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臺北古地圖考釋/第七章"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主頁]]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一章|第一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二章|第二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三章|第三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四章|第四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五章|第五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六章|第六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七章|第七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大台北古地圖|大台北古地圖]]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主頁]]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一章|第一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二章|第二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三章|第三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四章|第四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五章|第五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六章|第六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七章|第七章]]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大台北古地圖|大台北古地圖]]
 +
==論十三行遺址的主人:荷蘭時代的十三行番社==
 +
===一、古地圖的誤用===
 +
一六五四年大臺北古地圖的解讀作業,到此應可告一段落,剩下的,就等待有興趣的研究者進一步去實地調查、系統性地進行地名與番社比定的探討。然而,一方面是本圖右邊,即淡水河右旁,仍有一空缺未加解讀;另一方面一想到近幾年來曾為社會所注意的十三行考古遺址存廢的爭議中,涉及到十六、七世紀的近世初期時,八里鄉是否已經有原住民居住在那裡問題,在本書裡並未有所表示,未免是一件缺憾。
 +
 +
不惟如此,我發現學術界在引用本圖時,也稍有以訛傳訛的現象,對重建臺灣歷史圖像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淆。因此,恐怕仍有必要再另闢一章,專門針對西班牙與荷蘭時代時,淡水河南岸是否存在有十三行等的番社,以及西班牙與荷蘭所留下的文獻,是否有這些番社的記錄等問題,進行初步的討論,作為解讀本圖的最後工作。同時也藉此回答關心此事的師長、朋友,一則當作是筆者留學荷蘭歸來後的成果,一方面也表示,在社會事件的幾分熱潮之後,仍然得有人繼續長期追究這個問題。
 +
 +
自一九九一年前後,臺北縣八里鄉污水處理廠與十三行考古遺址問題發生以來,我與一些人曾利用這張一六五四年的臺北古地圖,去討論在清代以前,淡水河口南岸是否有原住民番社在那裡之事。不過,由於當時能引用的資料相當有限,因此有些人認為:
 +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假如當時十三行附近有聚落存在的話,基於荷蘭人對淡水河口地區詳盡的調查,在地圖上標記註明並不麻煩。也許,當時真的沒有聚落呢。但仍需要配合諸多荷蘭文獻的考證,才能更證實這樣的說法[1]。</font></font>
 +
 +
甚至有學者認為這是學術界的疑案,並因而對遺址的原來族群有所懷疑,曾謂:
 +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但是,根據荷蘭人在十七世紀中葉所繪製的地圖,淡水河口岸並沒有任何部落的標記,這是學術界的一件疑案,因為事關十三行遺址的問題。然而,根據西班牙稍早的記載(如Esquivel),兩岸都有土著民族居住,在河口南岸似乎就有Pantao和Parakucho兩社[2]。</font></font>
 +
 +
又說:
 +
 +
<font size="4" ><font face="標楷體">……荷蘭人所繪的淡水河沿岸地形和居民分佈圖,淡水河口南岸並沒有任何聚落的標記,而北岸卻有一些平埔族的聚落,因此,十三行文化遺址是否就是凱達格蘭族的遺留,目前我們還不能確定[3]。</font></font>
 +
 +
雖然當時我頗不同意這樣的觀察[4],但也無法有效地反駁。如今,我可以這麼說:持有上述觀點與疑問的人,可能一時未考慮到此圖有如下所述的三個重要歷史背景與事實。首先,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期,是存有所謂的「行政」區域劃分的[5]。在北臺灣方面,一般被稱為淡水集會區,包括有:雞籠(金包里、三貂)、淡水河沿岸、武𠯿灣河流域、龜崙山區、噶瑪蘭人區以及淡水河(城砦)以南至大甲溪區等。而八里坌在這個「行政」劃分裡,是屬於淡水河以南之區,不在淡水河沿岸番社之列[6]。
 +
 +
第二,就如第一章所提到的,繪製這張古圖的地圖人員,當時所接受的任務,在於描繪淡水、雞籠地區的地理與人文狀況。因此,緊鄰的淡水河南岸之八里坌地區的原住民番社名稱、景觀,自然而然不會在本圖上標誌,就如雞籠東邊的三貂也不在本圖中一樣!要言之,八里地區未劃有原住民番社,並不表示這裡沒有住人。
