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大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4: 行 4:
 
[[檔案:關渡大橋通車.jpg|400px|縮圖|{{檔案:關渡大橋通車.jpg}}]]
 
[[檔案:關渡大橋通車.jpg|400px|縮圖|{{檔案:關渡大橋通車.jpg}}]]
 
==景點簡介==
 
==景點簡介==
 [[關渡大橋]]是橫跨於台灣北部的淡水河的橋樑,為省道台15線首段,連結新北市八里區、五股區與淡水區、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距離淡水河口約10公里 [2],在淡江大橋完工前為淡水河流域最靠近出海口的一座橋樑。
+
  [[關渡大橋]]是橫跨於台灣北部的淡水河的橋樑,為省道台15線首段,連結新北市八里區、五股區與淡水區、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距離淡水河口約10公里 [2],在淡江大橋完工前為淡水河流域最靠近出海口的一座橋樑。
  
 關渡大橋,橋身全長809公尺,寬19公尺,主橋為鋼橋,長539公尺,引橋為預力混凝土橋計270公尺,鋼橋部份係五孔連續鋼繫拱結構,中間孔跨徑達165公尺,高12.5公尺,漁船可自由通航。鋼橋所需鋼料約重6000餘公噸,除吊索、高拉力螺栓須進口外,悉用中鋼公司自產的鋼板。
+
  關渡大橋,橋身全長809公尺,寬19公尺,主橋為鋼橋,長539公尺,引橋為預力混凝土橋計270公尺,鋼橋部份係五孔連續鋼繫拱結構,中間孔跨徑達165公尺,高12.5公尺,漁船可自由通航。鋼橋所需鋼料約重6000餘公噸,除吊索、高拉力螺栓須進口外,悉用中鋼公司自產的鋼板。
  
 關渡大橋是'''第一座使用臺灣生產之防蝕鋼建造的橋樑''',當時如果使用混凝土結構會比較省錢¸可是臺灣公路局希望在這個風景區,建造一座傑出的鋼橋,唐榮所創造的「'''潮汐架設法'''」更是關渡大橋建造成功的重要因素。據稱關渡大橋為世界第四座電焊鋼繫拱形橋更顯珍貴。
+
  關渡大橋是'''第一座使用臺灣生產之防蝕鋼建造的橋樑''',當時如果使用混凝土結構會比較省錢¸可是臺灣公路局希望在這個風景區,建造一座傑出的鋼橋,唐榮所創造的「'''潮汐架設法'''」更是關渡大橋建造成功的重要因素。據稱關渡大橋為世界第四座電焊鋼繫拱形橋更顯珍貴。
  
 橋面為鋼橋橋面,中間無伸縮縫,行車不致跳動。橋面淨寬19公尺,計四線14.5公尺,兩側人行道各寬2.25公尺,設計載重為HS─20,主橋由三孔拱橋及二孔懸臂橋組成,成階梯式嬗變,使橋姿顯得沉雄優柔。
+
  橋面為鋼橋橋面,中間無伸縮縫,行車不致跳動。橋面淨寬19公尺,計四線14.5公尺,兩側人行道各寬2.25公尺,設計載重為HS─20,主橋由三孔拱橋及二孔懸臂橋組成,成階梯式嬗變,使橋姿顯得沉雄優柔。
  
 
==簡史==
 
==簡史==
在清朝雍正年間,逃避蕭隴社追殺而遷居到小八里坌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的竹圍一帶)的八里坌社原住民,為了能來往於淡水河兩岸,於是在今關渡一帶搭建了藤橋,此橋史稱為「關渡藤橋」或是「雍正藤橋」,藤橋存在的時間並未很久。此後要往來淡水河兩岸只能依靠渡船。
+
  在清朝雍正年間,逃避蕭隴社追殺而遷居到小八里坌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的竹圍一帶)的八里坌社原住民,為了能來往於淡水河兩岸,於是在今關渡一帶搭建了藤橋,此橋史稱為「關渡藤橋」或是「雍正藤橋」,藤橋存在的時間並未很久。此後要往來淡水河兩岸只能依靠渡船。
  
