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簡介)
行 1: 行 1:
 
==簡介==
 
==簡介==
      由馬偕博士於1875年8月15日所創設的第十間教會,前身為「大龍峒禮拜堂」,是台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已設立140年之久。
+
由馬偕博士於1875年8月15日所創設的第十間教會,前身為「大龍峒禮拜堂」,是台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已設立140年之久。
      在清法戰爭時因民眾排外的意識高漲,起而攻擊許多教會,而大稻埕教會也是最為嚴重的教堂之一,一夜之間斷垣殘壁成了廢墟,但許多信徒能保持信念與精神。
+
在清法戰爭時因民眾排外的意識高漲,起而攻擊許多教會,而大稻埕教會也是最為嚴重的教堂之一,一夜之間斷垣殘壁成了廢墟,但許多信徒能保持信念與精神。
 
教會被摧毀後,馬偕博士與當時巡撫劉銘傳向清廷極力索取賠償,最後以部分賠償金再重心建造禮拜堂,於1885年 7月建成,並改名為「枋隙禮拜堂」,信徒人數也不斷增加。後來「台灣茶葉之父」的李春生長老獻地,捐獻禮拜堂,並於1915年8月邁竣,再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教會被摧毀後,馬偕博士與當時巡撫劉銘傳向清廷極力索取賠償,最後以部分賠償金再重心建造禮拜堂,於1885年 7月建成,並改名為「枋隙禮拜堂」,信徒人數也不斷增加。後來「台灣茶葉之父」的李春生長老獻地,捐獻禮拜堂,並於1915年8月邁竣,再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大稻埕教會建築融合東西方建築之美,其外觀具「閩南」東方特色,保留了臺灣傳統圖案,骨架以西式方式打造哥德式外觀。也因台灣早期社會較保守風氣採用了「無大門」的獨特設計,是以兩扇大門讓男女生從不同的門出入,如此具特色的教會因而吸引許多觀光客及百姓前來參觀。
+
大稻埕教會建築融合東西方建築之美,其外觀具「閩南」東方特色,保留了臺灣傳統圖案,骨架以西式方式打造哥德式外觀。也因台灣早期社會較保守風氣採用了「無大門」的獨特設計,是以兩扇大門讓男女生從不同的門出入,如此具特色的教會因而吸引許多觀光客及百姓前來參觀。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org.tw/churchdata.aspx?strOrgNo=C0300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org.tw/churchdata.aspx?strOrgNo=C03002

於 2019年10月29日 (二) 00:20 的修訂

簡介

由馬偕博士於1875年8月15日所創設的第十間教會,前身為「大龍峒禮拜堂」,是台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已設立140年之久。 在清法戰爭時因民眾排外的意識高漲,起而攻擊許多教會,而大稻埕教會也是最為嚴重的教堂之一,一夜之間斷垣殘壁成了廢墟,但許多信徒能保持信念與精神。 教會被摧毀後,馬偕博士與當時巡撫劉銘傳向清廷極力索取賠償,最後以部分賠償金再重心建造禮拜堂,於1885年 7月建成,並改名為「枋隙禮拜堂」,信徒人數也不斷增加。後來「台灣茶葉之父」的李春生長老獻地,捐獻禮拜堂,並於1915年8月邁竣,再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大稻埕教會建築融合東西方建築之美,其外觀具「閩南」東方特色,保留了臺灣傳統圖案,骨架以西式方式打造哥德式外觀。也因台灣早期社會較保守風氣採用了「無大門」的獨特設計,是以兩扇大門讓男女生從不同的門出入,如此具特色的教會因而吸引許多觀光客及百姓前來參觀。

參考資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org.tw/churchdata.aspx?strOrgNo=C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