 +
 +
第三,更何況,如果更細心去看本圖,則可意外發現,編號三十五號沙巴里番社對面的淡水河南岸,編號三十七號觀音山的第二個山崙之上,還繪有大約七間小房子的番社[7](見圖7-1)!此外,淡水河南岸編號三十一號的Jagers veldt(狩獵園、獵場),似乎畫有房子之狀,不知是否為原住民的獵人草寮或獵園中的小番社。也就是說,光就本圖來看,淡水河南岸還是有原住民的聚落,原住民並且在那裡有狩獵的活動。
 +
 +
所以,企圖用一六五四年的荷蘭古地圖來懷疑清代以前八里鄉境內沒有番社,是站不住腳的。接下來,我們就從西班牙與荷蘭文獻中,來探尋是否有十三行番社的資料。
 +
 +
===二、西班牙時代的八里坌===
 +
根據西班牙史籍,基洛神父(Teodoro Quirìós de la Madre de Dios)自一六三三年起駐在臺灣北部,他一直到一六四二年的十年之間,盡力於宣揚基督教,先後被任命為淡水、金包里教會的司牧。期間,他巡迴傳教於淡水河流域的武𠯿灣(Pulauan)、Camaco、Maupe、林仔(Senar)、Parakucho等番社,進而到三貂及噶瑪蘭地方傳道,帶領原住民皈依基督教,據云前後有六百名以上的人受洗[8]。附帶一提的是,西班牙人在臺灣傳教,經我初步研究,發現其區域之廣實遠非我們所能想像者[9]。
 +
 +
上述西班牙人所傳教的地區、地名之中,「Camaco」、「Maupe」與「Parakucho」三個地點,尤其是前兩者,迄今似仍屬於謎樣的地方[10]。後者,即「Parakucho」,自日本時代以來,就一直被比定成今天淡水的嘎嘮別,及小八里坌社[11]。其實,在荷蘭文獻中,「Parricoutchie」被記錄成位於淡水河南岸,離淡水五、六荷里,即約三十七至四十四公里之遠,地點在南崁附近[12]。所以絕對不在今天的淡水鎮,也不在八里鄉境內,這是毫無疑問的。不僅如此,中村孝志先生在晚年所發表的有關臺灣番社戶口的文章,也已很明確指出:「Parricoutsie,別名Lamcam南崁」[13]。可惜這句要緊的文字,竟未獲國內學者及地方上文史工作者的注意,錯誤仍輾轉沿襲至今。
 +
 +
「Maupe」一地到底指哪裡?我曾有一陣子推測該字或許為「Haupe」的愆字,如果我的推測能證明為真[14],則Maupe應該是位於淡水紅毛城緊鄰的番社,即一六五四年古圖編號三十二號的「Touckenan(奇獨龜崙社)」。若然,「Haupe」似乎也與清代方志所云的:「圭柔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西至海口極目平衍,名虎尾」[15]之「虎尾(Hó-bé)」或「滬尾(Hö-bé)」有關。不過,這終究仍屬於推測之詞,還有待繼續進一步追證。
 +
 +
比較麻煩的是「Camaco」究竟指何地?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如本書第四章三十四號所指證的,北部的原住民番社,有時候是以頭目之名字當做番社名稱。有了這個原住民族慣習的背景知識,我們可在《臺灣日記》中找到「Camaco是Pariën番社的頭目」[16],以及下文所述「Kamaco是八里坌(Parihoon)一名Sipandan番社的頭目」的資料。再者,稍後將會說明,Pariën與Sipandan,乃至Tapiën的番社,都在今天八里坌鄉境內。據此,可推定西班牙文獻上所說的Camaco,應該就是今天八里鄉境內的番社之一。換句話說,在西班牙統治時代,八里鄉曾經存在著Camaco的番社,而且西班牙神父也在這裡傳過教。
 +
 +
另外,還有一個相當棘手的地名,此即西班牙文獻中的「Pantao」。目前,此地點重新被比定成位於淡水河南岸[17]。此字的發音雖然很像「北投」,但地點似乎不在淡水河北岸有「北投」舊地名的地方。根據耶士基佛(J. Esquivel)神父的記錄,有云:若從淡水城砦沿著海岸往荷蘭人城砦方向走,首先可遇到Pantao番社的社番。該地一位頭目自稱是多年前西班牙人走失的兒子,該社的番人是西班牙人的朋友,嬰兒時即施行洗禮,他們也要求宣教師到那裡[18]。從這段記錄,可知耶士基佛神父是指從淡水河左邊的海岸開始走。他所說的「第一個遇見的番社」,或許可推定為八里鄉境內或緊鄰的番社[19]。
 +
 +
但這樣的推定,仍留下一個未解決的尾巴。在西班牙資料裡,Pantao番人與淡水林子的番人為世仇,兩社經常交鋒,因而曾導致一位西班牙神父遭殺害的事件。可是,目前的資料中,這個林子番的敵對番社,很像是淡水的外北投,同時也無明確證據顯示這兩社人橫渡淡水河而戰(參見第四章,三十四、四十二號)。Pantao番社的社址,彷彿又在淡水河北岸。
 +
 +
無論如何,從上面的論證裡,至少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在西班牙時代的淡水河南岸八里鄉境內,是有番社存在的。而且,八里坌番社中,有一社後來產生了一位替荷蘭公司當傳譯,精通西班牙語的番通事,他還因得到荷蘭人的信任,而長期但任淡水區的總通事之職。
 +
 +
===三、荷蘭時代的八里坌番社===
 +
 +
在荷蘭人尚未驅逐雞籠城西班牙人的前一年,即一六四一年,淡水的番人已經與荷蘭人締和,十月,他們甚至南下到臺南的大員,向荷蘭當局獻地。一六四二年八月攻下雞籠城之後,九月二○日,淡水地區北投、武𠯿灣九個番社再度前往雞籠城向新佔領者表示獻地歸順。自此之後,有關淡水地區原住民的荷蘭資料相對多起來,有利於吾人去搜尋與確證八里坌境內的番社。
 +
 +
荷蘭人佔領北部稍後,在一連串探詢有關東臺灣黃金產地的情報中,有一份是金包里頭目兼通事的狄奧多雷‧矮莫落(Theodore Emoro)之調查口供。狄奧多雷在口供中,還回答荷蘭人雞籠、淡水與噶瑪蘭方面的歸順番社之社名、頭目名,以及壯丁數目。這份番社戶口報告,比我們所知的自一六四七年以後之番社戶口表還早三年。報告中,有關淡水河附近,歸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各番社情形如下[20]:
 +
 +
一六四四年淡水番社戶口表