[[1976年]],[[蔣經國]]行政院長為改善[[淡水]]、[[八里]]、[[蘆洲]]間交通運輸,並鞏固西北部海防,指示公路研究在[[關渡]]附近建造一座橋樑,經公開徵求設計。計有五家顧問工程公司提出15種圖樣,經省府「關渡橋結構形式研商專案小組」和省主席謝東閔核定以林同棪及中華兩家顧問工程公司合作提出之鋼橋入選。橋樑從[[1980年]]4月起動工,[[1983年]]10月31日完工通車。
+
  [[1976年]],[[蔣經國]]行政院長為改善[[淡水]]、[[八里]]、[[蘆洲]]間交通運輸,並鞏固西北部海防,指示公路研究在[[關渡]]附近建造一座橋樑,經公開徵求設計。計有五家顧問工程公司提出15種圖樣,經省府「關渡橋結構形式研商專案小組」和省主席謝東閔核定以林同棪及中華兩家顧問工程公司合作提出之鋼橋入選。橋樑從[[1980年]]4月起動工,[[1983年]]10月31日完工通車。
 
==建築參數==
 
==建築參數==
 
:*設計:林同棪國際工程顧問公司、中華顧問工程司
 
:*設計:林同棪國際工程顧問公司、中華顧問工程司

於 2016年4月10日 (日) 19:44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 影片描述:【台灣,你好!】沙發環島空拍鷹眼系列 2015/7/25 台北關渡大橋 卷一2015-8-31)
  • 影片來源:YouTube
關渡大橋
拍攝日期:2013-10-10
拍攝地點:關渡大橋
攝影人:LiaoWS
所有人:LiaoWS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圖檔簡述:關渡大橋通車
拍攝日期:1983-10-31
拍攝地點:關渡大橋上
所有人:淡水鄉親周先生
攝影者:淡水鄉親周先生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景點簡介

  關渡大橋是橫跨於台灣北部的淡水河的橋樑,為省道台15線首段,連結新北市八里區、五股區與淡水區、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距離淡水河口約10公里 [2],在淡江大橋完工前為淡水河流域最靠近出海口的一座橋樑。

  關渡大橋,橋身全長809公尺,寬19公尺,主橋為鋼橋,長539公尺,引橋為預力混凝土橋計270公尺,鋼橋部份係五孔連續鋼繫拱結構,中間孔跨徑達165公尺,高12.5公尺,漁船可自由通航。鋼橋所需鋼料約重6000餘公噸,除吊索、高拉力螺栓須進口外,悉用中鋼公司自產的鋼板。

  關渡大橋是第一座使用臺灣生產之防蝕鋼建造的橋樑,當時如果使用混凝土結構會比較省錢¸可是臺灣公路局希望在這個風景區,建造一座傑出的鋼橋,唐榮所創造的「潮汐架設法」更是關渡大橋建造成功的重要因素。據稱關渡大橋為世界第四座電焊鋼繫拱形橋更顯珍貴。

  橋面為鋼橋橋面,中間無伸縮縫,行車不致跳動。橋面淨寬19公尺,計四線14.5公尺,兩側人行道各寬2.25公尺,設計載重為HS─20,主橋由三孔拱橋及二孔懸臂橋組成,成階梯式嬗變,使橋姿顯得沉雄優柔。

簡史

  在清朝雍正年間,逃避蕭隴社追殺而遷居到小八里坌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的竹圍一帶)的八里坌社原住民,為了能來往於淡水河兩岸,於是在今關渡一帶搭建了藤橋,此橋史稱為「關渡藤橋」或是「雍正藤橋」,藤橋存在的時間並未很久。此後要往來淡水河兩岸只能依靠渡船。

  1976年蔣經國行政院長為改善淡水八里蘆洲間交通運輸,並鞏固西北部海防,指示公路研究在關渡附近建造一座橋樑,經公開徵求設計。計有五家顧問工程公司提出15種圖樣,經省府「關渡橋結構形式研商專案小組」和省主席謝東閔核定以林同棪及中華兩家顧問工程公司合作提出之鋼橋入選。橋樑從1980年4月起動工,1983年10月31日完工通車。

建築參數

  • 設計:林同棪國際工程顧問公司、中華顧問工程司
  • 長度:809公尺(主橋539公尺、引道270公尺)
  • 寬度:19公尺
  • 建材:主橋為鋼構橋,引道為鋼筋混凝土橋
  • 最大跨徑:165公尺
  • 高度:12公尺(水面至橋面)
  • 橋重量:約6000公噸(主橋的部份)

交通地圖

讀取地圖中...

資料來源

  • 孫恭先、劉炳勳主編,《關渡大橋工程專輯》,(台灣省公路局出版,1984年12月)。
  • 賴進貴等人合著:《台北河川橋樑之旅》,(台北市政府新聞處,2003年10月)。


參考資源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

:*彩虹龍門-關渡大橋 - 微笑台灣319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