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大事記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目錄
原住民和探險家時期(1629之前)
西班牙人時期(1629-1642)
- 明崇禎二年。
- 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
- 荷蘭人為防止中日貿易路線被西班牙人截斷,屢次北上驅逐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因菲律賓有叛亂,守軍內調,荷蘭人乘虛攻佔淡水、陷雞籠(史稱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或雞籠之戰),結束西班牙人在北台灣十六年(淡水十四年)之統治。聖多明哥城遭受摧毀。8月,淡水地區為荷蘭人佔據。荷蘭戶口表內,有原住民平埔族「蔴少翁社」名稱。
荷蘭人時期(1642-1668)
明鄭時期(1661-1683)
- 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
- 鄭成功征台,克鹿耳門,下普羅民遮城,荷蘭人堅守熱蘭遮城,與鄭軍對峙。
清治時期(1683-1895)
- 清雍正元年。
- 臺灣府行政區重劃,割諸羅虎尾溪以北至大甲溪以南增設彰化縣,而大甲溪以北成立淡水廳。
- 淡水廳設置初期因北路地方未闢,廳治暫時附設於彰化城內。
- 增淡水港社船為六隻,特准運輸淡水米糧,接濟漳、泉民食。
- 清雍正二年。
- 清雍正十一年。
- 淡水廳治正式遷至竹塹(今新竹),自此,竹塹逐漸成為北台灣政經文化教育中心。
- 建八里坌巡檢署。
- 清乾隆六年。
- 清乾隆五十七年。
- 清廷正式開放八里坌與大陸兩岸直航。
日治時期(1895-1945)
- 日本昭和6年;民國20年。
中華民國時期(1945-)
- 民國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