於 2019年4月19日 (五) 09:58 的修訂

主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大台北古地圖

論十三行遺址的主人:荷蘭時代的十三行番社

一、古地圖的誤用

一六五四年大臺北古地圖的解讀作業,到此應可告一段落,剩下的,就等待有興趣的研究者進一步去實地調查、系統性地進行地名與番社比定的探討。然而,一方面是本圖右邊,即淡水河右旁,仍有一空缺未加解讀;另一方面一想到近幾年來曾為社會所注意的十三行考古遺址存廢的爭議中,涉及到十六、七世紀的近世初期時,八里鄉是否已經有原住民居住在那裡問題,在本書裡並未有所表示,未免是一件缺憾。

不惟如此,我發現學術界在引用本圖時,也稍有以訛傳訛的現象,對重建臺灣歷史圖像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淆。因此,恐怕仍有必要再另闢一章,專門針對西班牙與荷蘭時代時,淡水河南岸是否存在有十三行等的番社,以及西班牙與荷蘭所留下的文獻,是否有這些番社的記錄等問題,進行初步的討論,作為解讀本圖的最後工作。同時也藉此回答關心此事的師長、朋友,一則當作是筆者留學荷蘭歸來後的成果,一方面也表示,在社會事件的幾分熱潮之後,仍然得有人繼續長期追究這個問題。

自一九九一年前後,臺北縣八里鄉污水處理廠與十三行考古遺址問題發生以來,我與一些人曾利用這張一六五四年的臺北古地圖,去討論在清代以前,淡水河口南岸是否有原住民番社在那裡之事。不過,由於當時能引用的資料相當有限,因此有些人認為:

