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藝術銅像"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行 3: 行 3:
 
[[檔案:上岸處文.JPG|400px|縮圖|{{檔案:馬偕上岸處.JPG}}]]  
 
[[檔案:上岸處文.JPG|400px|縮圖|{{檔案:馬偕上岸處.JPG}}]]  
 
==簡介==
 
==簡介==
  「[[馬偕藝術銅像]]」位於淡水郵局後方河岸處,由台北藝術大學陳愷璜先生所作,銅像設計為馬偕上岸的意象,又稱「[[馬偕上岸處]]」。[[馬偕博士]]手捧聖經跪在地面上禱告,位於他身旁的是他搭乘而來的小船。[[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Rev,Georgelie Mackay)搭「海龍號」由此登陸。自此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基地,並擇淡水為家,在此娶妻生子,死後埋骨於斯土。
+
  「[[馬偕藝術銅像]]」位於淡水郵局後方河岸處,由台北藝術大學陳愷璜先生所作,銅像設計為馬偕上岸的意象,又稱「[[馬偕上岸處]]」;[[馬偕博士]]手捧聖經跪在地面上禱告,位於他身旁的是他搭乘而來的小船,因此,此景點全稱為「馬偕上岸小方舟及馬偕禱告雕像」。[[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Rev,Georgelie Mackay)搭「海龍號」由此登陸。自此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基地,並擇淡水為家,在此娶妻生子,死後埋骨於斯土。
  
 
  馬偕藝術銅像是台北縣政府補助淡水鎮公所辦理的「藝術街坊發展方案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的項目之一,藉由對淡水這片土地有所貢獻並建立深厚情感的外籍人士─馬偕博士的溯源,鋪陳出淡水在地居民與遊客透過融入新創意、建構新淡水以延續淡水在地歷史傳承的精神。由「[[馬偕上岸處]]」銅像、[[觀潮藝術廣場]]、藝術街298([[淡水藝術工坊]])、[[滬尾偕醫館]]、馬偕銅像[[三角公園]],連接為淡水藝術展示中心。
 
  馬偕藝術銅像是台北縣政府補助淡水鎮公所辦理的「藝術街坊發展方案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的項目之一,藉由對淡水這片土地有所貢獻並建立深厚情感的外籍人士─馬偕博士的溯源,鋪陳出淡水在地居民與遊客透過融入新創意、建構新淡水以延續淡水在地歷史傳承的精神。由「[[馬偕上岸處]]」銅像、[[觀潮藝術廣場]]、藝術街298([[淡水藝術工坊]])、[[滬尾偕醫館]]、馬偕銅像[[三角公園]],連接為淡水藝術展示中心。

於 2019年8月11日 (日) 09:50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圖檔簡述:馬偕藝術銅像
拍攝日期:2021-10-16
拍攝地點:淡水郵局後方河岸處
所有人:林信成
攝影者:林信成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圖檔簡述:馬偕藝術銅像
拍攝日期:2021-10-16
拍攝地點:淡水郵局後方河岸處
所有人:林信成
攝影者:林信成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簡介

  「馬偕藝術銅像」位於淡水郵局後方河岸處,由台北藝術大學陳愷璜先生所作,銅像設計為馬偕上岸的意象,又稱「馬偕上岸處」;馬偕博士手捧聖經跪在地面上禱告,位於他身旁的是他搭乘而來的小船,因此,此景點全稱為「馬偕上岸小方舟及馬偕禱告雕像」。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Rev,Georgelie Mackay)搭「海龍號」由此登陸。自此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基地,並擇淡水為家,在此娶妻生子,死後埋骨於斯土。

  馬偕藝術銅像是台北縣政府補助淡水鎮公所辦理的「藝術街坊發展方案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的項目之一,藉由對淡水這片土地有所貢獻並建立深厚情感的外籍人士─馬偕博士的溯源,鋪陳出淡水在地居民與遊客透過融入新創意、建構新淡水以延續淡水在地歷史傳承的精神。由「馬偕上岸處」銅像、觀潮藝術廣場、藝術街298(淡水藝術工坊)、滬尾偕醫館、馬偕銅像三角公園,連接為淡水藝術展示中心。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