性自然,這應該是他與其他書局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
===「鐵器時代的遺民」===
 +
:*編撰:王錦榮
 +
  這些鐵器與工具,沾染了萬炭伯對這份手藝的熱情與堅持,鐵鋪因而活了起來。
 +
 +
==參考資料==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
:*[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74/74_02.htm 淡水史*研究初探/張建隆(Chien-lung Chang)]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於 2014年8月3日 (日) 17:06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簡介

  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淡江大學中文系以淡水地區的傳統商家為著眼點,採訪十個較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九位傳統產業的經營者和一家舊書攤的老闆),10月26日於淡江大學淡水校園新工館正式發表。

  淡江大學中文系自1996年開始進行「淡水地區田野調查」,[1996年]]「民間藝文報告」採訪兩位所謂的文藝工作者,一位前輩作家,一位文史工作者和兩間書院;1997年藝文人物誌」採訪三位畫家、三位音樂工作者、兩位詩人、一位兒童文學工作者、一位退休老作家;1998年淡水地區人物誌」採訪了一位素人畫家、兩位匠師、一位建築史家、一位插畫家、一位文史工作者、一位寺廟管理委員。

十位人物誌

「阿婆的海角大飯店」

  • 編撰:蕭仕敏

  這個「硬是要得」的鐵蛋丸,在渡船頭、老街一帶可是隨處可見,也是觀光客幾乎必買的地方特產。

「味覺組合大師-阿給」

  • 編撰:劉秀宏

  想要一親阿給的芳澤,就永遠必須親臨淡水鎮一趟,也或許可趁機遊覽淡水鎮的古老街角及濃厚的鄉土風情。

「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周進興與麻糬的傳奇故事」

  • 編撰:吳欣潔

  他賣麻糬少說也有三十多年了,無論是晴天、雨天他都會出來賣,有時候走到半路突然下起雨來,路上的行人都去避雨了,他還是一動也不動的站在街上。

「白守興業數十載,米香雜陳人情味-和利碾米工廠的稻米文化」

  • 編撰:郭雅雯

  他是一棟日據時期建築風格的兩層樓房,也是淡水米市的見證,更是淡水稻米文化的榮耀─和利碾米工廠。

「釋放買賣空間的溫情意識-榮芳號麻油店」

  • 編撰:王妙云

  六十年以前,謝老先生開始經營雜貨店,一路走來,面臨了動亂與時代的改變,但榮芳號依然是走了過來。

「行醫救人的華陀-萬寶堂的歷史」

  • 編撰:陳嘉欣

  當陳俊吉先生談起他的病患時,我可以感覺到,在他的眼中,那些身患疾病的人,可說是他的朋友,甚至是他的親人。

「泉和西裝店」

  • 編撰:菜鵑彌

  施兆銘先生從小就在西裝師傅與西裝堆裡玩耍,店裡人山人海,忙進忙出的景象,是他小時候最深刻的記憶。

「百年的蛻變-從刻佛到刻印的邵氏家族」

  • 編撰:張芸慧

  我們很難想像一位年僅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他的身上竟然擁有二十年以上的刻印經驗。

「舊書攤新視野」

  • 編撰:黃培婷

  忠興書局的經營理念是─隨性自然,這應該是他與其他書局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鐵器時代的遺民」

  • 編撰:王錦榮

  這些鐵器與工具,沾染了萬炭伯對這份手藝的熱情與堅持,鐵鋪因而活了起來。

參考資料

相關新聞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