假如當時十三行附近有聚落存在的話,基於荷蘭人對淡水河口地區詳盡的調查,在地圖上標記註明並不麻煩。也許,當時真的沒有聚落呢。但仍需要配合諸多荷蘭文獻的考證,才能更證實這樣的說法[1]。

甚至有學者認為這是學術界的疑案,並因而對遺址的原來族群有所懷疑,曾謂:

但是,根據荷蘭人在十七世紀中葉所繪製的地圖,淡水河口岸並沒有任何部落的標記,這是學術界的一件疑案,因為事關十三行遺址的問題。然而,根據西班牙稍早的記載(如Esquivel),兩岸都有土著民族居住,在河口南岸似乎就有Pantao和Parakucho兩社[2]。

又說:

……荷蘭人所繪的淡水河沿岸地形和居民分佈圖,淡水河口南岸並沒有任何聚落的標記,而北岸卻有一些平埔族的聚落,因此,十三行文化遺址是否就是凱達格蘭族的遺留,目前我們還不能確定[3]。

雖然當時我頗不同意這樣的觀察[4],但也無法有效地反駁。如今,我可以這麼說:持有上述觀點與疑問的人,可能一時未考慮到此圖有如下所述的三個重要歷史背景與事實。首先,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期,是存有所謂的「行政」區域劃分的[5]。在北臺灣方面,一般被稱為淡水集會區,包括有:雞籠(金包里、三貂)、淡水河沿岸、武𠯿灣河流域、龜崙山區、噶瑪蘭人區以及淡水河(城砦)以南至大甲溪區等。而八里坌在這個「行政」劃分裡,是屬於淡水河以南之區,不在淡水河沿岸番社之列[6]。

第二,就如第一章所提到的,繪製這張古圖的地圖人員,當時所接受的任務,在於描繪淡水、雞籠地區的地理與人文狀況。因此,緊鄰的淡水河南岸之八里坌地區的原住民番社名稱、景觀,自然而然不會在本圖上標誌,就如雞籠東邊的三貂也不在本圖中一樣!要言之,八里地區未劃有原住民番社,並不表示這裡沒有住人。

第三,更何況,如果更細心去看本圖,則可意外發現,編號三十五號沙巴里番社對面的淡水河南岸,編號三十七號觀音山的第二個山崙之上,還繪有大約七間小房子的番社[7](見圖7-1)!此外,淡水河南岸編號三十一號的Jagers veldt(狩獵園、獵場),似乎畫有房子之狀,不知是否為原住民的獵人草寮或獵園中的小番社。也就是說,光就本圖來看,淡水河南岸還是有原住民的聚落,原住民並且在那裡有狩獵的活動。

所以,企圖用一六五四年的荷蘭古地圖來懷疑清代以前八里鄉境內沒有番社,是站不住腳的。接下來,我們就從西班牙與荷蘭文獻中,來探尋是否有十三行番社的資料。

二、西班牙時代的八里坌

根據西班牙史籍,基洛神父(Teodoro Quirìós de la Madre de Dios)自一六三三年起駐在臺灣北部,他一直到一六四二年的十年之間,盡力於宣揚基督教,先後被任命為淡水、金包里教會的司牧。期間,他巡迴傳教於淡水河流域的武𠯿灣(Pulauan)、Camaco、Maupe、林仔(Senar)、Parakucho等番社,進而到三貂及噶瑪蘭地方傳道,帶領原住民皈依基督教,據云前後有六百名以上的人受洗[8]。附帶一提的是,西班牙人在臺灣傳教,經我初步研究,發現其區域之廣實遠非我們所能想像者[9]。

上述西班牙人所傳教的地區、地名之中,「Camaco」、「Maupe」與「Parakucho」三個地點,尤其是前兩者,迄今似仍屬於謎樣的地方[10]。後者,即「Parakucho」,自日本時代以來,就一直被比定成今天淡水的嘎嘮別,及小八里坌社[11]。其實,在荷蘭文獻中,「Parricoutchie」被記錄成位於淡水河南岸,離淡水五、六荷里,即約三十七至四十四公里之遠,地點在南崁附近[12]。所以絕對不在今天的淡水鎮,也不在八里鄉境內,這是毫無疑問的。不僅如此,中村孝志先生在晚年所發表的有關臺灣番社戶口的文章,也已很明確指出:「Parricoutsie,別名Lamcam南崁」[13]。可惜這句要緊的文字,竟未獲國內學者及地方上文史工作者的注意,錯誤仍輾轉沿襲至今。

「Maupe」一地到底指哪裡?我曾有一陣子推測該字或許為「Haupe」的愆字,如果我的推測能證明為真[14],則Maupe應該是位於淡水紅毛城緊鄰的番社,即一六五四年古圖編號三十二號的「Touckenan(奇獨龜崙社)」。若然,「Haupe」似乎也與清代方志所云的:「圭柔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西至海口極目平衍,名虎尾」[15]之「虎尾(Hó-bé)」或「滬尾(Hö-bé)」有關。不過,這終究仍屬於推測之詞,還有待繼續進一步追證。

比較麻煩的是「Camaco」究竟指何地?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如本書第四章三十四號所指證的,北部的原住民番社,有時候是以頭目之名字當做番社名稱。有了這個原住民族慣習的背景知識,我們可在《臺灣日記》中找到「Camaco是Pariën番社的頭目」[16],以及下文所述「Kamaco是八里坌(Parihoon)一名Sipandan番社的頭目」的資料。再者,稍後將會說明,Pariën與Sipandan,乃至Tapiën的番社,都在今天八里坌鄉境內。據此,可推定西班牙文獻上所說的Camaco,應該就是今天八里鄉境內的番社之一。換句話說,在西班牙統治時代,八里鄉曾經存在著Camaco的番社,而且西班牙神父也在這裡傳過教。

另外,還有一個相當棘手的地名,此即西班牙文獻中的「Pantao」。目前,此地點重新被比定成位於淡水河南岸[17]。此字的發音雖然很像「北投」,但地點似乎不在淡水河北岸有「北投」舊地名的地方。根據耶士基佛(J. Esquivel)神父的記錄,有云:若從淡水城砦沿著海岸往荷蘭人城砦方向走,首先可遇到Pantao番社的社番。該地一位頭目自稱是多年前西班牙人走失的兒子,該社的番人是西班牙人的朋友,嬰兒時即施行洗禮,他們也要求宣教師到那裡[18]。從這段記錄,可知耶士基佛神父是指從淡水河左邊的海岸開始走。他所說的「第一個遇見的番社」,或許可推定為八里鄉境內或緊鄰的番社[19]。

但這樣的推定,仍留下一個未解決的尾巴。在西班牙資料裡,Pantao番人與淡水林子的番人為世仇,兩社經常交鋒,因而曾導致一位西班牙神父遭殺害的事件。可是,目前的資料中,這個林子番的敵對番社,很像是淡水的外北投,同時也無明確證據顯示這兩社人橫渡淡水河而戰(參見第四章,三十四、四十二號)。Pantao番社的社址,彷彿又在淡水河北岸。

無論如何,從上面的論證裡,至少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在西班牙時代的淡水河南岸八里鄉境內,是有番社存在的。而且,八里坌番社中,有一社後來產生了一位替荷蘭公司當傳譯,精通西班牙語的番通事,他還因得到荷蘭人的信任,而長期但任淡水區的總通事之職。

三、荷蘭時代的八里坌番社

在荷蘭人尚未驅逐雞籠城西班牙人的前一年,即一六四一年,淡水的番人已經與荷蘭人締和,十月,他們甚至南下到臺南的大員,向荷蘭當局獻地。一六四二年八月攻下雞籠城之後,九月二○日,淡水地區北投、武𠯿灣九個番社再度前往雞籠城向新佔領者表示獻地歸順。自此之後,有關淡水地區原住民的荷蘭資料相對多起來,有利於吾人去搜尋與確證八里坌境內的番社。

荷蘭人佔領北部稍後,在一連串探詢有關東臺灣黃金產地的情報中,有一份是金包里頭目兼通事的狄奧多雷‧矮莫落(Theodore Emoro)之調查口供。狄奧多雷在口供中,還回答荷蘭人雞籠、淡水與噶瑪蘭方面的歸順番社之社名、頭目名,以及壯丁數目。這份番社戶口報告,比我們所知的自一六四七年以後之番社戶口表還早三年。報告中,有關淡水河附近,歸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各番社情形如下[20]:

一六四四年淡水番社戶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